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4 章 各行祖師ee

 嘉靖心思根本沒在飲茶方式上,他的身心全被英國茶稅106%牽引。

 106%茶稅啊!

 他們大明才多少?

 從太祖建立茶馬司起,朝廷獨掌邊關貿易也才收10%的實物稅。

 他轉過身快速地翻著書架上的典籍:“不是這本。”

 手中藍皮紙書被他隨手扔在地,直到找到他目標時,朱厚熜陰沉的臉色才稍霧。

 他快速地翻開大明會典,迅速地找到成祖時期朝廷邊關的換購數量:

 上等韃子馬換:120斤茶

 中等韃子馬換:70斤茶

 下等韃子馬換:50斤茶

 朱厚熜指腹滑過墨色字跡,心中不斷盤算如何再興大明邊關貿易。

 自太祖立下以茶制夷後,洪武后期及成祖時期,大明每歲都能換到1.4萬匹馬。

 直到…啪!手中書冊被狠狠壓合,朱厚熜神情難看地轉向輿圖:

 可惜他大明北境邊貿被瓦剌也先打斷,英宗(朱祁鎮)不僅沒恢復茶馬貿易控制,倒還讓許多利益出去。

 讓出去的利益想要收回?

 他將手中書冊狠狠摜到地上冷笑:“有宋一代為收回兒皇帝渡出燕雲十六州付出多少?

 直到太祖橫空出世,驅除韃虜才將華夏江山整合。

 而朝廷想要收回英宗渡出的茶馬貿易?

 憲宗(朱見深)甚至派遣茶使巡察邊境,讓陝西空地種茶減少運輸費用,都無法將茶馬貿易攥回手中。

 若北境茶馬貿易在朝廷手中,他會忌憚江南?

 朱厚熜緩緩走到大明輿圖跟前,眯起眼仔細地望著大明邊境,抬手一寸寸地摸著上面墨跡,暗暗自語:“朕是大明天子,豈能被臣子壓制?”

 他想要“南巡”數次被阻,而現在…為何被阻的目的已被神蹟揭出。

 神蹟啊!

 天佑大明,天佑他朱厚熜!

 【與西方相比,我們就是玩茶老祖宗!

 茶葉起源於巴蜀地區,音譯名為:檟、荈、榎等詞。

 武王克殷後,巴蜀原始部族成為周朝封國,需要按例納供,於是茶葉成了巴蜀納供之物。

 最初茶葉用途很簡單:砍下野生茶樹的枝條,再用手捋摘成熟的葉片,或藥或食。

 用藥很簡單:吃下就能解毒!

 傳說神農一天遇見七十二種毒,都是吃茶才得以解毒,所以被視為珍品。

 到東漢時,名醫張仲景更是在‘傷寒雜病論’中推崇用茶治療膿血:將殘茶積存罐內,加入殘茶汁久放,若遇無名腫毒,搗爛以泥敷之;

 茶甚至與藥作配,成為茶藥配方,讓人利尿明目,益思少睡等等】

 民眾:快快快,記下來!

 【至於食用…更簡單:藥食同源,先祖將茶葉採下,與其他食物共同烹煮,這就是茶葉最初用於生活的方式——茶羹。

 所以茶羹在西周天子六飲中,是六清之冠】

 明

 楊慎端起茶盞淺淺地啜飲一口,對天幕簡約說辭頗有不滿,他擱下碧色茶盞慢悠悠地為天幕補充:“巴蜀將茶葉視為聖品,崇茶之重,就連蜀王以茶氏為名,以茶各地,後人說得太過簡約了。”

 昔年蜀人將茶命為葭萌,巴蜀二代蜀王有功績受人推崇,巴蜀人稱其為葭萌以示他們對蜀王喜愛之情。

 這麼重要的資料神蹟怎麼能不提呢?

 楊慎遺憾地搖搖頭:若神蹟提及,自己的名諱就能徹響大明瞭。

 為何?

 因為這段歷史是他根據華陽國志考證出來的啊!

