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1602章 壽宴上的爭論(上)

    所以高務實立刻放下犀角爵,客氣地道:“元忠兄客氣了,有何疑問但請道來,務實必然知無不言。”其他人見戲肉來了,也都住箸停杯,聽他二人相談。

    陳於陛並不拐彎抹角,很是直接地問道:“若此疏得行,戶部十餘名員外郎分管各省驛站,但於中樞而言,驛站卻又歸屬於兵部車駕司管轄。如此一來,驛站之事在將來究竟是車駕司說了算,還是戶部諸員外郎說了算?本部堂忝掌銓務,對此不得不有所瞭解。”

    “元忠兄所慮正當所宜,不過此事我與大司馬曾有討論。”高務實說著一轉頭,對周詠道:“養思兄(周詠字養思,號樂軒),還是請你來分說如何?”

    周詠與陳於陛不同,他是真正的實學派出身,而且還是河南延津縣人,與高拱、高務實乃是鄉黨。周詠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三甲第五十七名進士,考得並不算好,按理說一般很難混到頂層,但此人雖然成績不佳,能力也只是平平,但偏偏官運特別好。

    什麼叫官運好呢?打個比方,每當你作為下級三年考滿,恰好此時你的上司要麼出事要麼高升,把位置空出來給你,這就是典型的官運好。

    周詠差不多就是這種情況,他以區區三甲之資格,十五年便混到了遼東巡撫,不到二十年混上薊遼總督,然後因為此前張學顏請辭歸鄉,得以回部任大司馬。

    眾所周知,大明官場非常重視“學歷”,一甲的三位“天上神仙”怎麼捧都可以,好比高務實升官之快屢創紀錄,但沒有人說他不夠格,頂多有些議論他年紀太輕——其他進士中試大多是三十歲左右,你這十八歲中狀元實在太開掛了。導致的結果就是絕大多數人能夠中試的年紀,他已經做到了戶部尚書。

    不到十年,從新科狀元到戶部尚書,甚至中間還出現過一次“連貶三級”,這就是狀元公的底氣,誰也不好質疑他的資格。

    相反,三甲進士在資格上就比一甲二甲差不少了,因為一甲叫“進士及第”,二甲叫“進士出身”。及第不必說了,出身也意味著這個身份是名副其實的,但三甲就明顯差了,叫做“同進士出身”——勉強把你們算做進士出身。

    頂著這樣的資格還能混得好的,在大明官場少之又少。原歷史上這段時期還有一個三甲大佬是沈一貫,不過沈一貫也比周詠硬氣,因為他首先是大詩人沈明臣的侄兒,且自己雖然考到三甲去了,但館選的時候考上了庶吉士,依舊算是有了翰林身份的。

    周詠“學歷”不太行但官運好,再加上他到了遼撫位置之後,碰巧實學派“青黃不接”,只能重用於他,因此一來二去居然就做到了大司馬。

    基礎不紮實的後果就是,他這個大司馬在高務實這個大司徒面前實在不怎麼有面兒,在很多人看來,他是已經打定主意做個高務實應聲蟲了。

    此時也不例外,高務實一要他說,他立刻便接過話頭,替高務實解釋道:“陳天官有所不知,高司徒疏中所言乃是一時權宜之舉,驛站由始至終都歸兵部車駕司管理,戶部派駐之員外郎只是監督財務。

    另外,高司徒還有言在先,待將來驛站方面能夠自負盈虧,甚至有貢獻於財政之後,戶部會支持車駕司擴編,如今日戶部一般設立各省驛站主官,以此強化歸屬管轄之權。”

    陳於陛這一問,其實本就是配合高務實說明情況,三個人把話說到這個份上,禮部尚書徐學謨忍不住道:“驛站之事緣由如何,本非禮部當管,但如此各部連年加設,今日先設十餘官,明日又設十餘官,何時是個頭?天下黎庶供養百官,若這官員無休止地增設,難道不是在漁獵百姓?”

    ----------

    感謝書友“雲覆月雨”、“檸檬水加奶”的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