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0 章 番外—傳統節日變遷

 自天幕將解了各行祖師爺後,朝廷大官們集中在治河煉藥上,而百姓們則是:

 吃!

 吃喝拉撒睡是人類基本需求,其中吃排第一嘛百姓們沒鐵造鍋但他們能做豆腐吃啊!

 菽豆不值錢,家家戶戶都有,舀一勺菽豆滲半瓢水,把盆往院裡一放,等幹活回來嘿喲嘿喲把豆磨,擦擦汗看看盆,喲!白生生的豆汁不就好了?

 架鍋一煮,加點酸漿木板壓一壓,嘿!豆腐做好了!

 炒一炒用湯煮,哎呀好好吃!

 吃完喝杯酸梅湯,捧著肚皮打飽嗝,嗝~滿足,兩眼彎彎不由道:這日子過得美呀!

 哦,對了,菽豆還能發芽做菜,東天吃香得嘞!

 來來來,抓一把菽豆做豆芽,過兩日給家裡老小添個菜!

 才在院子裡澆完水,哎呀!剛擦黑的天咋又黑又亮了?

 頭一探:仙人又來了,老婆子快來聽仙音。

 疊個千紙鶴,再繫個紅飄帶,願善良的人們天天好運來,你勤勞生活美,你健康春常在,你一生的忙碌為了笑逐顏開

 好運來祝你好運來,好運帶來了喜和愛,好運來我們好運來,迎著好運興旺發達通四海.

 低頭批政務的秦始皇一怔:後人怎麼來了?

 剛用完膳,正準備花前月下的劉徹抬頭:咦,天幕怎麼降在夜裡?

 而李世民正與皇后太子閒聊,正在興頭就被天幕打斷,乾脆地一揮手,屏風炭盆備好,一家七口人在殿前排得整整齊齊共聽後世曲子。

 剔在牙的朱元璋聽了幾句後,嚴肅地作出評價:“此曲喜慶祥和,不錯不錯。”

 有這麼歡快的曲子打頭,這次後人肯定要講好話!(自信點頭)

 如他所言,天幕要講的也是好話:【‘好運來’是過年必備品神曲,聽著就非常有過年氣氛。

 過年也叫春節,是咱們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伴隨節日內容還有相關活動慶典。

 同樣每個節日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意義,它是受歷史文化,及古人生活習俗等因素積澱凝聚而來

 如過年時間在古時各有不同,它具體變遷暫且不談,正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咱們就從‘二月春風似剪刀’的二月節日開講】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年那般好為何不談過年?

 秦始皇決定暫緩政務,讓樂府將後世神曲復刻,待閒暇時聆聽;

 劉徹則是果斷放棄花前月下,好奇地望向天幕:聽著倒有趣,不知能否再窺後世繁華?

 他對後人展現的鐵坨坨、天上飛可感興趣了,可惜大漢少府不爭氣做不出來;

 唉,豬豬委屈,豬豬隻能望天止渴。

 【民間素有句俗語:二月二龍抬頭,風雨順又豐收。大倉滿小囤流,好年景春開頭。

 講的就是二月對農耕的重要性!

 當東方七宿東方蒼龍的角宿悄咪咪地出現在天際時,就顯得陽氣發生萬物破土啦。

 意味著農耕的前奏開始打響,農人該做準備,帝王該準備行籍田之禮,勸天下農耕

 啦!

 所以按照星宿出現時間()?(),

 時人把二月二叫‘春龍節’()?(),

 元朝時正式名為龍抬頭()?(),

 在南方又疊加了土地誕辰日所以也叫‘社日節’】

 唐.民間

 坐著院子裡看天幕的農人?()???????()?(),

 見到熟悉二月二頓時笑了起的是中和節?”

 他端起水瓢喝了一口,大聲唱起春日農歌:“二月中元農忙活,春祭勾芒祈豐收。白天耕田忙播種,夜裡切草喂牲口。”

 兒子抱怨:“耶耶,你別唱了,我都聽不到仙人講話。”

 農人不高興呵斥:“俺們這些歌代代相傳,沒有它咱們就種不了地,你還敢嫌棄?”

 大兒不敢再說話,只好挪開腳步躲了出去。

 【龍嘛,在華夏神話中有騰雲駕霧布雨之能,萬物生髮正需水滋潤大地。

 所以在二月二這天,帝王百姓除了祭祀農神句芒外,還要吃點龍食!

 在二月二吃麵條不叫吃麵條,叫‘吃龍鬚’,吃油炸糕叫做‘吃龍膽’,煎餅轉身一變,成了‘揭龍皮’;

 其他的啃龍骨、吃龍耳.】

 天幕頓了頓:【怎麼感覺有點害怕?】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望著天幕上的‘龍龍害怕’,臉色發沉:天子獨享龍騰,而民間卻吃龍鬚、龍膽…好大的膽子!

 劉徹大喊:仲卿,有人想吃朕!

 李世民抱住自己:觀音婢保護朕,朕害怕!(誇張)

 龍龍那麼可愛怎麼能吃龍龍?