 【後來茶葉技能進一步開發,最古老、最原始、最自然的茶葉分類出現——白茶。

 白茶指不炒不揉,經過萎凋、乾燥製成的茶葉種類。

 換句話講:你把茶葉摘下曬乾就成!】

 歷代眾人:啊?不是

 【漢代時茶葉只在荊楚及長江中游流傳,並沒有大面積傳播。

 為什麼從西周時期到漢朝,茶葉都沒被人普遍接受?

 平民嘗不到那權貴呢?

 特別是漢武帝一心追求長生,茶這種既能振奮精神,讓人感受到快樂,又有醫療作用的飲品,他沒道理不嚐嚐啊!】

 劉徹僵硬著一張臉:後人,除了恭頌朕,朕不需要被提及!

 不用你三番五次提醒朕愛長生!

 【要知道南越國每年向西漢朝廷進貢糖量堪堪百斤,這百斤也只能讓漢武帝獨享。

 糖讓人快樂,茶葉也讓人快樂,糖和茶葉、奶加在一起,就是讓人快樂加倍的奶茶,難道漢武帝不想要快樂?】

 漢

 劉徹立馬轉頭吩咐:“給朕準備奶茶。

 朕倒要看看奶茶到底有多倍的快樂!

 秦始皇&李世民等人:朕也要試試快樂奶茶!

 而李適(唐德宗)疑惑:後人說的奶茶怎麼跟他製出的酥奶

相似?

 在煮好的茶中加入酥(經過加工發酵後的奶),味道醇厚鮮美,既有茶香又有奶味,不僅他喜歡,他的宰相李泌也喜歡,甚至還作詩一首:

 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

 茶與奶融合時浮起的奶泡被稱為‘琉璃眼’,多美!

 【那是因為那時吃茶不是吃嫩葉,而是茶葉全葉!

 粗老的茶葉曬乾後難以成形,於是在製成茶餅時加入米膏,再搗拍成餅。

 飲用時要把茶餅烘烤成黃紅色,祛除茶的寒性和苦澀味。

 在將其搗碎壓成粉末,再添上蔥、姜、橘子等物煮沸飲用】

 天幕貼出一個滑稽的大頭小人,上面配有幾字:周天子同款,味道好!

 看得眾人嘴角一抽:他們吃法有問題嗎?

 茶餅堅硬,若不用水煮沸難以入口,才做茶羹飲用,醒酒飽肚兩全其美。

 【這種吃茶法流傳至今,如土家和客家的擂茶:先將生茶葉用擂槌攪拌搗碎,再加入生薑和生米仁等原料投入牙缽擂成漿糊狀,最後加鹽倒入開水即成,故又謂之擂茶。

 雲南基諾族把茶葉揉搓成碎後放入碗中,加入檸檬葉、大蒜、山八角、辣椒、鹽等調味,便是一道上桌的涼拌茶菜。

 甚至連小日子也遺留梅子茶泡飯,用鹽、梅乾、海苔、芥末等配料,加以熱茶水和飯一起浸泡後食用。

 這些都是咱們古時吃茶法的遺存演變】

 秦始皇對於茶羹並不感興趣,但對眼前的褐色奶茶卻很興趣地品嚐了一口:唔,很甜,有微微苦香流淌在舌尖。

 他微微挑眉:這就是快樂的滋味?

 【三國時期時,江南吳地已普遍飲茶,吳國末帝孫皓更是賜茶當酒,因為茶飲而不醉,正好試探臣心境】

 孫權大驚:等等,後人你說清楚,什麼叫做吳國末帝?

 他才立吳國,就得知末帝姓名?

 【到東晉時江州都督上貢元帝茶葉千斤,這是茶葉作為貢茶的最早記載。

 但最喜茶葉的不是東晉皇帝,而是佛道諸人,因茶葉葉大,味道澀然,如同人生百味,靜心寧神有助修行。

 於是豪門望族將其用來待客,標榜他們節儉、樸素、清廉淡雅,行事有‘尚仁貴中’之風。

 自南朝起茶飲又被添加一道神聖光環——祭祀祖先神靈。

 以茶作祭最初流行於民間,後來梁武帝為改善貴族厚葬之風,特下旨將茶列為祭品,從此就有了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民間

 天幕最後一句深得民眾認同,人生吶就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天大的事也抵不過這四字。

 直到這時,街頭有人才想起:哎呀!家裡沒醬了,俺要去買醬啊!

