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9 章 各行祖師□□

 【在決定建設水利工程前,國家就組織人手對堤壩進行修繕。

 ?南漳的作品《秦皇漢武看我校歷史作業評選[直播]》??,域名[(.)]?▇?+?+??

 ()?()

 還能縫縫補補的,就把竹片、石頭組成面秸埽堤壩改為石壩,同時用錐探的方法把堤防內部的洞穴及裂縫補充填補。()?()

 不能縫補的南北大堤、南北金堤及三心河堤,咱們就咬咬牙省吃儉用,培修出一千八百里的石壩擋泥沙。()?()

 沒辦法,國家窮啊!()?()

 剛定下黃河整治方案,淮河又開始鬧大水蔓延華淮平原,處處花錢處處救災】

 唐

 看著天幕上打出的國家初立,大家不易,李世民深有感觸,打天下難,立天下更難!

 想到即將到達的旱災,他神色憂慮:“長安新建,百姓為生活幾乎將城外樹木耗盡,今結合天幕觀之,大唐災患亦有樹木枯竭緣由。”

 房玄齡等人非常贊同:“朝廷當種樹並鼓勵百姓種植,即使不能種樹也應當種些荊棘防沙留水,不使水土流失。”

 嗯,經過天幕講述,他們已經熟悉各種後世話語,什麼水土流失、更新世張口就來。

 很有時髦的味道。

 程咬金忍不住插話:“那煤好像很汙天地?”

 他記得天幕展示煤炭時,天地一片黑灰,烏漆漆的一片看不清原貌。

 李世民無奈,世間哪有兩全法?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命工部早日研製出解決之法。

 【因此在修建三門峽水庫時,國家縮短了原定工程,微微勒住投資規模。

 因國家缺少修建大型水庫經驗,所以三門峽水利樞紐主體設計由蘇聯專家做主導,國內水利、水力發電、水土保持等各方專家配合溝通設計。

 其設計目的以攔蓄為主,同時加大對水土治理,達到減少黃河泥沙的工程。

 按原計劃目標:三門峽水庫建成後能解決上千年洪水災害,使黃河不再改道並能讓其發電通航,又能滿足冀、魯、蘇等省份灌溉要求。

 總之我們對三門峽抱有極大期待,光明就在前方!

 但.建設途中國家根據韭園溝淤泥經平,發現工程有隱藏問題:黃河沙量太大有淤塞,水壩會被堵住】

 三門峽工程已開工,這下咋搞?】

 宋

 有大臣子不岔天幕對宋之語,聽到此處冷笑:“後人此舉跟六塔河有何區別?”

 治河還不是治錯了?憑什麼諷刺大宋既要還要?

 你們難道不是如此?

 趙禎聞言怒斥:“閉嘴,還嫌不夠丟人?”

 大宋連回三次河,不僅沒成功還淪落為爾等黨爭工具,你等不自省還兀自不服,有違聖人之道?

 那大臣心有不服想要反駁,抬眼卻與官家森寒的眸子對上,瞬間打了個冷顫不由得低下頭,不敢對視。

 他心中忐忑:官家怎麼變得暴躁了?

 當初包拯舉止冒犯龍顏,官家並無怒色,而今他一句諷刺之語卻惹得官家大怒。

 難不成官家對他不喜?

 【緊急開會研究實驗後,國家對三門峽工程要求作了調整:

 1.水庫任務以防洪為主,發電、灌溉航運為次要;

 2.把原本的攔洪蓄水目的改為攔洪排沙,不以蓄水為主要目的,等汛後蓄水再興水利功能;

 3.將原本350高的工程水位降至336米,先滿足20年內防洪淤沙(原計劃50年),再顧及灌溉發電等問題】

 秦

 秦始皇微微往後靠,下顎輕抬眼眸洩出幾分讚賞:“後世朝廷倒是果斷。”

 不過…要研究導彈、又要治河還要安穩百姓,最重要的是國庫還窮…後世朝廷怎麼做出奇蹟的?

 最重要的是後朝幹那麼多事,黔首沒怨言?

 他擰眉陷入沉思,後人即便有器具相助,可徭役仍是懸在黔首頭上一把利刃。

 後朝用什麼方法收歸民心?

 【即使做了調整也並不能完全解決三門峽潛在問題,研討會上黃萬里建議不要堵塞三門峽壩上的六個排水洞,給三門峽留下改善空間,以備將來設閘排沙。

 但蘇聯專家按照他們的經驗堅持堵孔,結果…正因為沒了排沙孔,所以三門峽工程少了調和水沙功能,給下游帶來了大災害,千年古城西安都差點被淹】

 民間

 眼利者看得天上輿圖驚呼:“那不就是咱們長安?”

 驚得街上行人議論紛紛:“原以為後人活得幸福安穩,沒想到也有水患之憂。”

 頭髮花白的老者捻鬚搖頭:“即便憂也有奔頭,人家朝廷還不是解決河患了?”

 沒解決仙人可不會聲張。

 他們唐人活得不錯,聖上是個好的,遇見豐年三五日還能吃頓肉呢!

 跟宋人明人相比,他們是泡在蜜罐裡。

 【是蘇聯專家問題嗎?

 是也不是,當時蘇聯水利技術世界第一,尼羅河上的世界級水庫阿斯旺水壩、世界上最高的羅貢壩(解體沒修成)等等都由蘇聯完成。

 但蘇聯專家沒想到黃土高原土質厚度遠超想象啊!】

 天幕貼出一張數據表,秦始皇看著規整的表據只得心情舒暢,甚美!

 歐洲萊茵河谷厚度在20—30米。

 俄羅斯黃土厚度約10—20米。

 美國密西西比河沙層厚度30餘米。

 南美洲潘帕斯地區沙層厚度10餘米。

 群臣兩相比較頓時面面相覷,沒想到上黨的沃土在後世變成一片光禿禿的黃壤。

 秦始皇側目問馮去疾:“今上黨如何?”

 馮去疾微微回憶稟道:“樹木蔥鬱,少有黃壤露面。”

 秦始皇點點頭下令:“巨木除陵墓大殿外嚴禁砍伐,今後伐木種樹補足數量。”

 馮去疾:“諾”

 【而黃土高原厚度多少米?

 淺土地區50—80米,中厚度在100—200米,高厚度在200—300米之間,厚重的黃土佔據世界黃土總量的70%!

 所以世界上的黃土算什麼?

 在黃土高原面前它就是個弟弟!】

 50—300米?

 朱高煦:嘶~可以埋多少個韃子?

 不過後世的米是多長?

 【三門峽水利是咱們第一座大型水庫工程,也是咱們繳足了學費的水利工程。

 工程成功處置:解決了下游防洪、灌溉、供水問題;

 帶來教訓:建成後的第二年潼關及渭河大淤成災,42萬畝耕地被毀,緊急搬遷314個村莊,以及鐵路、公路郵電改線等工作全部重刷。

 學費:改造水壩費用,如花六千萬將六個孔給打開排沙;及一系列救災搶險費用】

 天幕頓了頓才繼續道:【三門峽水利工程竣工後,黃河河道上相繼建成劉家峽水電工程、鹽鍋峽水電站工程。

 完成黃河治理的初步構想:節節蓄水,分段攔沙,控制調節黃河各段幹流水量,達到治河目的】

 宋

 畢昇感嘆:“沒想到後人也會失敗。”

 沈括笑笑:“後世初立國那那都要錢,能做到及時撥正已是非常了不得。”

 此話一出兩人沉默,宋朝三次回河三次不改,浪費人力物力卻沒半點治水效果。

 “唉”沈括沉沉地嘆了口氣:“希望朝廷有所改動罷!”

 【三門峽大壩開工時,我們各部專家還在黃土高原上奔波,尋找治理水土流失良方。

 自54年考察黃河流域後,次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再次組織考察。

 這支科學院及北京大學和蘇聯專家組成的勘察隊,經三年現地考察,得出對黃土高原更加細緻的資料及治理建議:

 黃秉維院士編制出我國第一幅1:400萬的黃河中游土壤侵蝕分區圖,和水力、風力侵蝕圖。

 朱顯謨院士提出分類黃土土壤侵蝕類型,開創土壤侵蝕學科;

 羅來興、陳傳康院士等提出根據黃土高原地貌,進行劃分高原溝間地與溝谷地地貌類型的方案;

 羅來興、朱震達等繪出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圖;

 …】

 宋

 趙匡胤努力睜大眼睛,想要看個仔細,可是多少那一幅幅各式各樣的圖像,他…真的看不懂那些扭曲的字跡,曲折的線條

 趙普溫聲進勸:“陛下不必強求後人法子,各代有各代治河之法,可借鑑卻不能全鑑。”

 大宋治河不成不是治河有誤,而是朝堂人心不齊。

 趙匡胤眨眨眼,稍微緩解眼眸痠痛:“朕如何不知,只是不甘心罷了。”

 朕什麼都還沒來得及做,就糟了後人厭棄,大宋屢次被天幕厭惡,他要怎麼定鼎天下?

 趙普搖搖頭不贊成他的話:“陛下無須擔心,戰亂多年世人累了都想安穩生活。”

 天幕再厭宋,可是日子是自己過,過得好不好百姓自會分辨。

 【經過前輩們的勘測結果和後來對黃土高原的溯源證明,黃土高原是被風吹起來的高原】

 風吹出來的高原?

 首次聽說的黃土來源的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悄悄豎起耳朵:後人快講!

 誰知後人直接放出影像,望著影像聽著講解,眾人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

 即使知曉此方世界歷史悠久,武則天聽到早新更新世(約260萬年前)時心中還是忍不住驚訝。

 更讓她驚訝的是:黃土高原原本是盆地地形?

 而劉徹頗有興趣地看著青藏高原拔地阻擋暖溼氣流進入北方,卻讓強勁的氣流捲起沙粒落到黃土盆地,堆積成山。

 不得不說漫天黃沙還挺好看。

 他瞪大了眼驚歎:“難怪黃河運

不完黃土高原上的土,原來它本身就是沙礫堆積而成。”

 霍去病:陛下,請把黃土高原說一遍!

 人家名字都說了,黃土高原黃高原,黃土壘成的高原!

 【因更新世氣候旋迥,加上黃土盆地東面是太行山脈,南面是秦嶺山脈,在地理阻擋下黃沙只能在黃土地區壘疊成山。

 後來經過氣候升溫,進入全新世後(11700年前到現在),黃土高原穿上綠裝成為擁有草場、原始森林的山巒丘阜。

 但氣候並不是一成不變,如西周三國兩晉南北朝和北宋明清,就屬於寒冷期,而寒冷期往往又伴隨著朝廷動盪後期。

 對於寒冷期,黃土高原斜睨天下:氣候變遷俺不怕,俺能行!

 一旦疊加人類傷害bafu,黃土高原哭唧唧:俺好像真的不行!】

 曹魏

 曹丕臉色極為不好,去歲他到淮河廣陵巡察士兵演習,誰知北方大寒竟讓淮河結冰,不得不中止演習。

 按天幕而言他大魏正處於寒冷期,正走向朝廷末路?

 聯想到後人言司馬懿篡魏,竟然真對上朝廷末路語言…

 想到這他臉色更黑了…

 明

 朱棣心裡算算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對木材的需求,不由得嘴角微抽:“黃土高原可能真不行!”

 朝廷修大殿要好木,富賈要好木打傢俱定棺材,百姓需要木材燒炭過冬…

 樹木成長的速度趕不上他們砍伐的力度。

 他想到先皇修山海關長城時,將山上樹木全部砍伐長城作為邊境預防不當留樹,但黃土高原上得種啊,否則黃河之患永遠無法遏制。

 但是朝廷沒錢啊!

 黃河氾濫時選擇把百姓遷徙還是高原種樹?

 想到國庫剩餘朱棣心中抽痛,上對韃子下安民,哪樣不用錢?

 得讓鄭和多下西洋幾次才行!

 天幕輕輕嘆了口氣:【如果說秦漢時期,秦始皇和漢武帝還能在黃土高原上彈奏‘森林狂想曲’;

 那到明清時朱元璋跟康熙只能站在坡上大唱: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

 秦始皇&劉徹:森林狂想曲怎麼彈?為何朕要到黃土高原上彈曲?

 朱元璋麻木臉:後人打趣帝王他已習慣,你有本事打趣怎麼沒本事將曲子放全呢?

 咱想聽!

 【歌詞中的大風從坡上刮過,其實是講的就是風力對土壤侵蝕過程。

 大風颳刮刮,刮起來的是誰?

 黃沙岩石!】

 天幕輕咳一本正經道:【自隋唐起在黃土高原的森林線逐漸南遷,黃壤開始顯露,其土質開始加速變化,不斷受到侵蝕。

 土壤侵蝕指水力、風力、凍融或重力等外力把土壤及母質(地質構架如砂岩等),將它破壞、剝蝕搬運和沉積掉。

 簡單講:土壤內的黏土、粉黏土及含營養物的泥沙被水、風等外力原因,離開依附的泥層主體。

 簡單表達:水土流失,植被無法生長。

 流失結果:失去黏性的泥土質地變得疏鬆多孔隙,某些地帶的土質透水性極差(三趾馬紅土層),還容易吸水膨脹,遇水成泥直接滑坡】

 唐

 孫思邈直接換成醫用語:“唔,相當於病人血肉盡失,只剩下人皮包住骨骼。”

 他整理著手上藥材:“到這步病人已是病入膏肓,難以治療。”

 如今有了煤餅之法,想必會有樹木留於後世吧?

