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大明元輔第1169章 把汝裁為三截

    從《實錄》的記載來看,最常見且威力最大的彈劾,大概有如下四種:一曰京察之劾;二曰廷推之劾;三曰奪情之劾;四曰科舉之劾。

    重陽大會時,張一桂想到用回頭去查科考弊案的方式找王錫爵的麻煩,也是由於科舉之劾威力巨大的緣故,至於王錫爵的數次考官生涯沒什麼小辮子可抓……那是另一回事,並不意味著張一桂的思路有問題,有問題的只是“針對具體對象的可操作性不強”。

    而這一次高務實要針對潘晟發動的彈劾案,則正是四大彈劾案之一的“廷推之劾”。

    所謂廷推,是指當朝廷中的重要官職空缺時,由廷臣推舉人選以備皇帝任命的制度。

    按明制,大臣入閣或受廷推,或奉特旨,執行時“內閣……廷推上二人”——也就是內閣提供兩個人選讓皇帝從中挑一個用。

    當然了,皇帝也並非就只能從這兩個人選裡挑,如果他實在對這兩位人選都很不滿意,也可以讓內閣重新擬定人選,甚至乾脆繞過內閣直接“中旨入閣”。

    由於名額較少,故爭議不可避免;加之有保薦之權的皆為九卿重臣,掌握一定的話語權和擁護者,因此更加深了鬥爭的紛雜程度,明代因廷推所引發的彈劾情狀也聚焦於末期弔詭的政治氣候中。

    不過按照高務實的看法而言,原歷史中最著名的廷推彈劾案應該是發生在萬曆後期的事。

    在萬曆三十五年廷推閣臣的時候,如今已成為高務實門生的李廷機名列其中,當時他遭到了隸屬東林黨的曹於忭等人堅決反對。後來李廷機雖然在萬曆的支持下入閣甚至當到首輔,但始終受到抵制,乃至遭“數十人交章力攻”,最後在多次請辭不得的情況下,乾脆徑自離去。

    無獨有偶,不久之後鳳陽巡撫李三才在東林黨的運作下,被提名掌都察院事,又引起了浙黨的不滿。

    於是到了萬曆三十七年,在沈一貫主使下,工部屯田司郎中邵輔忠極劾李三才“大奸似忠,大詐似直,而為貪險假橫之人”,竭力阻止其上位,最終導致李三才也辭職而歸。

    實際上如果只說能力,那麼李廷機可以算得上遇事有方,清廉居慎;而李三才也頗有政治能力,“世以三才為賢”。這兩人若居其位,對朝政或許都能有所裨益。

    然而黨爭的時候,首先要看的永遠不是能力,而是派別。

    只是高務實目前在這一點上很看得開:潘晟的能力麼……倒也不說很差,但的確不屬於無可替代的那種,把潘晟搞下去,他實學派這邊用的是人可以頂上。

    畢竟潘晟主管的是禮部這一塊嘛。

    禮部的工作,說句不好聽的話,凡事進士出身的人,誰還幹不了這個?真要說對能力的要求,其餘五部不管哪一部,都比禮部要求高,尤其是“業務能力”。

    拿隆慶朝來舉例,吏部、兵部這種衙門,讓高拱、張居正這類經世致用派主政,就肯定好過讓李春芳上,連解釋都沒必要。

    重陽大會晚宴告罷,賓客逐漸散去,但有幾人被高家家丁悄然通知之後卻留了下來。

    留下來的人很有意思,是兩對兄弟。

    蕭良有、蕭良譽兄弟,以及王庭撰、王庭諭兄弟。

    說來有趣,蕭良有、王庭撰這兩位和高務實一同進入庚辰科“三鼎甲”的兩人,現在都成了高黨人人看好的“新骨幹”,連帶著他們兩人的兄弟也被實學派力捧。

    蕭良有和王庭撰被看好,這還比較好理解,畢竟本來就是三鼎甲,乃是“天上神仙”。雖然兩人進入翰林院這幾年來,也就那次跟著高務實編纂《大明會典》的時候撈了一筆功勞,都從編修晉了修撰,其後並無升遷。

    然而他們的履歷擺在這裡,加上又是高務實的同年,自然被視為將來高務實的臂助,實學派的前輩以及高務實的師兄們當然是能幫一點就幫一點,提拔雖說不好辦,但說說好話,沒事給他們的考評填個“優”,那不是舉手之勞?

    但蕭良譽和王庭諭被看好,這就只能說是高務實的面子太大了——蕭良譽是二甲第五十六名,庶吉士館選沒通過,留京為官;王庭諭的名次更是位列三甲第一百三十五名,館選什麼的根本沒戲,卻也撈了個留京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