 嗨,神蹟降臨後只顧著看天空,忘了自己兩手空空。

 跟其他朝代不同是,秦朝庶民眼巴巴地望著天幕,不知道他們這一生能不能嚐嚐茶葉的滋味。

 那綠幽幽看著香氣四溢茶葉,是他們完全不敢奢想的珍貴之物。

 罷了,努努力,看集市有無烏梅售賣,買些回去做酸梅湯嚐嚐。

 好歹是後世皇帝親制呢!

 【正所謂亂世飲酒,盛世用茶,我們說的‘茶’字是在唐朝時期演變而來,‘荼’去掉一橫變為‘茶’,於是茶業興盛於唐。

 為何茶業興於唐?

 1.交通發達,茶葉便於運輸。

 大統一國家最大的好處之一是全國協調能力,唐朝南北交通運輸主要靠運河,除運河外陸地交通也是一大運輸利器。

 正所謂‘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續,所在山積。

 2.僧道代言,信徒值得擁有。

 開元以後,北方禪教大興,禪教修行是以坐禪入道,即:在坐禪中對心進行反省觀察,領悟佛陀境義。

 為了能入定成功,頓悟成佛,能安神的茶葉就此上線,廟裡師父都在喝的茶,你信徒不來點?】

 歷代黔首:是我不想來嗎?

 沒錢啊!

 【3.陸羽著‘茶經’,親身為茶站臺宣揚。

 陸羽的人生非常勵志,從棄嬰到優伶,再到博學多才,最後還得到尊稱‘茶聖’,也是逆襲流人生模板】

 唐

 我?茶聖?

 陸羽一愣,下意識地轉頭看案上才還在續寫的茶論。

 為何是他?會不會神蹟說的不是他,而是另有其人?

 因為他寫的是茶論而非茶經啊!

 並且…茶之為飲,發乎神農,後人當以神農為要才是。

 他認為自己當得起茶聖二字,但唐人卻是歡喜不已:咱們大唐聲威大顯啊!

 先有詩仙詩聖,現在又有茶聖,與眾朝相比,咱們大唐是獨佔鰲頭啊!

 開心!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更留有‘茶經’傳世,書中詳細地論述了茶葉形狀、品質、產

地、種植、採製、烹飲、器具等茶業之道。

 如採茶時間為: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相當於現在陽曆三月至五月中下旬)

 煮茶器具:風爐(刻離[火]、巽[風]、坎[水]三卦)、筥、炭檛(鐵棒)、火莢(火鉗)、交床(放鍋用等等,總有二十四樣器具。

 …

 書中講整個飲茶流程寫得非常詳細,這種飲茶法被他總結為——煎茶法】

 【大唐時期煎茶法與前朝相比,他捨棄了放蔥薑蒜等物,提倡吃茶品原味,於是唐後期吃茶之加鹽:

 1.將茶餅表面油膏刮開,再把餅茶炙烤,要注意火候,讓茶餅之受火均勻,直到茶葉散發清香為止;

 2.待茶餅冷卻後碾羅成粉末,剔除未碾碎的粗梗﹑碎片,再用石磨磨成西粉,最後進行羅茶;

 3.將水過濾﹑澄清﹐去掉泥澱雜質,靜止;

 4.水初沸時投入鹽進行調味;

 5.當水二沸時舀出半瓢沸水,待用,並用竹夾環繞攪動沸水,讓沸水溫度均衡。

 6.投入茶粉,倒入半瓢沸水。

 7.待水三沸水茶成,分茶!】

 民間

 精通茶道的人聽著天幕講述,只覺得心焦,恨不得自己上天講述。

 你說得粗糙也就罷了,最重要的分茶你倒是仔細說說啊!

 正所謂‘三飲便得道’,茶湯中珍貴鮮濃的﹐是鍑中煮出的頭三碗。

 哎喲喂,那人猛地一拍大腿:你倒是仔細說啊!

 你這小女娃不精茶道提什麼茶葉?

 急死他了!

 【但陸羽提倡的清飲法並不完全被當時唐人接受,飲茶時不僅加蔥姜橘皮等物,新加入棗子薄荷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