 平日不覺得,經天幕一講就覺得樹重要、土重要、連幼小植物蟲子同樣重要。

 他的小童都不敢隨意折草鬥花了,生怕一不小心就成了影響後世環境的罪人。

 【對於地質構架:風化、水力等外力對岩石損傷本來就大,偏偏黃土高原最多的是砒砂岩。

 這類岩石地質鬆散,結構強度低,很容易被風化侵蝕,落入河中成為粗砂主力。

 所以黃河含沙量怎麼不高呢?

 岩石成沙、土壤成沙,想要治理黃河永遠都繞不開一個字:沙!】

 漢

 王景輕嘆:“土壤岩石俱變沙,且此沙毫無用處,這才是最讓人頭疼的。”

 治河二字好言,可是要做到卻千難萬難。

 【為了留住沙水,我們在溝谷兩側坡地種植植被,為了節約成本在溝谷裡就地取材,用黃土修築淤地壩留水、留土、留肥,改善高原環境;

 修谷坊:減緩溝壑河水流速,防止溝溪被水沖蝕刷深,減少泥沙流量;

 挖魚鱗坑種樹:既能蓄水,又能種樹減輕水土流失;

 …

 到1961年底,黃河中游7個省區共修建梯田1700多萬畝,修建谷坊、淤地壩400萬座造…植樹6000多萬畝,種草1100多萬畝。

 我們治理黃河成功了嗎?

 沒有,相反黃河斷流了!】

 什麼!

 李

世民等人猛地抬起頭,不可置信地望向天幕:怎麼會斷流?

 當年伊水、洛水斷流夏桀亡國,大河斷流周取商代之。

 而後三川斷流,岐山崩塌直接葬送西周基業。

 那後人呢?

 他們是怎麼度過如此危險時刻的?

 民間

 天下亦是譁然,黃河斷流聞所未聞之事!

 主在黃河邊的百姓特意跑了幾步探頭查看滾滾黃河:“還好還好,大河還在。”

 慶幸之餘亦是吃驚:“那後人百姓怎麼吃水?”

 他們怨黃河亂髮大水奪家人性命,也習慣性依靠它為生。

 他們無法想象沒了黃河該怎麼存活?

 【我們翻閱史書,歷朝只有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的記載,無黃河斷流記錄。

 歷朝只有治河千千萬,但絕對沒有讓黃河干涸治水的道理。

 水怎麼就沒有了呢?

 60年代有個治理黃河笑話:吃光喝盡!

 既然黃河老發洪澇災害,那咱們在它入海前把它全部用光,這不就沒了災害了嘛!

 沒想到60年代笑話在1972年實現了,但這個笑話卻一點都不好笑,相反讓人非常絕望】

 李隆基詫異猜測:“遇見大旱了?還是後朝得罪上天,天降懲罰?”

 【1972年黃河自然斷流後,1999年二十八年裡,黃河有二十二年斷流。

 斷流次數達到七十四次,平均每年斷流超過一百天,最長斷流天數為226天,斷流長度為整個黃河下游!】

 【翻開黃河記錄,1972年前僅有兩次人為斷流:

 1938年蔣光頭扒花園口致使黃河改道,黃河下游山東段徹底乾涸斷流;

 1960年6月花園口樞紐大壩截流和同年12月三門峽樞紐關閘蓄水,黃河下游斷流。

 除此之外近六十年間並無斷流記錄。

 同是黃河災患,我們跟古人的哀嚎截然相反:古人悲黃河三年兩決口,我們愁黃河四年三斷流。

 黃河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變成比決口改道更難治理的災難】

 漢

 諸葛亮揉了揉額角:“難怪後人如此厭惡歷代決口之事。”

 張飛很是贊同:“歷代弊端全由後人承擔,是我也罵!”

 黃河難纏歷代所見,後朝要治理黃河須得舉全國之力才行。

 劉備苦笑,時人都看眼下利益,誰會為後朝考慮?

 當年曹操徵呂布,攻之不下引沂河、泗河之水灌城,下邳城潰呂布被擒。

 可下邳百姓呢?

 他們為何要遭受此難?

 【斷流的黃河就是生態災難,黃河斷流——下游淤泥無水沖刷,讓河床泥沙沉積更加嚴重,原本可以做淤田的淤泥會退化為荒漠,變成鹽鹼灘。

 淤泥堆積後河道萎縮,迫使河床抬高,把黃河下游成為地上懸河,汛期一到黃河定然改道決堤,讓黃河下游氾濫成災。

 入海口無河水沖刷,會如它山堰那般海水倒灌,鹹水入侵,逼迫溼地生態系統萎縮,讓海岸線後退。

 更不用說兩岸民眾吃水困難,五千萬畝農田無水灌溉,工業停產一片荒涼。

 還不提黃河斷流引發的氣候等問題…】

 朱祁鈺:原來治理黃河靠考慮這麼多?

 頭疼!幸好徐有貞還有幾分能耐。

 而徐有貞興奮又忐忑:自己名傳後世開心,但自己今後只能陛下身後…為陛下盡心盡力。

 想到這他苦了臉,得讓陛下皇位安穩才是,否則自己前程不逮。

 【自黃河斷流消息傳出後,全國上下都在焦渴怎麼辦?

 只有隔壁小日子歡騰,在他們看來黃河代表中華文明,黃河走向末路就意味著東亞魁首當落他們頭上!】

 秦始皇厭惡:…又是那條長蟲!

 劉徹嫌棄:學人精!

 李世民怒氣:還想改朕大唐國史!

 朱元璋:呸!臉大的鼻涕蟲!

 天幕語氣透出哀傷:【當時有學者專家茫然發問:黃河沒了我們文明還存在嗎?

 我們的文明誕生於母親河河畔,一切向好時母親河為什麼走向衰落?

 所以救救黃河!也是拯救我們中華文明!】

 天空中放著一幅幅乾涸的河圖,滿地黃沙看不到一絲水跡。

 武則天抬起眼:這就是後朝黃河?

 一片灰濛濛,其情況未免太過驚心!

 【黃河為什麼會斷流?

 氣候變遷:黃河補水主要依靠降雨,但降雨不但要補充河道水量,其水勢也會滲入地裡,為地下水增加水量。

 但問題是黃土高原本身處於半乾旱地區,季節性降水不均勻、地下水南多北少,河谷盆地多、山原區少,地下河無法對黃土高原進行反哺。

 相反黃土高原還需要黃河提供水量浸養植被。

 所以黃河要東

流的同時還要補水給黃土高原,又要分流其他支流。

 所以它在斷流之前,入海水量就已銳減:

 20世紀60年代為575億立方米;

 70年代為313億立方米;

 80年代為284億立方米;

 90年代中期為187億立方米】

 漢

 劉徹盯著那一排排字跡,眼皮猛跳,過了半晌才沉沉嘆氣:“要是能把黃瓠子的河水送給後人便好了。”

 後朝缺水他大漢不缺啊!

 要是能把黃瓠子河水送給後朝,他大漢節省多少錢財?

 聽著陛下偉大暢想,衛青只覺得腦袋瓜疼:先是想把匈奴人跟宋人調換,現在竟然要把水送給後朝。

 陛下,你是何時出現這種症狀的?

 得治!

 【攔河大壩:數座大壩、水庫在黃河河道上節節矗立;

 那時的修壩思想很簡單:你黃河不是含沙量大嗎?那我就多修攔河大壩把天下黃河一壺收!(節節蓄水,分段攔沙)

 光收沙不夠,還得建起大大小小的灌溉工程,保證農業豐收!

 黃河流域水資源本就匱乏,只有十份水的黃河,這座攔河大壩拿一份,其它大壩拿一份,灌溉工程抽幾分,輪到下游瞬間傻眼:水呢?

 我那麼大份水呢?

 往上一查,好傢伙,各種引水工程,陽光蒸發、攔河大壩直接將黃河三分之一的水量耗盡】

 明

 朱元璋咂咂嘴,點評道:“兩村為了水源都要跟那傢伙拼命,這麼長條河水量又少,上頭百姓怎麼不會使勁用?”

 要怎麼解決此類搶水問題?

 他沉默半晌搖搖頭無解。

 黃河太長管得了頭管不了腚。

 總不能派軍隊守著黃河吧?

 【豈止是三分之一的水量,1983年國家統計沿河用水量,一看,好傢伙!

 用水量達696億立方米!

 黃河最高自然水流量多少?

 580億立方米。

 黃河冷笑:我下游斷流還不夠,還要倒欠你們人類111億立方米是吧?】

 民間

 臨窗的紈絝子弟突然伸出頭大喊:“不對,1972年斷流,那黃河自流量是313億立方米,黃河倒欠你們兩條河還不夠!”

 樓下行人斥責:“說些什麼胡話?”

 紈絝子弟冷冷地瞥過他:“河裡無水跟我有何關係?”

 斷了水他也不會沒水喝,反倒是天上女子講些有的沒的,聒噪得很!

 【水蒸散發提高:修建大壩蓄水攔沙,沙攔住了但水量聚集也讓水汽蒸發(蒸散發)變大。

 同時兩岸植被得到恢復,但是水消耗量(蒸發量)亦是增加。

 很矛盾是吧?

 在水循環中,蒸散發+陸地水儲量=地表水循環過程(關鍵部分)

 全球約有60%~65%的地表降水以蒸散發的方式返到大氣中,再補充到河道地下水裡。

 我們想要水土保持,偏偏蒸散發與用水氣候疊在一起讓下游斷水。

 追溯到底除了黃土高原缺水及綜合性問題複雜外,其治理及用水未達到科學生態平衡;

 如果控制蒸散發?如何更科學地植樹造林及分配黃河沿岸用水?

 以上僅僅是要考慮到的小部分問題】

 唐

 李白再次聽到熟悉的話,腦海中裡面浮現: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唉”他放下酒杯,無奈地搖搖頭:“我想高歌將進酒,為何我腦海全是蒸氣、大氣?

 水循環什麼的一點與詩句一點都不符合啊!

 【我們遇見前所未有的挫折,但並不表我們要放棄治水!

 建國之初我們雄心壯志要全局整治黃河流域,放話要‘利必盡興、害必根除。’

 現在我們還要全局整治黃河流域嗎?

 要!

 為百年計不使子孫如我們這般煩惱,必須狠治黃河流域!

 還要利必盡興、害必根除嗎?

 我們得承認:黃河之患在我們手上不能根除,但我們要將它治到人與自然平衡!

 從90年代起,我們放棄在攔沙蓄水追求,不再盲目修築超級水壩工程,將工程化整為零,把清淤和防沙作為工作重點。

 發動人力物力對黃河流域的河道、乾渠要進行大規模修整排淤,連同支渠、斗渠、毛渠直至農戶節溝,都要進行清理疏通。

 風在吼,水在叫,華夏人民在咆哮:水河不能沖刷淤泥,那我們就人力排!

 排完再擼起袖子修小浪底水利工程】

 【小浪底工程建在黃河中游最後一段峽谷出口,它是決定黃河治理成敗的關鍵節點。

 它與黃河流域上的龍羊峽—劉家峽—萬家寨—三門峽進行黃河河水聯調,形成幹流、支流水庫聯防態勢。

 按照2006年頒發的黃河水量調度條例,統一對黃河進行水量調度,不止黃河中下游因搶水而盲目浪費水力,也讓黃河從1999年後從未出現斷流】

 明

 等等,朱元璋豁然起身死死地盯著水量調度條例,你們真分配好了?

 百姓商賈他們遵守嗎?

 越聽後人講述,越覺得大明那都不好,恨不得親自去後世仔仔細細地瞭解清楚。

 他還記得天幕表上說了,大明處於寒冷期,冷天要凍死人吶!

 現在他們有蜂窩煤可取暖,那莊稼呢?

 莊稼怎麼辦?

 他臉色躊躇:派人出海找玉米?

 【經過多年實踐努力,我們對黃河水利工程從蓄水攔沙轉變為‘上攔下排,兩岸分滯’進行治理,簡單講:廚師想要做盤好菜,有烹、調、煎、炸等手法。

 而我們則總結出黃河治理在於‘攔、調、放、排、挖’綜合處理水方法;

 小浪底則屬於前四項集一身的水利工程,不僅能調度水流還能人工調水調沙!

 調水調沙如同洗衣機運行,人工製造洪水推動水流沖刷河道,讓水中沙質不墊沉於河底,從而減少河床淤泥衝開河道的目的。

 如2004前汛前對黃河進行歷時25天調水調沙,直接對黃河下游主河槽進行全線沖刷,將6071萬噸泥沙衝入海中,待汛期一到黃河水流向流,一路無淤泥相阻順利注入大海】

 民間.宋

 真好啊!

 蘇軾聽著天幕講每年調水調沙,沖刷下游河道2億噸-4.02億噸的泥沙時,忍不住提筆記下調水調沙四字。

 他大宋能做到這四字,是不是就海晏河清了?

 蘇軾眸色透出渴望,後人用二十年時間,就把含沙量下降超過八成,這是何等偉業?

 【現在我們敢拍著胸脯說:

 我們今後很難遇上清朝(道光時期)那類千年一遇的大洪水!

 因為我們有植被控水、有大壩束水調沙,水利工程和自然之力會讓預計洪峰降水量與實際降水量出現偏差。

 2021年黃河進入超長秋汛期,持續四十多天秋汛,小浪底配合中下游水庫調沙放水,最終安然無恙!

