吾誰與歸 作品

第418章 法不責眾,冤魂何以慰藉!

    倭寇之亂不在列島,而在倭國本島!

    想要進攻倭國本土的可不止戶部尚書金濂,還有後來人,金學曾。

    可惜金學曾的想法,最終沒有實現,萬曆皇帝覺得倭國那麼遠,見好就收,這也是當時朝中東林黨人的一貫想法。

    而且播州楊氏的叛亂緊隨其後,讓金學曾進攻倭國本土的計劃就此擱置。

    金學曾反對張居正革除地方私塾的原因,和王巹的意思一樣,法不責眾。

    但是李賓言卻是笑著說道:“王侍郎,他們就是仗著法不責眾這四個字,為非作歹,大明從無法不責眾的說法。”

    王巹疑惑的說道:“那怎麼責罰?”

    “李巡撫,舟山英烈祠修好了,請李巡撫前往。”一個掌令官打斷了王巹和李賓言的辯經。

    李賓言站起身來,端著自己的腰帶,走出了松江市舶司,向著碼頭方向而去。

    大明的軍隊在府衙之外,旌旗招展,李賓言端著自己的腰帶,綴有帶銙,比腰寬,大明官員的腰帶,是用來端的,不是用來系的,是一種禮器。

    這個腰帶其實並不方便,已經在永樂年間沿革為了束帶,方便大明官吏使用。

    但是出席重大祭祀活動的時候,大明的官員,還是會把這個大一圈的腰帶拿出來,表示莊重。

    李賓言一步步的走向了舟山海戰英烈祠。

    這裡埋葬著舟山海戰的死難軍士,入土為安,舟山海戰,沉了兩條鬥衝,三條艨艟,有四十七人死於海中,屍骨無存,這四十七人只有衣冠冢。

    還有兩百二十一人,死於攻城,雖然海賊的抵抗意志極為薄弱,但是在攻城、入城之後,還是有死傷。

    還有三百二十人,並沒有死在戰爭之中,而是死在了海戰之後的慶功犒賞大宴之上。

    法不責眾,冤魂何以慰藉!

    舟山英烈祠修建在大明修市舶司的水利工程圓湖之側。

    大明的商賈在入港之後,都會到這圓湖的周圍下榻,等待市舶司的查驗,這圓湖周圍的店鋪皆為公有,隸屬於松江市舶司,方便管理商賈,又叫萬國城。

    圓湖有溝渠通往杭州灣,船舶停靠在碼頭,萬國商賈,不得入碼頭,直接乘平地船,前往圓湖萬國城。

    而在舟山英烈祠,就豎立在圓湖的碼頭位置,過往商賈,只要駐足,都能看到這處英烈祠,英烈祠的後面是連綿的墓碑。

    李賓言端著自己的腰帶,走向了英烈祠,兩側站滿了大明的軍隊,旌旗招展,而在軍卒之後,是大明、倭國、朝鮮等國商賈,大明反覆三令五申,破壞英烈祠,立斬不赦。

    李賓言、李賢、王巹、陶瑾、馬雲、陳豫、徐承宗等人,向著英烈祠而去。

    李賓言點燃了香燭,插在了祭祀用的銅鼎沙坑之中。

    徐承宗看著八角亭,舉起了手,用力的揮下。

    位於兩側的大明儀軍,將手中的儀刀交給了旁邊的人,舉起了手中的鳥銃,對空放槍,後退三步,第二隊儀軍舉起了手中的鳥銃,再次對空放銃,而後後退,第三隊儀軍再次高舉手中鳥銃,第三次放銃。

    號角聲、鼓聲震天,但是站在英烈祠前的大明軍隊的聲音更為響亮。

    于謙當初在土木堡祭祀的時候,哼唱的那首輓歌響起。

    “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

    “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

    “干犯軍法兮,身不自由。”

    “號令明兮,賞罰信。赴水火兮,敢遲留?”

    “上報天於兮,下救黔首!殺盡敵寇兮,覓個封侯!”

    一曲忠魂的輓歌,在整個萬國城響起,李賓言拿出了一壺好酒,灑在了忠烈祠前。

    舟山海戰一共死難不足三百人,大獲全勝之後,死於奸商之手就有三百二十人。

    讓李賓言如何法不責眾?

    若真得是寬宥,讓李賓言如何為這些忠骨刻石記功?讓李賓言如何面對大軍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