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蟲月二 作品

第二十九章趙氏過往

    第二十九章趙氏過往

    趙伯聽王禪問起,也是看了看李悝。

    畢竟這些事也是舊事,而且涉及很長的歷史時期,所以本不該提。

    可王禪此人若是一旦有了興趣,你若不說,怕是他會天天糾纏於此。

    李悝面色難堪,因為他自知趙府衰敗,直接原因就是因他而起,所以趙伯看著他,他也只得點點頭,並不迴避。

    “小公子,這列國紛爭由來已久,就像你剛才所說,無所謂善惡。

    我可以跟你講一講,但你知道之後,不可因此有什麼仇隙之情,你可知道?”

    王禪自然知道,猜也能猜出,況且剛才李悝的話已經說明,趙府當年有可能就和現在的張氏一族一樣,處在兩國之間。

    “趙爺爺,你放心吧,列國盛榮,並非一時之爭,況且你們所說,並非直接與我有關。我也只是想通過趙府之敗落,瞭解一些實情而已。趙爺爺與李伯伯不必憂慮,我自然不會有偏見之舉。”

    王禪到是聰明,從剛才兩人的對話,還有相互的眼色,就可以看出一此端膩。

    “早上我跟你講過在百年前,楚莊王時期,莊王賢能,四處征伐,在列國之中強盛一時。

    莊王非池中之魚,所以兵出洛邑之外,陣兵待伐,意圖取周而代之,故才有莊王問鼎之說。

    那時的楚國可以說盛極一時,其它列國無與出其之右。”

    王禪一聽,細想早上趙伯跟他講的歷史,心裡也清楚。

    “趙爺爺,你說過,當時周天子派了個大夫與楚王相商,知道楚王問鼎,意圖取周替之。

    而他卻與德來代鼎,言之在德不在鼎。

    意思就是讓楚莊王明白,當年周天子代商立周非因九鼎,是以德行服天下,並非因九鼎之功。”

    趙伯聽王禪說完,接著道:“不錯,楚莊王明白此理,也回楚細思。

    此理雖淺,卻少有人知之。

    若楚代周,試必引其它列國共同伐之。

    以楚國之力,能滅周,卻不能滅列國。

    所以莊王退而求其次之,受周天子之封,獨為王候,從此楚既為王,共受其它列國之尊。”

    王禪此時知道,楚莊王當時並非覺得自己德行不夠,實則是有自知知明,反而成其王候。

    若真的兵出大周,那勢必引為列國共誅,那時不僅楚國滅,反而會引發列國更大的紛爭。

    時至今日,周天子雖然勢弱,列國難尊,可卻是一個列國無可逾越的憑礙,約束列國。

    雖紛爭不斷,卻相安無事,一直保持著大周天子的尊嚴。

    “晉國本也興盛一時,算起來在列國之中,就連楚國也難與匹配,

    一百多年前,楚莊王圍鄭,而鄭國求救於晉。

    晉處於景公執政之時,出兵救鄭,卻不想鄭因懼怕於楚,卻聯楚攻晉,以至於在邲大戰,晉國大敗。

    景公深慮,經營北方,不與楚國爭霸,先後在北方取得幾次大勝,實力大增。

    後晉國攻鄭,而鄭求救於楚,莊王再次出兵,晉國再敗。

    兩國之隙更加深了。

    至景公十八年,我趙家一族,本是趙國大族。

    三個兒子,為爭族長之位,兄弟生隙。

    當年景公為圖日後與楚國爭霸佔得先機,未雨籌謀,說服趙家三子,趙括,以死明志。

    但其子家眷,及其它人族人都得以續存,全部遷入現在的虎踞鎮。

    趙府之人都是當年遷入,可都有一個延續目的。

    那就是作為晉國在楚國邊緣的前哨,為晉國刺探楚國情報甚至買通楚人,這晉國服務。”

    趙伯把趙氏一族遷入此地的原因粗淺講出,王禪聽來也是有些意猶未盡。

    他知道,當年晉景公高瞻遠矚,借趙氏一族內爭,而流放趙括遺孤,來到虎踞鎮充當晉國的前哨,可以探察大周天子情況,同時也時刻探察楚國情況,算起來謀略之遠,實在讓人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