 這就是我們治河的成果!

 我們改善了黃河‘水少沙多,水沙時空分佈不均衡’的自然狀態,暫時實現了‘水與沙量的平衡’】

 天幕放出一段小浪底調沙的影像,把黃河衝沙萬象展現在天下人面前,轟轟轟萬馬奔騰,濺起陣陣黃煙。

 這就是黃河衝沙?

 劉恆下意識地抬臂遮臉,怕自己捲入黃沙巨流中。

 半息後才發現黃沙並未自天而降,只是看向唬人罷了。

 聽了許久的治河道理,許多人第一次看到黃河泥沙威力。

 有人訥訥道:“這根本不是河,而是泥塘!”

 【而黃土高原又該如何進一步治理呢?

 我們放棄建大型水庫,改為生態環境整治,黃河環境脆弱,我們就重塑生態環境!

 唐克麗院士提出退耕還林控制水土流失,並定下退耕上限坡度標準和黃土高原治理方案;

 退耕還林方法看上去可行性極大,但人口和糧食該怎麼辦?

 黃河要治,國人不能缺了耕地,發現黃土高原再次出現矛盾,該怎麼辦?

 朱顯謨院士在此基礎上又提出的黃土高原‘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米糧下川上塬,林果下溝上岔,草灌上坡下坬!】

 元

 郭守敬訥訥地念著把降水就地入滲攔蓄?

 後人想把水量投入地下河中,然後投取地下河水?

 如何抽取他不知,但他看懂了第二條:把糧食種在高原兩溝間的川道和塬上,他低頭思忖如何種時,同僚問他:“後人是建淤泥壩來種糧?”

 郭守敬點點頭,這倒是個好方法,溝間種糧,溝道和溝岔裡種果林,既能給農人增豐,又能保持水土不失。

 同僚眺望天幕,對最後一句非常好奇:“後人為何在坡地上草灌?”

 不等郭守敬解釋,旁人忍不住道:“沒聽見仙蹟講土中黏粉皆失,泥土化沙哪能種樹?”

 草灌能存已是邀天之幸,你當後人不想種樹嗎?

 他大元對黃河沙泥亦有分類法,只是不如後世詳細徹底。

 但後人治河的淤泥壩他們可以借鑑使用,成本低操作簡單還能增加耕種田地。

 【此法能成嗎?

 耕地涉及國本,稍有不慎會不會又是一出‘三門峽工程’?】

 天幕的話讓人提起心,即便明白後朝農業必然無恙,還是忍不住擔心。

 那是國本,是糧食啊!

 所幸天幕給了他們定心丸:【以目前黃土高原的整治效果來看,我們打贏了這場水土保持仗!

 為了勝、仗我們把治理黃土高原的工作做到更加細緻科學:

 將灌區渠

系進行改造:把黃河配套的引水灌溉系統,改為節水配套工程。

 改變農人改變傳統灌溉方式,為其推廣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措施,力保每滴水都不浪費,讓水土保持量大於蒸發量,全面節水保水】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什麼叫噴灌、微灌?

 後人你詳細說說,咱們沙地能用得上!

 【大面積建造淤地壩:淤泥壩可以防止地質崩塌,農耕區用淤地壩保土又造田,還能兼顧環保和經濟效益。

 可謂是基建成本低,既能讓農人有田可耕,保證糧食豐收,也能達到涵養水源,防沙保土的目的。

 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在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起人工護林,簡稱‘三北護林’。

 整個工程歷時73年,要造林5.35億畝,要將森林覆蓋率將由1979年的5.05%提到14.95%。

 ……

 從前是沙進人退,現在是人進沙退,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黃河九曲泥沙的河道,在我們手中終於呈現‘俟河之清’】

 天幕感嘆:【這是黃河第44次變清,前43次皆是大自然的偉力,而這次是我們的努力才讓母親河重生!】

 天幕貼出一段影像,有黑白有色彩,歷代看著竺可楨牽著驢在黃沙中行走;

 聽到朱顯謨擲地有聲:“黃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望著垂垂老矣的黃秉維,在病床上無法說話,顫著手寫下“楊勤業同志請來一談”的便條…

 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各單位出力,更多的是一張張平凡不過的臉。

 會舞著鋤頭挖掘土地,栽培種樹…

 畫面一轉,熟悉的水壩再次出現。

 有士子認出驚呼:“小浪底怎麼變清了?”

 天幕上的小浪底推動清水,如同捲起千堆雪,白雲飛騰仙氣渺渺。

 真美啊!

 王安石哆嗦著嘴唇,淚水刷的一下流了出來:“他們的黃河清有平,真好啊!”

 他從未見過如此清透的黃河!

 王安石扯起衣袖匆匆往臉上一抹,哽咽著說出那句期盼已久的話:“黃河清聖人出!”

 看到了嗎?黃河能治,能治啊!

 【黃河現在雖清,但黃土高原根本問題還是未解決。

 即便有小浪底調水調沙,但黃河灘中有許多水利工程。

 泥水在工程之間小範圍流動,堆積河底不斷抬高河槽,使河灘形成橫河、斜河、滾河,不僅威脅堤壩,也讓其它支流無法與之匯合,增加黃河水量;

 而且進入21世紀後,黃河天然年徑流量在持續衰減,從580億立方米降到459億立方米,未來治理黃河形勢仍非常嚴峻。

 如何增加黃河降水量、如何清沙成了現在及未來的重要解決問題,但最直接的改善還是優化水資源分配及繼續植樹造林】

 漢

 劉邦聽了半晌琢磨道:“後人是在說築建的大壩成了他們的拖累?”

 蕭何默默點頭:“觀那大壩建造,想要拆除怕是艱難。”

 對如何拆劉邦並不在意,實在不行後人還有炸藥嘛,轟的一聲水壩就不見了。

 他在意的是黃河無論怎麼整治,永遠都有大患。

 張良看了他一眼,突然道:“陛下怎麼知道黃河水患根治是最好呢?”

 萬物有陰陽,天有黑白,氣有清濁,說不得根治後對後人反而不利。

 劉邦一頓,隨即笑道:“子房說得是,乃公想岔了。”

 【中國是世界上人工造林最多的國家,世界上最大面積人工林‘塞罕壩林場’,140萬畝由幾代人接力創造的奇蹟;

 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的毛烏素沙地80%已被治理;

 中國第七大沙漠成為國際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

 我們的人工林業生態工程已造出3014萬頃,相當於三個江蘇省面積,植林造林系統性工程靠國家隊,但河水流碧水,赤地變青山我們還是能出一份力!

 在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植樹,無法植樹可以捐款支援植被前線,實在不行咱們還能網上收能量種樹,蚊子再小也是肉!】

 天幕顯出一樁樁環境改善成果圖,但都沒有黃河水清來得震撼,街頭巷尾都在議論如何讓黃河水清。

 只有部分認真看著天幕,王守仁看著原本沙丘之地變綠林,望著布衣郭成旺全家治沙改善4.5萬畝沙地…

 他靜靜道:“郭成旺先生已通達心理,發明本心,我等當以先生稱之。”

 【傳說大禹治水把山川分九州,再根據山川地勢進行疏導治水,歷經十三年重整大地水系,讓洪水馴服地往東流去,從此蒼生築室而居,過上安穩日子!

 而我們目前討論的就是重定天下水系!】

 秦

 好大的口氣!

 秦始皇眉毛微挑,原以為後人統治黃河流域已是驚偉業,沒想到他們還想重定天

下水系!

 不過…大禹治水何時成了傳說?

 【南水北調是圖書管理員在視察黃河時提出的方案,分東、中、西三條線路,目前已完成中線一期工程。

 相比已開工的南水北調工程,我們更關注的是另一項更加宏大的水利設想——紅旗河工程!】

 南水北調被天幕匆匆掠過,讓人遺憾不已,但眾人好奇之心卻被勾了起來。

 紛紛堅耳朵聽天幕講述。

 【紅旗河工程是南水北調衍生出的思想計劃。

 此工程目前是水科院、高校等院士的課題研究,並未上升到國家戰略位置,簡單講紅旗河工程就是藏水入疆!

 我們要把世界第二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改為綠洲!】

 ???

 後人別說大話,沙漠吃水不生水,根本不可能變綠洲!

 【靠什麼來補充水源?

 靠世界第二大冰川聚集地——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是亞洲七大河發源地,亦是黃河長江發源地。

 在紅旗河工程設想中,我們以中國水塔雅魯藏布江為起點,聯通目前尚未完全開發的怒江、瀾滄江做河水供水源。

 接著串聯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白龍河渭河,最後穿過黃河,經河走廊進入藏到塔木裡盆地。

 此工程相當於圍繞青藏高原半周,經數江發力供水,咱們每年能調動600億-1000億立方米水量,既能讓新疆不再荒涼乾旱,也能增大黃河水量,增加下游淤泥沖刷能力】

 唐

 對於後人的設想,李世民被震驚得回不過神。

 先前南天門計劃離他們太過遙遠,只是聽聽就罷,但紅旗計劃不同。

 農業、水系,那樣不與他們息息相關?

 李世民望著水系圖,胸腔跳動得非常劇烈,他忍不住往前走出半步,伸手想要觸碰這份宏偉計劃。

 “陛下…”

 房玄齡等人激動不已,即使這份設想對大唐太過遙遠,但並不妨礙他們心生嚮往。

 如果水系真成,那華夏大地處處都是五穀豐登,祥瑞顯世。

 多好的計劃啊!

 所有人心中都在感嘆,後人將它實現那刻,天下便是真正的大同世界吧?

 【在此線基礎上,根據地勢又延伸出三條支流:

 1.甘肅-穿過六盤水-陝西連接延河,滋潤黃河以南大部分區域;

 2.內蒙古-穿陰山-正鑲白旗;

 3.甘肅玉門-新疆哈哈盆地;

 三條水系貫穿後,其水系蜘蛛網能網蓋到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及吐魯番盆,解決國家近四分之一旱地。

 這就成了藏水入疆、藏水入蒙新大西線綜合性基礎工程,這個工程是理論上可以讓黃河水清的方案。

 為了加大水量供應,有水利專家建議在雅鹿藏布江的支流帕隆藏布、易貢藏布上建設2-4個超級大水庫,使中國水塔全力供水,讓水庫年輸水能力達到1000億立方米】

 民間

 隨著天幕講述,所有百姓都沸騰起來,水,到處都是水。

 有了這三條水渠他們就不怕地旱了。

 就算洪水來他們也不怕,後人不是會控水嗎?

 水大控小,水少開大多好?

 越想越興奮的百姓們指著輿圖興致勃勃地討論:“你們說後人修水會不會修到咱們這?”

 “哎喲,真羨慕以後的傢伙,不愁吃穿朝廷還把水給送上門。”

 “但…修水要服役吧?”

 “你沒看到仙蹟上的器具嗎?後人都能上天還怕修渠道?”

 “哎喲,後世傢伙可是泡在蜜罐裡。”

 至於天幕說的紅旗河工程是設想,老百姓表示:不聽不聽,後人敢想就一定能修成!

 【設想都很好,但是各江汛期不同該如何執行調水方案?

 按照王浩院士及相關課題組建議:全年12個月連續調水。

 這個建議完全不可靠!

 按全年平均值,枯水期的調水量將佔江河的七成,江河流域生態環境和生活、生產區還要不要活了?

 並且紅旗河中下游冬天會有冰凍,期,根本調不了。

 第二個方案:3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進行調水,避開結冰期。

 有可行性,但不多。

 調水流域春旱季節需要用水怎麼辦?

 水給其他地方那我自己咋辦?】

 劉徹抽了抽嘴角:後人別忘了黃河斷流教訓。

 別亂來!

 【第三個方案:汛期的3~4個月調水。

 水多的時候我調水,水少時不與調水流域爭利,而且還能減少發生洪水災害的可能。

 豈不很好?

 可行性很大,但是修建特大型大壩非常費錢,不符合工程目的】

 劉滿頭問號:你說了半天一個可行方案都

沒有啊?

 你這計劃不能動工?

 他想看成果。

 【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蒸散發值、土質結構、氣候變化、國際形勢等等;

 每一樣問題裡又有若干細節及實際問題。

 又如水系穿數江會不會影響到長江?不能因救黃河而毀長江吧?

 這項工程設想已經研討二十餘年,未得清楚呢?

 要知道三峽大壩計劃也討論了三十餘年呢!

 如果這個計劃真的能實施,那真的就是傳說中的重定水系,利當代利在千秋!】

 作者有話要說

 我沒弄懂我為何麼要涉及黃土高原,資料真的把我搞蒙了;

 我高估我自己了,更晚拖了一天,但好歹把這小篇幅結束了!