 【相比之下近代北方的做法要顯得正常得多。

 在二月二這日用玉米做爆米花,稱為‘金豆開花’,而這金豆開花四字與玉皇大

帝有關。

 相傳玉皇大帝來人間;

 不許龍王降凡雨;

 百姓受苦生路絕;

 龍王違逆把雨下;

 玉帝生氣把龍打;

 想要脫罪除非金豆開花;

 百姓努力救龍王;

 燃燒玉米做金花。

 故事很熟悉,有幾分跟西遊記裡雞吃米狗舔面的影子,對吧?】

 明

 還沒寫到後折的吳承恩一聽,原來他寫了玉帝惱人間折事嗎?

 懂了懂了,到時就寫玉帝令雞吃完了米,狗舔完面嗯,不夠,他提筆想了想又寫一行小字:燈火燒斷鐵鎖。

 嗯,這樣就能體現玉帝殘暴不仁,百姓頓苦的慘象。

 至於玉帝暗指誰?

 他可什麼都沒說,什麼都沒做,自己只是一介書生讀書餬口而已。

 【事實上民間對龍抬頭非常看重,每戶在二月二這日清晨,挑擔水倒入家中缸,意味著他們把田裡的水龍引到家中。

 之後再燒香上供農神,祈願水龍在今年能雨水普降,五穀豐登,整個過程叫‘引田龍’儀式】

 唐

 李世民輕輕籲口氣,趁機對太子教導稼檣艱辛:“大唐許多節日其來源都為了避災祈求豐收,願蒼天作美讓百姓能活下去。”

 尚且年輕的李承乾有些不明白:“可是上元節咱們夜觀明燈遊玩至

 深夜呢。()?()”

 這跟農事可沒半點關係。

 長孫皇后摟住他輕聲解釋:“上元節咱們是不是要做糕供神?()?()”

 李承乾跟弟弟妹妹齊齊小雞點頭,他們每年還會吃供糕呢。

 看他們懵懂模樣,李世民實在難以相信未來他們會骨肉相殘。

 他用力地眨眨眼,提起笑容:“你們耶耶在孟春元日時,會祈福上帝,求五穀豐登,怎麼不是來源於農業呢?()?()”

 至於為何上元節點燈遊玩?

 有谷剩餘日子自然好過,當然有錢有閒做起燈會熱鬧一番。

 【其實‘龍抬頭’的前一日也有個節日,叫‘中和節’。

 這個節日來源於唐德宗,他中興大唐讓大唐國力有迴天之勢,為了表示朝廷重農務,同時也讓天下共中和,暫忘人生煩惱。

 他把月末的‘晦日’移到二月一日,將其定為大唐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大家一起歡樂。

 這一天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能飲酒作樂,觀看歌舞普天同慶,倍感皇恩!

 所以中和節的歡樂跟咱們雙十一購物節相同,咱們在這日狂歡大買特買,不斷研究褥商家羊毛,滿足花錢的快樂!

 而大唐百姓則是來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時光~】

 “咳咳咳?()_[(.)]???_?_??()?()”

 李適(唐德宗)被最後一句媚而不俗的歌聲嗆到:朕想讓百姓鬆散一日,沒想過他們會快活無邊。

 【哦,不對,是大家齊飲‘中和酒’(宜春酒),飲下此酒意示著自己衣食無憂,家裡才會有剩餘糧食釀造酒水,也有借谷酒祈來年豐收之意;

 不過…光喝酒哪夠?咱們買買買,大唐百姓就贈贈贈!

 你家有瓜我有菜,來吧朋友,咱們來‘獻生子’啊,把百穀瓜種用青囊裝了,你送我贈你,手留餘香豈不快樂?

 民間贈瓜皇帝賜尺,尺代表‘裁度、忠直’:愛卿啊,朕看好你,希望你能對朕對社稷忠正耿直,繼續為國效力喲!

 升職加薪就在跟前,愛卿加油喔!】

 李適(唐德宗)大聲反駁:朕沒這麼說過!

 【咱們的白居易大大就曾得御尺,激動地寫下‘中和日謝恩賜尺狀’以表心情:

 啊,這紅牙做的御尺美而有度,與白金相襯多麼煥以相宜,臣寸工未效卻受此尺,深感愧疚,倍感陛下之情啊!】

 唐

 白居易笑容凝結到臉上,從無措到漲紅,提起力氣努力分辨:他只是照常謝詩謝恩而已。

 不僅他寫,韓愈等人亦寫過啊,為何把他擰出來說得那麼奇奇怪怪?

 想生氣,不至於,不生氣,咽不下去,哎喲,心裡一團亂麻理不清!

 【此節跟龍抬頭捱得太近,自唐以後慢慢與龍抬頭融為一體,但風俗到明清時仍有影子,現在嘛…上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月一過三月三,三月三日上巳節在古代與春節、中秋節並肩的重節!

 上巳節出現於周朝時期,在河邊為舉行除災祛病儀式,並下河洗漱清潔身體,謂之’祓禊’】

 一道節奏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