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蟲月二 作品

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晉王之死

    兵法就是如此,許多真正的兵法用起來卻並不能全效,就是大多人都會覺得示弱是一種真的弱,退步是向前的道理許多人說得出來,可真正明白的少之又少。

    這就是後世之人學習同樣的兵法卻不知其用的道理。

    就好像世人皆知錢財名利只是身外之物,過眼雲煙一樣,可世人卻一直放不下,一生皆在為這些虛幻的東西而奔勞,卻忘了真正的享受人生,成為這些虛幻之物的奴隸,卻永遠也成為不了自己的主人。

    “族主,尹城主,老夫雖然不懂兵法,可卻聽得出鬼谷先生兵法之妙,這才是真正的兵法,你們所知的兵法只是小道而已,既然有先生在此坐鎮,你們只管依先生安排來辦,生死存亡之際不可疑惑,更不可自作主張,這樣反而壞了先生的謀算。”

    此時扁鵲又為王禪做起說客來了,而且語氣也略帶不高興,是因為趙鞅與尹鐸都心有疑慮,這樣於鬼谷王禪來說也是一種不敬重。

    “神醫說得不錯,在下不該有此疑慮,以老夫的智謀就不可能完全理解先生的高謀,一切依先生謀略,趙鞅不敢有半分違逆。”

    趙鞅說完此時起身對著王禪躬身一揖,他是聽說了扁鵲的話外之意,用人不疑,若是犯疑就是兵家大忌了。

    尹鐸一看也是起身一揖道:“還請先生放心,先生所安排的事尹鐸不敢有異,剛才之疑還請先生見諒。”

    “無妨,你們能信任於我,是本公子的榮幸,只要大家用心部署,此次智氏有來無去。”

    “你們也是一時興起,可剛才卻又忘了關鍵的東西,當問不問老夫也是不解,還要請先生詳解一番,為何邯鄲會出兵來助,難道邯鄲城也要棄嗎?”

    扁鵲一句話又讓趙鞅與尹鐸臉紅,而扁鵲所問也是他們想問的。

    這個扁鵲雖然只是醫師,說不懂兵法,可卻處處比自負懂兵法的人強得多。

    “晉陽若失,留邯鄲又有何用,難道說憑邯鄲城孤兵將來可以對抗三氏大軍嗎?

    若者說是智韓魏三氏若攻下晉陽,他們會放過邯鄲城嗎?

    所以本公子先讓毋恤搶佔邯鄲城,其實只是想誘敵之計而已,讓他們覺得趙氏不會放棄邯鄲城。

    那麼若將來毋恤的大軍從天而降,三氏大軍又如何能想得到呢。

    就算他們知道了,難道還有餘力去攻伐邯鄲城嗎,就算是一座空城,他們也沒有能力去攻了。

    只是此時還不是時候,若此時三氏搶攻了邯鄲城,那將來晉陽就真的成了孤城了。

    而呂子善也非是愚蠢之人,他當然樂於讓毋恤守著邯鄲城了,這樣就可以分化趙氏兵力,實則若晉陽一滅,邯鄲必然不保。”

    “先生當真是藝高人膽大,出人意料,想得周全。

    世人都會想保得一城算一城,可先生卻直透趙氏此時的情形,若說晉陽不保,趙氏必然覆滅,那再留邯鄲還真的沒有任何意義,老夫佩服。”

    扁鵲說完也是對著王禪作揖,對於王禪的誘兵空城之計,不得不說是一招險棋,也是必然之棋。

    (下相棋也是這樣,老將都不保了,還留下一些車馬已是毫無意義了,當然後面也才出了破釜沉舟的成語,其實也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

    “老神醫繆讚了,我看你才是真正的兵法大家。

    世間之事,列國之變其實都在一個勢,時到勢成,用兵之道亦然,用兵非是真的只知用兵,而是勢,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其實謀的是勢,勢非強者能成其勢,低弱所成之勢才是真正的勢。

    就好像大海一樣,只有低了才能成就無邊無際之勢,誰又敢言輕易去征服大海呢?

    世間百姓弱小,受強凌之苦,可若天下百姓反之,縱是大周如此強勢也會分崩離析,而趙氏之所以能長存,亦是有弱者之勢相支撐,此是趙氏一族的根本,也是優勢。筆趣庫

    所以雖然面臨大敵,可卻不可不顧及百姓的生計,若是徒讓百姓受難,那麼想來趙氏勉強存續又有何意義。

    就如同一個人,像董公一樣,為大義而死,死得其所。

    若不為大義苟延殘喘,人活著就太沒意義了。

    而若趙氏不體恤百姓,我鬼谷王禪縱然與趙氏有些淵源,也不會來此相助,本公子相助的不只是趙氏,而是這一方百姓將來的福祉。”

    王禪把此話一說,幾人都不得不佩服,王禪的謀略裡以民為重,有的時候看不懂,可卻又懂得。

    就連趙鞅都不得不感嘆鬼谷王禪最後的這番說詞,趙氏也如同一個人,若不能有益一方百姓,那麼被三氏殲滅也不值世人同情,趙氏存在的意義就是能對這一方百姓有利。

    【作者題外話】:晉王之死本來想寫得精彩一些,只是既然此書為人所棄,也完全沒有必要的,第四部分其實最早的設定還是朝堂之爭,至於玄幻部分實則是鋪助,而且此書以前提及的七個美人,第七個就是晉國,原本想寫全,而且趙伯謀略其實重點還是在晉國,可若是把這些寫了,怕是更長更費精力,結果也無法改變,所以只能精簡一些,希望讀者們也不必有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