 紅旗河工程可以看作南天門計劃,有構想但能不能實現不知道,但理論上設計說得通;

 參考書籍:新中國70年的黃河綜合治理

 參考文獻: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黃土高原氣候變化與植被恢復

 小浪底工程修建對黃河河口淤積影響

 黃土高原歷史時期地貌與土壤侵蝕演變

 擬建紅旗河對中國氣候的影響淺析

 五江一河的洪水特徵及對跨流域調水量的制約感謝在2024-02-0523:59:49~2024-02-0722:32:49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鳳梨蝦球qwlx1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彩虹或霧的影法師218瓶;冉默45瓶;曉知、獵柯犬叉、藍瑟30瓶;吃貨鹹魚少女20瓶;九和、一口一個松月丸子、丹、姜玵、雲亭10瓶;鹹魚今天暴富了嗎?、吾王路飛5瓶;li、zxjean、千鶴4瓶;抹茶蛋糕、烤股雪茄、鳳梨蝦球qwlx3瓶;半夏微涼、星垂曉霧~、明澤優2瓶;王也的水杯、人之初、昨天的昨天、嫿靈、白日夢製造商、柱佳銀、alice112、forever、司嵐麥外敷、我心裡苦、永不放棄磕c的喵$¥、45657631、玥曦、presence、心有尺素、69640947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在決定建設水利工程前,國家就組織人手對堤壩進行修繕。

 還能縫縫補補的()?(),

 就把竹片、石頭組成面秸埽堤壩改為石壩()?(),

 同時用錐探的方法把堤防內部的洞穴及裂縫補充填補。

 不能縫補的南北大堤、南北金堤及三心河堤,咱們就咬咬牙省吃儉用?()???&?&??()?(),

 培修出一千八百里的石壩擋泥沙。

 沒辦法()?(),

 國家窮啊!

 剛定下黃河整治方案,淮河又開始鬧大水蔓延華淮平原,處處花錢處處救災】

 唐

 看著天幕上打出的國家初立,大家不易,李世民深有感觸,打天下難,立天下更難!

 想到即將到達的旱災,他神色憂慮:“長安新建,百姓為生活幾乎將城外樹木耗盡,今結合天幕觀之,大唐災患亦有樹木枯竭緣由。”

 房玄齡等人非常贊同:“朝廷當種樹並鼓勵百姓種植,即使不能種樹也應當種些荊棘防沙留水,不使水土流失。”

 嗯,經過天幕講述,他們已經熟悉各種後世話語,什麼水土流失、更新世張口就來。

 很有時髦的味道。

 程咬金忍不住插話:“那煤好像很汙天地?”

 他記得天幕展示煤炭時,天地一片黑灰,烏漆漆的一片看不清原貌。

 李世民無奈,世間哪有兩全法?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命工部早日研製出解決之法。

 【因此在修建三門峽水庫時,國家縮短了原定工程,微微勒住投資規模。

 因國家缺少修建大型水庫經驗,所以三門峽水利樞紐主體設計由蘇聯專家做主導,國內水利、水力發電、水土保持等各方專家配合溝通設計。

 其設計目的以攔蓄為主,同時加大對水土治理,達到減少黃河泥沙的工程。

 按原計劃目標:三門峽水庫建成後能解決上千年洪水災害,使黃河不再改道並能讓其發電通航,又能滿足冀、魯、蘇等省份灌溉要求。

 總之我們對三門峽抱有極大期待,光明就在前方!

 但.建設途中國家根據韭園溝淤泥經平,發現工程有隱藏問題:黃河沙量太大有淤塞,水壩會被堵住】

 三門峽工程已開工,這下咋搞?】

 宋

 有大臣子不岔天幕對宋之語,聽到此處冷笑:“後人此舉跟六塔河有何區別?”

 治河還不是治錯了?憑什麼諷刺大宋既要還要?

 你們難道不是如此?

 趙禎聞言怒斥:“閉嘴,還嫌

不夠丟人?”

 大宋連回三次河,不僅沒成功還淪落為爾等黨爭工具,你等不自省還兀自不服,有違聖人之道?

 那大臣心有不服想要反駁,抬眼卻與官家森寒的眸子對上,瞬間打了個冷顫不由得低下頭,不敢對視。

 他心中忐忑:官家怎麼變得暴躁了?

 當初包拯舉止冒犯龍顏,官家並無怒色,而今他一句諷刺之語卻惹得官家大怒。

 難不成官家對他不喜?

 【緊急開會研究實驗後,國家對三門峽工程要求作了調整:

 1.水庫任務以防洪為主,發電、灌溉航運為次要;

 2.把原本的攔洪蓄水目的改為攔洪排沙,不以蓄水為主要目的,等汛後蓄水再興水利功能;

 3.將原本350高的工程水位降至336米,先滿足20年內防洪淤沙(原計劃50年),再顧及灌溉發電等問題】

 秦

 秦始皇微微往後靠,下顎輕抬眼眸洩出幾分讚賞:“後世朝廷倒是果斷。”

 不過…要研究導彈、又要治河還要安穩百姓,最重要的是國庫還窮…後世朝廷怎麼做出奇蹟的?

 最重要的是後朝幹那麼多事,黔首沒怨言?

 他擰眉陷入沉思,後人即便有器具相助,可徭役仍是懸在黔首頭上一把利刃。

 後朝用什麼方法收歸民心?

 【即使做了調整也並不能完全解決三門峽潛在問題,研討會上黃萬里建議不要堵塞三門峽壩上的六個排水洞,給三門峽留下改善空間,以備將來設閘排沙。

 但蘇聯專家按照他們的經驗堅持堵孔,結果…正因為沒了排沙孔,所以三門峽工程少了調和水沙功能,給下游帶來了大災害,千年古城西安都差點被淹】

 民間

 眼利者看得天上輿圖驚呼:“那不就是咱們長安?”

 驚得街上行人議論紛紛:“原以為後人活得幸福安穩,沒想到也有水患之憂。”

 頭髮花白的老者捻鬚搖頭:“即便憂也有奔頭,人家朝廷還不是解決河患了?”

 沒解決仙人可不會聲張。

 他們唐人活得不錯,聖上是個好的,遇見豐年三五日還能吃頓肉呢!

 跟宋人明人相比,他們是泡在蜜罐裡。

 【是蘇聯專家問題嗎?

 是也不是,當時蘇聯水利技術世界第一,尼羅河上的世界級水庫阿斯旺水壩、世界上最高的羅貢壩(解體沒修成)等等都由蘇聯完成。

 但蘇聯專家沒想到黃土高原土質厚度遠超想象啊!】

 天幕貼出一張數據表,秦始皇看著規整的表據只得心情舒暢,甚美!

 歐洲萊茵河谷厚度在20—30米。

 俄羅斯黃土厚度約10—20米。

 美國密西西比河沙層厚度30餘米。

 南美洲潘帕斯地區沙層厚度10餘米。

 群臣兩相比較頓時面面相覷,沒想到上黨的沃土在後世變成一片光禿禿的黃壤。

 秦始皇側目問馮去疾:“今上黨如何?”

 馮去疾微微回憶稟道:“樹木蔥鬱,少有黃壤露面。”

 秦始皇點點頭下令:“巨木除陵墓大殿外嚴禁砍伐,今後伐木種樹補足數量。”

 馮去疾:“諾”

 【而黃土高原厚度多少米?

 淺土地區50—80米,中厚度在100—200米,高厚度在200—300米之間,厚重的黃土佔據世界黃土總量的70%!

 所以世界上的黃土算什麼?

 在黃土高原面前它就是個弟弟!】

 50—300米?

 朱高煦:嘶~可以埋多少個韃子?

 不過後世的米是多長?

 【三門峽水利是咱們第一座大型水庫工程,也是咱們繳足了學費的水利工程。

 工程成功處置:解決了下游防洪、灌溉、供水問題;

 帶來教訓:建成後的第二年潼關及渭河大淤成災,42萬畝耕地被毀,緊急搬遷314個村莊,以及鐵路、公路郵電改線等工作全部重刷。

 學費:改造水壩費用,如花六千萬將六個孔給打開排沙;及一系列救災搶險費用】

 天幕頓了頓才繼續道:【三門峽水利工程竣工後,黃河河道上相繼建成劉家峽水電工程、鹽鍋峽水電站工程。

 完成黃河治理的初步構想:節節蓄水,分段攔沙,控制調節黃河各段幹流水量,達到治河目的】

 宋

 畢昇感嘆:“沒想到後人也會失敗。”

 沈括笑笑:“後世初立國那那都要錢,能做到及時撥正已是非常了不得。”

 此話一出兩人沉默,宋朝三次回河三次不改,浪費人力物力卻沒半點治水效果。

 “唉”沈括沉沉地嘆了口氣:“希望朝廷有所改動罷!”

 【三門峽大壩開工時,我們各部專家還在黃土高原上奔波,尋找治理水土流失良方。

 自54年考察黃河流域後,次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再次組織考察。

 這支科學院及北京大學和蘇聯專家組成的勘察隊,經三年現地考察,得出對黃土高原更加細緻的資料及治理建議:

 黃秉維院士編制出我國第一幅1:400萬的黃河中游土壤侵蝕分區圖,和水力、風力侵蝕圖。

 朱顯謨院士提出分類黃土土壤侵蝕類型,開創土壤侵蝕學科;

 羅來興、陳傳康院士等提出根據黃土高原地貌,進行劃分高原溝間地與溝谷地地貌類型的方案;

 羅來興、朱震達等繪出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圖;

 …】

 宋

 趙匡胤努力睜大眼睛,想要看個仔細,可是多少那一幅幅各式各樣的圖像,他…真的看不懂那些扭曲的字跡,曲折的線條

 趙普溫聲進勸:“陛下不必強求後人法子,各代有各代治河之法,可借鑑卻不能全鑑。”

 大宋治河不成不是治河有誤,而是朝堂人心不齊。

 趙匡胤眨眨眼,稍微緩解眼眸痠痛:“朕如何不知,只是不甘心罷了。”

 朕什麼都還沒來得及做,就糟了後人厭棄,大宋屢次被天幕厭惡,他要怎麼定鼎天下?

 趙普搖搖頭不贊成他的話:“陛下無須擔心,戰亂多年世人累了都想安穩生活。”

 天幕再厭宋,可是日子是自己過,過得好不好百姓自會分辨。

 【經過前輩們的勘測結果和後來對黃土高原的溯源證明,黃土高原是被風吹起來的高原】

 風吹出來的高原?

 首次聽說的黃土來源的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悄悄豎起耳朵:後人快講!

 誰知後人直接放出影像,望著影像聽著講解,眾人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

 即使知曉此方世界歷史悠久,武則天聽到早新更新世(約260萬年前)時心中還是忍不住驚訝。

 更讓她驚訝的是:黃土高原原本是盆地地形?

 而劉徹頗有興趣地看著青藏高原拔地阻擋暖溼氣流進入北方,卻讓強勁的氣流捲起沙粒落到黃土盆地,堆積成山。

 不得不說漫天黃沙還挺好看。

 他瞪大了眼驚歎:“難怪黃河運不完黃土高原上的土,原來它本身就是沙礫堆積而成。”

 霍去病:陛下,請把黃土高原說一遍!

 人家名字都說了,黃土高原黃高原,黃土壘成的高原!

 【因更新世氣候旋迥,加上黃土盆地東面是太行山脈,南面是秦嶺山脈,在地理阻擋下黃沙只能在黃土地區壘疊成山。

 後來經過氣候升溫,進入全新世後(11700年前到現在),黃土高原穿上綠裝成為擁有草場、原始森林的山巒丘阜。

 但氣候並不是一成不變,如西周三國兩晉南北朝和北宋明清,就屬於寒冷期,而寒冷期往往又伴隨著朝廷動盪後期。

 對於寒冷期,黃土高原斜睨天下:氣候變遷俺不怕,俺能行!

 一旦疊加人類傷害bafu,黃土高原哭唧唧:俺好像真的不行!】

 曹魏

 曹丕臉色極為不好,去歲他到淮河廣陵巡察士兵演習,誰知北方大寒竟讓淮河結冰,不得不中止演習。

 按天幕而言他大魏正處於寒冷期,正走向朝廷末路?

 聯想到後人言司馬懿篡魏,竟然真對上朝廷末路語言…

 想到這他臉色更黑了…

 明

 朱棣心裡算算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對木材的需求,不由得嘴角微抽:“黃土高原可能真不行!”

 朝廷修大殿要好木,富賈要好木打傢俱定棺材,百姓需要木材燒炭過冬…

 樹木成長的速度趕不上他們砍伐的力度。

 他想到先皇修山海關長城時,將山上樹木全部砍伐長城作為邊境預防不當留樹,但黃土高原上得種啊,否則黃河之患永遠無法遏制。

 但是朝廷沒錢啊!

 黃河氾濫時選擇把百姓遷徙還是高原種樹?

 想到國庫剩餘朱棣心中抽痛,上對韃子下安民,哪樣不用錢?

 得讓鄭和多下西洋幾次才行!

 天幕輕輕嘆了口氣:【如果說秦漢時期,秦始皇和漢武帝還能在黃土高原上彈奏‘森林狂想曲’;

 那到明清時朱元璋跟康熙只能站在坡上大唱: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

 秦始皇&劉徹:森林狂想曲怎麼彈?為何朕要到黃土高原上彈曲?

 朱元璋麻木臉:後人打趣帝王他已習慣,你有本事打趣怎麼沒本事將曲子放全呢?

 咱想聽!

 【歌詞中的大風從坡上刮過,其實是講的就是風力對土壤侵蝕過程。

 大風颳刮刮,刮起來的是誰?

 黃沙岩石!】

 天幕輕咳一本正經道:【自隋唐起在黃土高原的森林線逐漸南遷,黃壤開始顯露,其土質開始

加速變化,不斷受到侵蝕。

 土壤侵蝕指水力、風力、凍融或重力等外力把土壤及母質(地質構架如砂岩等),將它破壞、剝蝕搬運和沉積掉。

 簡單講:土壤內的黏土、粉黏土及含營養物的泥沙被水、風等外力原因,離開依附的泥層主體。

 簡單表達:水土流失,植被無法生長。

 流失結果:失去黏性的泥土質地變得疏鬆多孔隙,某些地帶的土質透水性極差(三趾馬紅土層),還容易吸水膨脹,遇水成泥直接滑坡】

 唐

 孫思邈直接換成醫用語:“唔,相當於病人血肉盡失,只剩下人皮包住骨骼。”

 他整理著手上藥材:“到這步病人已是病入膏肓,難以治療。”

 如今有了煤餅之法,想必會有樹木留於後世吧?

 平日不覺得,經天幕一講就覺得樹重要、土重要、連幼小植物蟲子同樣重要。

 他的小童都不敢隨意折草鬥花了,生怕一不小心就成了影響後世環境的罪人。

 【對於地質構架:風化、水力等外力對岩石損傷本來就大,偏偏黃土高原最多的是砒砂岩。

 這類岩石地質鬆散,結構強度低,很容易被風化侵蝕,落入河中成為粗砂主力。

 所以黃河含沙量怎麼不高呢?

 岩石成沙、土壤成沙,想要治理黃河永遠都繞不開一個字:沙!】

 漢

 王景輕嘆:“土壤岩石俱變沙,且此沙毫無用處,這才是最讓人頭疼的。”

 治河二字好言,可是要做到卻千難萬難。

 【為了留住沙水,我們在溝谷兩側坡地種植植被,為了節約成本在溝谷裡就地取材,用黃土修築淤地壩留水、留土、留肥,改善高原環境;

 修谷坊:減緩溝壑河水流速,防止溝溪被水沖蝕刷深,減少泥沙流量;

 挖魚鱗坑種樹:既能蓄水,又能種樹減輕水土流失;

 …

 到1961年底,黃河中游7個省區共修建梯田1700多萬畝,修建谷坊、淤地壩400萬座造…植樹6000多萬畝,種草1100多萬畝。

 我們治理黃河成功了嗎?

 沒有,相反黃河斷流了!】

 什麼!

 李世民等人猛地抬起頭,不可置信地望向天幕:怎麼會斷流?

 當年伊水、洛水斷流夏桀亡國,大河斷流周取商代之。

 而後三川斷流,岐山崩塌直接葬送西周基業。

 那後人呢?

 他們是怎麼度過如此危險時刻的?

 民間

 天下亦是譁然,黃河斷流聞所未聞之事!

 主在黃河邊的百姓特意跑了幾步探頭查看滾滾黃河:“還好還好,大河還在。”

 慶幸之餘亦是吃驚:“那後人百姓怎麼吃水?”

 他們怨黃河亂髮大水奪家人性命,也習慣性依靠它為生。

 他們無法想象沒了黃河該怎麼存活?

 【我們翻閱史書,歷朝只有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的記載,無黃河斷流記錄。

 歷朝只有治河千千萬,但絕對沒有讓黃河干涸治水的道理。

 水怎麼就沒有了呢?

 60年代有個治理黃河笑話:吃光喝盡!

 既然黃河老發洪澇災害,那咱們在它入海前把它全部用光,這不就沒了災害了嘛!

 沒想到60年代笑話在1972年實現了,但這個笑話卻一點都不好笑,相反讓人非常絕望】

 李隆基詫異猜測:“遇見大旱了?還是後朝得罪上天,天降懲罰?”

 【1972年黃河自然斷流後,1999年二十八年裡,黃河有二十二年斷流。

 斷流次數達到七十四次,平均每年斷流超過一百天,最長斷流天數為226天,斷流長度為整個黃河下游!】

 【翻開黃河記錄,1972年前僅有兩次人為斷流:

 1938年蔣光頭扒花園口致使黃河改道,黃河下游山東段徹底乾涸斷流;

 1960年6月花園口樞紐大壩截流和同年12月三門峽樞紐關閘蓄水,黃河下游斷流。

 除此之外近六十年間並無斷流記錄。

 同是黃河災患,我們跟古人的哀嚎截然相反:古人悲黃河三年兩決口,我們愁黃河四年三斷流。

 黃河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變成比決口改道更難治理的災難】

 漢

 諸葛亮揉了揉額角:“難怪後人如此厭惡歷代決口之事。”

 張飛很是贊同:“歷代弊端全由後人承擔,是我也罵!”

 黃河難纏歷代所見,後朝要治理黃河須得舉全國之力才行。

 劉備苦笑,時人都看眼下利益,誰會為後朝考慮?

 當年曹操徵呂布,攻之不下引沂河、泗河之水灌城,下邳城潰呂布被擒。

 可下邳百姓呢?

 他們為何要遭受此難?

 【斷流的黃河就是生態災難,黃河斷流——下游淤泥無水沖刷,讓河床泥沙沉積更加嚴重,原本可以做淤田的淤泥會退化為荒漠,變成鹽鹼灘。

 淤泥堆積後河道萎縮,迫使河床抬高,把黃河下游成為地上懸河,汛期一到黃河定然改道決堤,讓黃河下游氾濫成災。

 入海口無河水沖刷,會如它山堰那般海水倒灌,鹹水入侵,逼迫溼地生態系統萎縮,讓海岸線後退。

 更不用說兩岸民眾吃水困難,五千萬畝農田無水灌溉,工業停產一片荒涼。

 還不提黃河斷流引發的氣候等問題…】

 朱祁鈺:原來治理黃河靠考慮這麼多?

 頭疼!幸好徐有貞還有幾分能耐。

 而徐有貞興奮又忐忑:自己名傳後世開心,但自己今後只能陛下身後…為陛下盡心盡力。

 想到這他苦了臉,得讓陛下皇位安穩才是,否則自己前程不逮。

 【自黃河斷流消息傳出後,全國上下都在焦渴怎麼辦?

 只有隔壁小日子歡騰,在他們看來黃河代表中華文明,黃河走向末路就意味著東亞魁首當落他們頭上!】

 秦始皇厭惡:…又是那條長蟲!

 劉徹嫌棄:學人精!

 李世民怒氣:還想改朕大唐國史!

 朱元璋:呸!臉大的鼻涕蟲!

 天幕語氣透出哀傷:【當時有學者專家茫然發問:黃河沒了我們文明還存在嗎?

 我們的文明誕生於母親河河畔,一切向好時母親河為什麼走向衰落?

 所以救救黃河!也是拯救我們中華文明!】

 天空中放著一幅幅乾涸的河圖,滿地黃沙看不到一絲水跡。

 武則天抬起眼:這就是後朝黃河?

 一片灰濛濛,其情況未免太過驚心!

 【黃河為什麼會斷流?

 氣候變遷:黃河補水主要依靠降雨,但降雨不但要補充河道水量,其水勢也會滲入地裡,為地下水增加水量。

 但問題是黃土高原本身處於半乾旱地區,季節性降水不均勻、地下水南多北少,河谷盆地多、山原區少,地下河無法對黃土高原進行反哺。

 相反黃土高原還需要黃河提供水量浸養植被。

 所以黃河要東流的同時還要補水給黃土高原,又要分流其他支流。

 所以它在斷流之前,入海水量就已銳減:

 20世紀60年代為575億立方米;

 70年代為313億立方米;

 80年代為284億立方米;

 90年代中期為187億立方米】

 漢

 劉徹盯著那一排排字跡,眼皮猛跳,過了半晌才沉沉嘆氣:“要是能把黃瓠子的河水送給後人便好了。”

 後朝缺水他大漢不缺啊!

 要是能把黃瓠子河水送給後朝,他大漢節省多少錢財?

 聽著陛下偉大暢想,衛青只覺得腦袋瓜疼:先是想把匈奴人跟宋人調換,現在竟然要把水送給後朝。

 陛下,你是何時出現這種症狀的?

 得治!

 【攔河大壩:數座大壩、水庫在黃河河道上節節矗立;

 那時的修壩思想很簡單:你黃河不是含沙量大嗎?那我就多修攔河大壩把天下黃河一壺收!(節節蓄水,分段攔沙)

 光收沙不夠,還得建起大大小小的灌溉工程,保證農業豐收!

 黃河流域水資源本就匱乏,只有十份水的黃河,這座攔河大壩拿一份,其它大壩拿一份,灌溉工程抽幾分,輪到下游瞬間傻眼:水呢?

 我那麼大份水呢?

 往上一查,好傢伙,各種引水工程,陽光蒸發、攔河大壩直接將黃河三分之一的水量耗盡】

 明

 朱元璋咂咂嘴,點評道:“兩村為了水源都要跟那傢伙拼命,這麼長條河水量又少,上頭百姓怎麼不會使勁用?”

 要怎麼解決此類搶水問題?

 他沉默半晌搖搖頭無解。

 黃河太長管得了頭管不了腚。

 總不能派軍隊守著黃河吧?

 【豈止是三分之一的水量,1983年國家統計沿河用水量,一看,好傢伙!

 用水量達696億立方米!

 黃河最高自然水流量多少?

 580億立方米。

 黃河冷笑:我下游斷流還不夠,還要倒欠你們人類111億立方米是吧?】

 民間

 臨窗的紈絝子弟突然伸出頭大喊:“不對,1972年斷流,那黃河自流量是313億立方米,黃河倒欠你們兩條河還不夠!”

 樓下行人斥責:“說些什麼胡話?”

 紈絝子弟冷冷地瞥過他:“河裡無水跟我有何關係?”

 斷了水他也不會沒水喝,反倒是天上女子講些有的沒的,聒噪得很!

 【水蒸散發提高:修建大壩蓄水攔沙,沙攔住了但水量聚

集也讓水汽蒸發(蒸散發)變大。

 同時兩岸植被得到恢復,但是水消耗量(蒸發量)亦是增加。

 很矛盾是吧?

 在水循環中,蒸散發+陸地水儲量=地表水循環過程(關鍵部分)

 全球約有60%~65%的地表降水以蒸散發的方式返到大氣中,再補充到河道地下水裡。

 我們想要水土保持,偏偏蒸散發與用水氣候疊在一起讓下游斷水。

 追溯到底除了黃土高原缺水及綜合性問題複雜外,其治理及用水未達到科學生態平衡;

 如果控制蒸散發?如何更科學地植樹造林及分配黃河沿岸用水?

 以上僅僅是要考慮到的小部分問題】

 唐

 李白再次聽到熟悉的話,腦海中裡面浮現: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唉”他放下酒杯,無奈地搖搖頭:“我想高歌將進酒,為何我腦海全是蒸氣、大氣?

 水循環什麼的一點與詩句一點都不符合啊!

 【我們遇見前所未有的挫折,但並不表我們要放棄治水!

 建國之初我們雄心壯志要全局整治黃河流域,放話要‘利必盡興、害必根除。’

 現在我們還要全局整治黃河流域嗎?

 要!

 為百年計不使子孫如我們這般煩惱,必須狠治黃河流域!

 還要利必盡興、害必根除嗎?

 我們得承認:黃河之患在我們手上不能根除,但我們要將它治到人與自然平衡!

 從90年代起,我們放棄在攔沙蓄水追求,不再盲目修築超級水壩工程,將工程化整為零,把清淤和防沙作為工作重點。

 發動人力物力對黃河流域的河道、乾渠要進行大規模修整排淤,連同支渠、斗渠、毛渠直至農戶節溝,都要進行清理疏通。

 風在吼,水在叫,華夏人民在咆哮:水河不能沖刷淤泥,那我們就人力排!

 排完再擼起袖子修小浪底水利工程】

 【小浪底工程建在黃河中游最後一段峽谷出口,它是決定黃河治理成敗的關鍵節點。

 它與黃河流域上的龍羊峽—劉家峽—萬家寨—三門峽進行黃河河水聯調,形成幹流、支流水庫聯防態勢。

 按照2006年頒發的黃河水量調度條例,統一對黃河進行水量調度,不止黃河中下游因搶水而盲目浪費水力,也讓黃河從1999年後從未出現斷流】

 明

 等等,朱元璋豁然起身死死地盯著水量調度條例,你們真分配好了?

 百姓商賈他們遵守嗎?

 越聽後人講述,越覺得大明那都不好,恨不得親自去後世仔仔細細地瞭解清楚。

 他還記得天幕表上說了,大明處於寒冷期,冷天要凍死人吶!

 現在他們有蜂窩煤可取暖,那莊稼呢?

 莊稼怎麼辦?

 他臉色躊躇:派人出海找玉米?

 【經過多年實踐努力,我們對黃河水利工程從蓄水攔沙轉變為‘上攔下排,兩岸分滯’進行治理,簡單講:廚師想要做盤好菜,有烹、調、煎、炸等手法。

 而我們則總結出黃河治理在於‘攔、調、放、排、挖’綜合處理水方法;

 小浪底則屬於前四項集一身的水利工程,不僅能調度水流還能人工調水調沙!

 調水調沙如同洗衣機運行,人工製造洪水推動水流沖刷河道,讓水中沙質不墊沉於河底,從而減少河床淤泥衝開河道的目的。

 如2004前汛前對黃河進行歷時25天調水調沙,直接對黃河下游主河槽進行全線沖刷,將6071萬噸泥沙衝入海中,待汛期一到黃河水流向流,一路無淤泥相阻順利注入大海】

 民間.宋

 真好啊!

 蘇軾聽著天幕講每年調水調沙,沖刷下游河道2億噸-4.02億噸的泥沙時,忍不住提筆記下調水調沙四字。

 他大宋能做到這四字,是不是就海晏河清了?

 蘇軾眸色透出渴望,後人用二十年時間,就把含沙量下降超過八成,這是何等偉業?

 【現在我們敢拍著胸脯說:

 我們今後很難遇上清朝(道光時期)那類千年一遇的大洪水!

 因為我們有植被控水、有大壩束水調沙,水利工程和自然之力會讓預計洪峰降水量與實際降水量出現偏差。

 2021年黃河進入超長秋汛期,持續四十多天秋汛,小浪底配合中下游水庫調沙放水,最終安然無恙!

 這就是我們治河的成果!

 我們改善了黃河‘水少沙多,水沙時空分佈不均衡’的自然狀態,暫時實現了‘水與沙量的平衡’】

 天幕放出一段小浪底調沙的影像,把黃河衝沙萬象展現在天下人面前,轟轟轟萬馬奔騰,濺起陣陣黃煙。

 這就是黃河衝沙?

 劉恆下意識地抬臂遮臉,怕自己捲入黃沙巨流中。

 半息後才發

現黃沙並未自天而降,只是看向唬人罷了。

 聽了許久的治河道理,許多人第一次看到黃河泥沙威力。

 有人訥訥道:“這根本不是河,而是泥塘!”

 【而黃土高原又該如何進一步治理呢?

 我們放棄建大型水庫,改為生態環境整治,黃河環境脆弱,我們就重塑生態環境!

 唐克麗院士提出退耕還林控制水土流失,並定下退耕上限坡度標準和黃土高原治理方案;

 退耕還林方法看上去可行性極大,但人口和糧食該怎麼辦?

 黃河要治,國人不能缺了耕地,發現黃土高原再次出現矛盾,該怎麼辦?

 朱顯謨院士在此基礎上又提出的黃土高原‘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米糧下川上塬,林果下溝上岔,草灌上坡下坬!】

 元

 郭守敬訥訥地念著把降水就地入滲攔蓄?

 後人想把水量投入地下河中,然後投取地下河水?

 如何抽取他不知,但他看懂了第二條:把糧食種在高原兩溝間的川道和塬上,他低頭思忖如何種時,同僚問他:“後人是建淤泥壩來種糧?”

 郭守敬點點頭,這倒是個好方法,溝間種糧,溝道和溝岔裡種果林,既能給農人增豐,又能保持水土不失。

 同僚眺望天幕,對最後一句非常好奇:“後人為何在坡地上草灌?”

 不等郭守敬解釋,旁人忍不住道:“沒聽見仙蹟講土中黏粉皆失,泥土化沙哪能種樹?”

 草灌能存已是邀天之幸,你當後人不想種樹嗎?

 他大元對黃河沙泥亦有分類法,只是不如後世詳細徹底。

 但後人治河的淤泥壩他們可以借鑑使用,成本低操作簡單還能增加耕種田地。

 【此法能成嗎?

 耕地涉及國本,稍有不慎會不會又是一出‘三門峽工程’?】

 天幕的話讓人提起心,即便明白後朝農業必然無恙,還是忍不住擔心。

 那是國本,是糧食啊!

 所幸天幕給了他們定心丸:【以目前黃土高原的整治效果來看,我們打贏了這場水土保持仗!

 為了勝、仗我們把治理黃土高原的工作做到更加細緻科學:

 將灌區渠系進行改造:把黃河配套的引水灌溉系統,改為節水配套工程。

 改變農人改變傳統灌溉方式,為其推廣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措施,力保每滴水都不浪費,讓水土保持量大於蒸發量,全面節水保水】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什麼叫噴灌、微灌?

 後人你詳細說說,咱們沙地能用得上!

 【大面積建造淤地壩:淤泥壩可以防止地質崩塌,農耕區用淤地壩保土又造田,還能兼顧環保和經濟效益。

 可謂是基建成本低,既能讓農人有田可耕,保證糧食豐收,也能達到涵養水源,防沙保土的目的。

 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在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起人工護林,簡稱‘三北護林’。

 整個工程歷時73年,要造林5.35億畝,要將森林覆蓋率將由1979年的5.05%提到14.95%。

 ……

 從前是沙進人退,現在是人進沙退,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黃河九曲泥沙的河道,在我們手中終於呈現‘俟河之清’】

 天幕感嘆:【這是黃河第44次變清,前43次皆是大自然的偉力,而這次是我們的努力才讓母親河重生!】

 天幕貼出一段影像,有黑白有色彩,歷代看著竺可楨牽著驢在黃沙中行走;

 聽到朱顯謨擲地有聲:“黃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望著垂垂老矣的黃秉維,在病床上無法說話,顫著手寫下“楊勤業同志請來一談”的便條…

 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各單位出力,更多的是一張張平凡不過的臉。

 會舞著鋤頭挖掘土地,栽培種樹…

 畫面一轉,熟悉的水壩再次出現。

 有士子認出驚呼:“小浪底怎麼變清了?”

 天幕上的小浪底推動清水,如同捲起千堆雪,白雲飛騰仙氣渺渺。

 真美啊!

 王安石哆嗦著嘴唇,淚水刷的一下流了出來:“他們的黃河清有平,真好啊!”

 他從未見過如此清透的黃河!

 王安石扯起衣袖匆匆往臉上一抹,哽咽著說出那句期盼已久的話:“黃河清聖人出!”

 看到了嗎?黃河能治,能治啊!

 【黃河現在雖清,但黃土高原根本問題還是未解決。

 即便有小浪底調水調沙,但黃河灘中有許多水利工程。

 泥水在工程之間小範圍流動,堆積河底不斷抬高河槽,使河灘形成橫河、斜河、滾河,不僅威脅堤壩,也讓其它支流無法與之匯合,增加黃河水量;

 而且進入21世紀後,黃河天然年徑流量在持續衰減,從580億立方

米降到459億立方米,未來治理黃河形勢仍非常嚴峻。

 如何增加黃河降水量、如何清沙成了現在及未來的重要解決問題,但最直接的改善還是優化水資源分配及繼續植樹造林】

 漢

 劉邦聽了半晌琢磨道:“後人是在說築建的大壩成了他們的拖累?”

 蕭何默默點頭:“觀那大壩建造,想要拆除怕是艱難。”

 對如何拆劉邦並不在意,實在不行後人還有炸藥嘛,轟的一聲水壩就不見了。

 他在意的是黃河無論怎麼整治,永遠都有大患。

 張良看了他一眼,突然道:“陛下怎麼知道黃河水患根治是最好呢?”

 萬物有陰陽,天有黑白,氣有清濁,說不得根治後對後人反而不利。

 劉邦一頓,隨即笑道:“子房說得是,乃公想岔了。”

 【中國是世界上人工造林最多的國家,世界上最大面積人工林‘塞罕壩林場’,140萬畝由幾代人接力創造的奇蹟;

 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的毛烏素沙地80%已被治理;

 中國第七大沙漠成為國際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

 我們的人工林業生態工程已造出3014萬頃,相當於三個江蘇省面積,植林造林系統性工程靠國家隊,但河水流碧水,赤地變青山我們還是能出一份力!

 在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植樹,無法植樹可以捐款支援植被前線,實在不行咱們還能網上收能量種樹,蚊子再小也是肉!】

 天幕顯出一樁樁環境改善成果圖,但都沒有黃河水清來得震撼,街頭巷尾都在議論如何讓黃河水清。

 只有部分認真看著天幕,王守仁看著原本沙丘之地變綠林,望著布衣郭成旺全家治沙改善4.5萬畝沙地…

 他靜靜道:“郭成旺先生已通達心理,發明本心,我等當以先生稱之。”

 【傳說大禹治水把山川分九州,再根據山川地勢進行疏導治水,歷經十三年重整大地水系,讓洪水馴服地往東流去,從此蒼生築室而居,過上安穩日子!

 而我們目前討論的就是重定天下水系!】

 秦

 好大的口氣!

 秦始皇眉毛微挑,原以為後人統治黃河流域已是驚偉業,沒想到他們還想重定天下水系!

 不過…大禹治水何時成了傳說?

 【南水北調是圖書管理員在視察黃河時提出的方案,分東、中、西三條線路,目前已完成中線一期工程。

 相比已開工的南水北調工程,我們更關注的是另一項更加宏大的水利設想——紅旗河工程!】

 南水北調被天幕匆匆掠過,讓人遺憾不已,但眾人好奇之心卻被勾了起來。

 紛紛堅耳朵聽天幕講述。

 【紅旗河工程是南水北調衍生出的思想計劃。

 此工程目前是水科院、高校等院士的課題研究,並未上升到國家戰略位置,簡單講紅旗河工程就是藏水入疆!

 我們要把世界第二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改為綠洲!】

 ???

 後人別說大話,沙漠吃水不生水,根本不可能變綠洲!

 【靠什麼來補充水源?

 靠世界第二大冰川聚集地——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是亞洲七大河發源地,亦是黃河長江發源地。

 在紅旗河工程設想中,我們以中國水塔雅魯藏布江為起點,聯通目前尚未完全開發的怒江、瀾滄江做河水供水源。

 接著串聯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白龍河渭河,最後穿過黃河,經河走廊進入藏到塔木裡盆地。

 此工程相當於圍繞青藏高原半周,經數江發力供水,咱們每年能調動600億-1000億立方米水量,既能讓新疆不再荒涼乾旱,也能增大黃河水量,增加下游淤泥沖刷能力】

 唐

 對於後人的設想,李世民被震驚得回不過神。

 先前南天門計劃離他們太過遙遠,只是聽聽就罷,但紅旗計劃不同。

 農業、水系,那樣不與他們息息相關?

 李世民望著水系圖,胸腔跳動得非常劇烈,他忍不住往前走出半步,伸手想要觸碰這份宏偉計劃。

 “陛下…”

 房玄齡等人激動不已,即使這份設想對大唐太過遙遠,但並不妨礙他們心生嚮往。

 如果水系真成,那華夏大地處處都是五穀豐登,祥瑞顯世。

 多好的計劃啊!

 所有人心中都在感嘆,後人將它實現那刻,天下便是真正的大同世界吧?

 【在此線基礎上,根據地勢又延伸出三條支流:

 1.甘肅-穿過六盤水-陝西連接延河,滋潤黃河以南大部分區域;

 2.內蒙古-穿陰山-正鑲白旗;

 3.甘肅玉門-新疆哈哈盆地;

 三條水系貫穿後,其水系蜘蛛網能網蓋到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及吐魯番盆,解決國家近

四分之一旱地。

 這就成了藏水入疆、藏水入蒙新大西線綜合性基礎工程,這個工程是理論上可以讓黃河水清的方案。

 為了加大水量供應,有水利專家建議在雅鹿藏布江的支流帕隆藏布、易貢藏布上建設2-4個超級大水庫,使中國水塔全力供水,讓水庫年輸水能力達到1000億立方米】

 民間

 隨著天幕講述,所有百姓都沸騰起來,水,到處都是水。

 有了這三條水渠他們就不怕地旱了。

 就算洪水來他們也不怕,後人不是會控水嗎?

 水大控小,水少開大多好?

 越想越興奮的百姓們指著輿圖興致勃勃地討論:“你們說後人修水會不會修到咱們這?”

 “哎喲,真羨慕以後的傢伙,不愁吃穿朝廷還把水給送上門。”

 “但…修水要服役吧?”

 “你沒看到仙蹟上的器具嗎?後人都能上天還怕修渠道?”

 “哎喲,後世傢伙可是泡在蜜罐裡。”

 至於天幕說的紅旗河工程是設想,老百姓表示:不聽不聽,後人敢想就一定能修成!

 【設想都很好,但是各江汛期不同該如何執行調水方案?

 按照王浩院士及相關課題組建議:全年12個月連續調水。

 這個建議完全不可靠!

 按全年平均值,枯水期的調水量將佔江河的七成,江河流域生態環境和生活、生產區還要不要活了?

 並且紅旗河中下游冬天會有冰凍,期,根本調不了。

 第二個方案:3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進行調水,避開結冰期。

 有可行性,但不多。

 調水流域春旱季節需要用水怎麼辦?

 水給其他地方那我自己咋辦?】

 劉徹抽了抽嘴角:後人別忘了黃河斷流教訓。

 別亂來!

 【第三個方案:汛期的3~4個月調水。

 水多的時候我調水,水少時不與調水流域爭利,而且還能減少發生洪水災害的可能。

 豈不很好?

 可行性很大,但是修建特大型大壩非常費錢,不符合工程目的】

 劉滿頭問號:你說了半天一個可行方案都沒有啊?

 你這計劃不能動工?

 他想看成果。

 【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蒸散發值、土質結構、氣候變化、國際形勢等等;

 每一樣問題裡又有若干細節及實際問題。

 又如水系穿數江會不會影響到長江?不能因救黃河而毀長江吧?

 這項工程設想已經研討二十餘年,未得清楚呢?

 要知道三峽大壩計劃也討論了三十餘年呢!

 如果這個計劃真的能實施,那真的就是傳說中的重定水系,利當代利在千秋!】

 作者有話要說

 我沒弄懂我為何麼要涉及黃土高原,資料真的把我搞蒙了;

 我高估我自己了,更晚拖了一天,但好歹把這小篇幅結束了!

 紅旗河工程可以看作南天門計劃,有構想但能不能實現不知道,但理論上設計說得通;

 參考書籍:新中國70年的黃河綜合治理

 參考文獻: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黃土高原氣候變化與植被恢復

 小浪底工程修建對黃河河口淤積影響

 黃土高原歷史時期地貌與土壤侵蝕演變

 擬建紅旗河對中國氣候的影響淺析

 五江一河的洪水特徵及對跨流域調水量的制約感謝在2024-02-0523:59:49~2024-02-0722:32:49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鳳梨蝦球qwlx1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彩虹或霧的影法師218瓶;冉默45瓶;曉知、獵柯犬叉、藍瑟30瓶;吃貨鹹魚少女20瓶;九和、一口一個松月丸子、丹、姜玵、雲亭10瓶;鹹魚今天暴富了嗎?、吾王路飛5瓶;li、zxjean、千鶴4瓶;抹茶蛋糕、烤股雪茄、鳳梨蝦球qwlx3瓶;半夏微涼、星垂曉霧~、明澤優2瓶;王也的水杯、人之初、昨天的昨天、嫿靈、白日夢製造商、柱佳銀、alice112、forever、司嵐麥外敷、我心裡苦、永不放棄磕c的喵$¥、45657631、玥曦、presence、心有尺素、69640947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在決定建設水利工程前,國家就組織人手對堤壩進行修繕。()?()

 還能縫縫補補的,就把竹片、石頭組成面秸埽堤壩改為石壩,同時用錐探的方法把堤防內部的洞穴及裂縫補充填補。()?()

 不能縫補的南北大堤、南北金堤及三心河堤,咱們就咬咬牙省吃儉用,培修出一千八百里的石壩擋泥沙。

 ?想看南漳的《秦皇漢武看我校歷史作業評選[直播]》嗎?請記住[]的域名[(.)]????╬?╬?

 ()?()

 沒辦法,國家窮啊!()?()

 剛定下黃河整治方案,淮河又開始鬧大水蔓延華淮平原,處處花錢處處救災】

 唐

 看著天幕上打出的國家初立,大家不易,李世民深有感觸,打天下難,立天下更難!

 想到即將到達的旱災,他神色憂慮:“長安新建,百姓為生活幾乎將城外樹木耗盡,今結合天幕觀之,大唐災患亦有樹木枯竭緣由。”

 房玄齡等人非常贊同:“朝廷當種樹並鼓勵百姓種植,即使不能種樹也應當種些荊棘防沙留水,不使水土流失。”

 嗯,經過天幕講述,他們已經熟悉各種後世話語,什麼水土流失、更新世張口就來。

 很有時髦的味道。

 程咬金忍不住插話:“那煤好像很汙天地?”

 他記得天幕展示煤炭時,天地一片黑灰,烏漆漆的一片看不清原貌。

 李世民無奈,世間哪有兩全法?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命工部早日研製出解決之法。

 【因此在修建三門峽水庫時,國家縮短了原定工程,微微勒住投資規模。

 因國家缺少修建大型水庫經驗,所以三門峽水利樞紐主體設計由蘇聯專家做主導,國內水利、水力發電、水土保持等各方專家配合溝通設計。

 其設計目的以攔蓄為主,同時加大對水土治理,達到減少黃河泥沙的工程。

 按原計劃目標:三門峽水庫建成後能解決上千年洪水災害,使黃河不再改道並能讓其發電通航,又能滿足冀、魯、蘇等省份灌溉要求。

 總之我們對三門峽抱有極大期待,光明就在前方!

 但.建設途中國家根據韭園溝淤泥經平,發現工程有隱藏問題:黃河沙量太大有淤塞,水壩會被堵住】

 三門峽工程已開工,這下咋搞?】

 宋

 有大臣子不岔天幕對宋之語,聽到此處冷笑:“後人此舉跟六塔河有何區別?”

 治河還不是治錯了?憑什麼諷刺大宋既要還要?

 你們難道不是如此?

 趙禎聞言怒斥:“閉嘴,還嫌不夠丟人?”

 大宋連回三次河,不僅沒成功還淪落為爾等黨爭工具,你等不自省還兀自不服,有違聖人之道?

 那大臣心有不服想要反駁,抬眼卻與官家森寒的眸子對上,瞬間打了個冷顫不由得低下頭,不敢對視。

 他心中忐忑:官家怎麼變得暴躁了?

 當初包拯舉止冒犯龍顏,官家並無怒色,而今他一句諷刺之語卻惹得官家大怒。

 難不成官家對他不喜?

 【緊急開會研究實驗後,國家對三門峽工程要求作了調整:

 1.水庫任務以防洪為主,發電、灌溉航運為次要;

 2.把原本的攔洪蓄水目的改為攔洪排沙,不以蓄水為主要目的,等汛後蓄水再興水利功能;

 3.將原本350高的工程水位降至336米,先滿足20年內防洪淤沙(原計劃50年),再顧及灌溉發電等問題】

 秦

 秦始皇微微往後靠,下顎輕抬眼眸洩出幾分讚賞:“後世朝廷倒是果斷。”

 不過…要研究導彈、又要治河還要安穩百姓,最重要的是國庫還窮…後世朝廷怎麼做出奇蹟的?

 最重要的是後朝幹那麼多事,黔首沒怨言?

 他擰眉陷入沉思,後人即便有器具相助,可徭役仍是懸在黔首頭上一把利刃。

 後朝用什麼方法收歸民心?

 【即使做了調整也並不能完全解決三門峽潛在問題,研討會上黃萬里建議不要堵塞三門峽壩上的六個排水洞,給三門峽留下改善空間,以備將來設閘排沙。

 但蘇聯專家按照他們的經驗堅持堵孔,結果…正因為沒了排沙孔,所以三門峽工程少了調和水沙功能,給下游帶來了大災害,千年古城西安都差點被淹】

 民間

 眼利者看得天上輿圖驚呼:“那不就是咱們長安?”

 驚得街上行人議論紛紛:“原以為後人活得幸福安穩,沒想到也有水患之憂。”

 頭髮花白的老者捻鬚搖頭:“即便憂也有奔頭,人家朝廷還不是解決河患了?”

 沒解決仙人可不會聲張。

 他們唐人活得不錯,聖上是個好的,遇見豐年三五日還能吃頓肉呢!

 跟宋人明人相比,他們是泡在蜜罐裡。

 【是蘇聯專家問題嗎?

 是也不是,當時蘇聯水利技術世界第一,尼羅河上的世界級水庫阿斯旺水壩、世界上最高的羅貢壩(解體沒修成)等等都由蘇聯完成。

 但蘇聯專家沒想到黃土高原土質厚度遠超想象啊!】

 天幕貼出一張數據表,秦始皇看著規整的表據只得心情舒暢,甚美



 歐洲萊茵河谷厚度在20—30米。

 俄羅斯黃土厚度約10—20米。

 美國密西西比河沙層厚度30餘米。

 南美洲潘帕斯地區沙層厚度10餘米。

 群臣兩相比較頓時面面相覷,沒想到上黨的沃土在後世變成一片光禿禿的黃壤。

 秦始皇側目問馮去疾:“今上黨如何?”

 馮去疾微微回憶稟道:“樹木蔥鬱,少有黃壤露面。”

 秦始皇點點頭下令:“巨木除陵墓大殿外嚴禁砍伐,今後伐木種樹補足數量。”

 馮去疾:“諾”

 【而黃土高原厚度多少米?

 淺土地區50—80米,中厚度在100—200米,高厚度在200—300米之間,厚重的黃土佔據世界黃土總量的70%!

 所以世界上的黃土算什麼?

 在黃土高原面前它就是個弟弟!】

 50—300米?

 朱高煦:嘶~可以埋多少個韃子?

 不過後世的米是多長?

 【三門峽水利是咱們第一座大型水庫工程,也是咱們繳足了學費的水利工程。

 工程成功處置:解決了下游防洪、灌溉、供水問題;

 帶來教訓:建成後的第二年潼關及渭河大淤成災,42萬畝耕地被毀,緊急搬遷314個村莊,以及鐵路、公路郵電改線等工作全部重刷。

 學費:改造水壩費用,如花六千萬將六個孔給打開排沙;及一系列救災搶險費用】

 天幕頓了頓才繼續道:【三門峽水利工程竣工後,黃河河道上相繼建成劉家峽水電工程、鹽鍋峽水電站工程。

 完成黃河治理的初步構想:節節蓄水,分段攔沙,控制調節黃河各段幹流水量,達到治河目的】

 宋

 畢昇感嘆:“沒想到後人也會失敗。”

 沈括笑笑:“後世初立國那那都要錢,能做到及時撥正已是非常了不得。”

 此話一出兩人沉默,宋朝三次回河三次不改,浪費人力物力卻沒半點治水效果。

 “唉”沈括沉沉地嘆了口氣:“希望朝廷有所改動罷!”

 【三門峽大壩開工時,我們各部專家還在黃土高原上奔波,尋找治理水土流失良方。

 自54年考察黃河流域後,次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再次組織考察。

 這支科學院及北京大學和蘇聯專家組成的勘察隊,經三年現地考察,得出對黃土高原更加細緻的資料及治理建議:

 黃秉維院士編制出我國第一幅1:400萬的黃河中游土壤侵蝕分區圖,和水力、風力侵蝕圖。

 朱顯謨院士提出分類黃土土壤侵蝕類型,開創土壤侵蝕學科;

 羅來興、陳傳康院士等提出根據黃土高原地貌,進行劃分高原溝間地與溝谷地地貌類型的方案;

 羅來興、朱震達等繪出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圖;

 …】

 宋

 趙匡胤努力睜大眼睛,想要看個仔細,可是多少那一幅幅各式各樣的圖像,他…真的看不懂那些扭曲的字跡,曲折的線條

 趙普溫聲進勸:“陛下不必強求後人法子,各代有各代治河之法,可借鑑卻不能全鑑。”

 大宋治河不成不是治河有誤,而是朝堂人心不齊。

 趙匡胤眨眨眼,稍微緩解眼眸痠痛:“朕如何不知,只是不甘心罷了。”

 朕什麼都還沒來得及做,就糟了後人厭棄,大宋屢次被天幕厭惡,他要怎麼定鼎天下?

 趙普搖搖頭不贊成他的話:“陛下無須擔心,戰亂多年世人累了都想安穩生活。”

 天幕再厭宋,可是日子是自己過,過得好不好百姓自會分辨。

 【經過前輩們的勘測結果和後來對黃土高原的溯源證明,黃土高原是被風吹起來的高原】

 風吹出來的高原?

 首次聽說的黃土來源的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悄悄豎起耳朵:後人快講!

 誰知後人直接放出影像,望著影像聽著講解,眾人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

 即使知曉此方世界歷史悠久,武則天聽到早新更新世(約260萬年前)時心中還是忍不住驚訝。

 更讓她驚訝的是:黃土高原原本是盆地地形?

 而劉徹頗有興趣地看著青藏高原拔地阻擋暖溼氣流進入北方,卻讓強勁的氣流捲起沙粒落到黃土盆地,堆積成山。

 不得不說漫天黃沙還挺好看。

 他瞪大了眼驚歎:“難怪黃河運不完黃土高原上的土,原來它本身就是沙礫堆積而成。”

 霍去病:陛下,請把黃土高原說一遍!

 人家名字都說了,黃土高原黃高原,黃土壘成的高原!

 【因更新世氣候旋迥,加上黃土盆地東面是太行山脈,南面是秦嶺山脈,在地理阻擋下黃沙只能在黃土地區壘疊成山。

 後來

經過氣候升溫,進入全新世後(11700年前到現在),黃土高原穿上綠裝成為擁有草場、原始森林的山巒丘阜。

 但氣候並不是一成不變,如西周三國兩晉南北朝和北宋明清,就屬於寒冷期,而寒冷期往往又伴隨著朝廷動盪後期。

 對於寒冷期,黃土高原斜睨天下:氣候變遷俺不怕,俺能行!

 一旦疊加人類傷害bafu,黃土高原哭唧唧:俺好像真的不行!】

 曹魏

 曹丕臉色極為不好,去歲他到淮河廣陵巡察士兵演習,誰知北方大寒竟讓淮河結冰,不得不中止演習。

 按天幕而言他大魏正處於寒冷期,正走向朝廷末路?

 聯想到後人言司馬懿篡魏,竟然真對上朝廷末路語言…

 想到這他臉色更黑了…

 明

 朱棣心裡算算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對木材的需求,不由得嘴角微抽:“黃土高原可能真不行!”

 朝廷修大殿要好木,富賈要好木打傢俱定棺材,百姓需要木材燒炭過冬…

 樹木成長的速度趕不上他們砍伐的力度。

 他想到先皇修山海關長城時,將山上樹木全部砍伐長城作為邊境預防不當留樹,但黃土高原上得種啊,否則黃河之患永遠無法遏制。

 但是朝廷沒錢啊!

 黃河氾濫時選擇把百姓遷徙還是高原種樹?

 想到國庫剩餘朱棣心中抽痛,上對韃子下安民,哪樣不用錢?

 得讓鄭和多下西洋幾次才行!

 天幕輕輕嘆了口氣:【如果說秦漢時期,秦始皇和漢武帝還能在黃土高原上彈奏‘森林狂想曲’;

 那到明清時朱元璋跟康熙只能站在坡上大唱: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

 秦始皇&劉徹:森林狂想曲怎麼彈?為何朕要到黃土高原上彈曲?

 朱元璋麻木臉:後人打趣帝王他已習慣,你有本事打趣怎麼沒本事將曲子放全呢?

 咱想聽!

 【歌詞中的大風從坡上刮過,其實是講的就是風力對土壤侵蝕過程。

 大風颳刮刮,刮起來的是誰?

 黃沙岩石!】

 天幕輕咳一本正經道:【自隋唐起在黃土高原的森林線逐漸南遷,黃壤開始顯露,其土質開始加速變化,不斷受到侵蝕。

 土壤侵蝕指水力、風力、凍融或重力等外力把土壤及母質(地質構架如砂岩等),將它破壞、剝蝕搬運和沉積掉。

 簡單講:土壤內的黏土、粉黏土及含營養物的泥沙被水、風等外力原因,離開依附的泥層主體。

 簡單表達:水土流失,植被無法生長。

 流失結果:失去黏性的泥土質地變得疏鬆多孔隙,某些地帶的土質透水性極差(三趾馬紅土層),還容易吸水膨脹,遇水成泥直接滑坡】

 唐

 孫思邈直接換成醫用語:“唔,相當於病人血肉盡失,只剩下人皮包住骨骼。”

 他整理著手上藥材:“到這步病人已是病入膏肓,難以治療。”

 如今有了煤餅之法,想必會有樹木留於後世吧?

 平日不覺得,經天幕一講就覺得樹重要、土重要、連幼小植物蟲子同樣重要。

 他的小童都不敢隨意折草鬥花了,生怕一不小心就成了影響後世環境的罪人。

 【對於地質構架:風化、水力等外力對岩石損傷本來就大,偏偏黃土高原最多的是砒砂岩。

 這類岩石地質鬆散,結構強度低,很容易被風化侵蝕,落入河中成為粗砂主力。

 所以黃河含沙量怎麼不高呢?

 岩石成沙、土壤成沙,想要治理黃河永遠都繞不開一個字:沙!】

 漢

 王景輕嘆:“土壤岩石俱變沙,且此沙毫無用處,這才是最讓人頭疼的。”

 治河二字好言,可是要做到卻千難萬難。

 【為了留住沙水,我們在溝谷兩側坡地種植植被,為了節約成本在溝谷裡就地取材,用黃土修築淤地壩留水、留土、留肥,改善高原環境;

 修谷坊:減緩溝壑河水流速,防止溝溪被水沖蝕刷深,減少泥沙流量;

 挖魚鱗坑種樹:既能蓄水,又能種樹減輕水土流失;

 …

 到1961年底,黃河中游7個省區共修建梯田1700多萬畝,修建谷坊、淤地壩400萬座造…植樹6000多萬畝,種草1100多萬畝。

 我們治理黃河成功了嗎?

 沒有,相反黃河斷流了!】

 什麼!

 李世民等人猛地抬起頭,不可置信地望向天幕:怎麼會斷流?

 當年伊水、洛水斷流夏桀亡國,大河斷流周取商代之。

 而後三川斷流,岐山崩塌直接葬送西周基業。

 那後人呢?

 他們是怎麼度過如此危險時刻的?

 民間

 天下亦是譁然,黃河斷流聞

所未聞之事!

 主在黃河邊的百姓特意跑了幾步探頭查看滾滾黃河:“還好還好,大河還在。”

 慶幸之餘亦是吃驚:“那後人百姓怎麼吃水?”

 他們怨黃河亂髮大水奪家人性命,也習慣性依靠它為生。

 他們無法想象沒了黃河該怎麼存活?

 【我們翻閱史書,歷朝只有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的記載,無黃河斷流記錄。

 歷朝只有治河千千萬,但絕對沒有讓黃河干涸治水的道理。

 水怎麼就沒有了呢?

 60年代有個治理黃河笑話:吃光喝盡!

 既然黃河老發洪澇災害,那咱們在它入海前把它全部用光,這不就沒了災害了嘛!

 沒想到60年代笑話在1972年實現了,但這個笑話卻一點都不好笑,相反讓人非常絕望】

 李隆基詫異猜測:“遇見大旱了?還是後朝得罪上天,天降懲罰?”

 【1972年黃河自然斷流後,1999年二十八年裡,黃河有二十二年斷流。

 斷流次數達到七十四次,平均每年斷流超過一百天,最長斷流天數為226天,斷流長度為整個黃河下游!】

 【翻開黃河記錄,1972年前僅有兩次人為斷流:

 1938年蔣光頭扒花園口致使黃河改道,黃河下游山東段徹底乾涸斷流;

 1960年6月花園口樞紐大壩截流和同年12月三門峽樞紐關閘蓄水,黃河下游斷流。

 除此之外近六十年間並無斷流記錄。

 同是黃河災患,我們跟古人的哀嚎截然相反:古人悲黃河三年兩決口,我們愁黃河四年三斷流。

 黃河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變成比決口改道更難治理的災難】

 漢

 諸葛亮揉了揉額角:“難怪後人如此厭惡歷代決口之事。”

 張飛很是贊同:“歷代弊端全由後人承擔,是我也罵!”

 黃河難纏歷代所見,後朝要治理黃河須得舉全國之力才行。

 劉備苦笑,時人都看眼下利益,誰會為後朝考慮?

 當年曹操徵呂布,攻之不下引沂河、泗河之水灌城,下邳城潰呂布被擒。

 可下邳百姓呢?

 他們為何要遭受此難?

 【斷流的黃河就是生態災難,黃河斷流——下游淤泥無水沖刷,讓河床泥沙沉積更加嚴重,原本可以做淤田的淤泥會退化為荒漠,變成鹽鹼灘。

 淤泥堆積後河道萎縮,迫使河床抬高,把黃河下游成為地上懸河,汛期一到黃河定然改道決堤,讓黃河下游氾濫成災。

 入海口無河水沖刷,會如它山堰那般海水倒灌,鹹水入侵,逼迫溼地生態系統萎縮,讓海岸線後退。

 更不用說兩岸民眾吃水困難,五千萬畝農田無水灌溉,工業停產一片荒涼。

 還不提黃河斷流引發的氣候等問題…】

 朱祁鈺:原來治理黃河靠考慮這麼多?

 頭疼!幸好徐有貞還有幾分能耐。

 而徐有貞興奮又忐忑:自己名傳後世開心,但自己今後只能陛下身後…為陛下盡心盡力。

 想到這他苦了臉,得讓陛下皇位安穩才是,否則自己前程不逮。

 【自黃河斷流消息傳出後,全國上下都在焦渴怎麼辦?

 只有隔壁小日子歡騰,在他們看來黃河代表中華文明,黃河走向末路就意味著東亞魁首當落他們頭上!】

 秦始皇厭惡:…又是那條長蟲!

 劉徹嫌棄:學人精!

 李世民怒氣:還想改朕大唐國史!

 朱元璋:呸!臉大的鼻涕蟲!

 天幕語氣透出哀傷:【當時有學者專家茫然發問:黃河沒了我們文明還存在嗎?

 我們的文明誕生於母親河河畔,一切向好時母親河為什麼走向衰落?

 所以救救黃河!也是拯救我們中華文明!】

 天空中放著一幅幅乾涸的河圖,滿地黃沙看不到一絲水跡。

 武則天抬起眼:這就是後朝黃河?

 一片灰濛濛,其情況未免太過驚心!

 【黃河為什麼會斷流?

 氣候變遷:黃河補水主要依靠降雨,但降雨不但要補充河道水量,其水勢也會滲入地裡,為地下水增加水量。

 但問題是黃土高原本身處於半乾旱地區,季節性降水不均勻、地下水南多北少,河谷盆地多、山原區少,地下河無法對黃土高原進行反哺。

 相反黃土高原還需要黃河提供水量浸養植被。

 所以黃河要東流的同時還要補水給黃土高原,又要分流其他支流。

 所以它在斷流之前,入海水量就已銳減:

 20世紀60年代為575億立方米;

 70年代為313億立方米;

 80年代為284億立方米;

 90年代中期為187億立方米】

 漢

 劉徹盯著那一排排字跡,眼皮猛跳,過了半晌才沉沉嘆氣:“要是能把黃瓠子的河水送給後人便好了。”

 後朝缺水他大漢不缺啊!

 要是能把黃瓠子河水送給後朝,他大漢節省多少錢財?

 聽著陛下偉大暢想,衛青只覺得腦袋瓜疼:先是想把匈奴人跟宋人調換,現在竟然要把水送給後朝。

 陛下,你是何時出現這種症狀的?

 得治!

 【攔河大壩:數座大壩、水庫在黃河河道上節節矗立;

 那時的修壩思想很簡單:你黃河不是含沙量大嗎?那我就多修攔河大壩把天下黃河一壺收!(節節蓄水,分段攔沙)

 光收沙不夠,還得建起大大小小的灌溉工程,保證農業豐收!

 黃河流域水資源本就匱乏,只有十份水的黃河,這座攔河大壩拿一份,其它大壩拿一份,灌溉工程抽幾分,輪到下游瞬間傻眼:水呢?

 我那麼大份水呢?

 往上一查,好傢伙,各種引水工程,陽光蒸發、攔河大壩直接將黃河三分之一的水量耗盡】

 明

 朱元璋咂咂嘴,點評道:“兩村為了水源都要跟那傢伙拼命,這麼長條河水量又少,上頭百姓怎麼不會使勁用?”

 要怎麼解決此類搶水問題?

 他沉默半晌搖搖頭無解。

 黃河太長管得了頭管不了腚。

 總不能派軍隊守著黃河吧?

 【豈止是三分之一的水量,1983年國家統計沿河用水量,一看,好傢伙!

 用水量達696億立方米!

 黃河最高自然水流量多少?

 580億立方米。

 黃河冷笑:我下游斷流還不夠,還要倒欠你們人類111億立方米是吧?】

 民間

 臨窗的紈絝子弟突然伸出頭大喊:“不對,1972年斷流,那黃河自流量是313億立方米,黃河倒欠你們兩條河還不夠!”

 樓下行人斥責:“說些什麼胡話?”

 紈絝子弟冷冷地瞥過他:“河裡無水跟我有何關係?”

 斷了水他也不會沒水喝,反倒是天上女子講些有的沒的,聒噪得很!

 【水蒸散發提高:修建大壩蓄水攔沙,沙攔住了但水量聚集也讓水汽蒸發(蒸散發)變大。

 同時兩岸植被得到恢復,但是水消耗量(蒸發量)亦是增加。

 很矛盾是吧?

 在水循環中,蒸散發+陸地水儲量=地表水循環過程(關鍵部分)

 全球約有60%~65%的地表降水以蒸散發的方式返到大氣中,再補充到河道地下水裡。

 我們想要水土保持,偏偏蒸散發與用水氣候疊在一起讓下游斷水。

 追溯到底除了黃土高原缺水及綜合性問題複雜外,其治理及用水未達到科學生態平衡;

 如果控制蒸散發?如何更科學地植樹造林及分配黃河沿岸用水?

 以上僅僅是要考慮到的小部分問題】

 唐

 李白再次聽到熟悉的話,腦海中裡面浮現: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唉”他放下酒杯,無奈地搖搖頭:“我想高歌將進酒,為何我腦海全是蒸氣、大氣?

 水循環什麼的一點與詩句一點都不符合啊!

 【我們遇見前所未有的挫折,但並不表我們要放棄治水!

 建國之初我們雄心壯志要全局整治黃河流域,放話要‘利必盡興、害必根除。’

 現在我們還要全局整治黃河流域嗎?

 要!

 為百年計不使子孫如我們這般煩惱,必須狠治黃河流域!

 還要利必盡興、害必根除嗎?

 我們得承認:黃河之患在我們手上不能根除,但我們要將它治到人與自然平衡!

 從90年代起,我們放棄在攔沙蓄水追求,不再盲目修築超級水壩工程,將工程化整為零,把清淤和防沙作為工作重點。

 發動人力物力對黃河流域的河道、乾渠要進行大規模修整排淤,連同支渠、斗渠、毛渠直至農戶節溝,都要進行清理疏通。

 風在吼,水在叫,華夏人民在咆哮:水河不能沖刷淤泥,那我們就人力排!

 排完再擼起袖子修小浪底水利工程】

 【小浪底工程建在黃河中游最後一段峽谷出口,它是決定黃河治理成敗的關鍵節點。

 它與黃河流域上的龍羊峽—劉家峽—萬家寨—三門峽進行黃河河水聯調,形成幹流、支流水庫聯防態勢。

 按照2006年頒發的黃河水量調度條例,統一對黃河進行水量調度,不止黃河中下游因搶水而盲目浪費水力,也讓黃河從1999年後從未出現斷流】

 明

 等等,朱元璋豁然起身死死地盯著水量調度條例,你們真分配好了?

 百姓商賈他們遵守嗎?

 越聽後人講述,越覺得大

明那都不好,恨不得親自去後世仔仔細細地瞭解清楚。

 他還記得天幕表上說了,大明處於寒冷期,冷天要凍死人吶!

 現在他們有蜂窩煤可取暖,那莊稼呢?

 莊稼怎麼辦?

 他臉色躊躇:派人出海找玉米?

 【經過多年實踐努力,我們對黃河水利工程從蓄水攔沙轉變為‘上攔下排,兩岸分滯’進行治理,簡單講:廚師想要做盤好菜,有烹、調、煎、炸等手法。

 而我們則總結出黃河治理在於‘攔、調、放、排、挖’綜合處理水方法;

 小浪底則屬於前四項集一身的水利工程,不僅能調度水流還能人工調水調沙!

 調水調沙如同洗衣機運行,人工製造洪水推動水流沖刷河道,讓水中沙質不墊沉於河底,從而減少河床淤泥衝開河道的目的。

 如2004前汛前對黃河進行歷時25天調水調沙,直接對黃河下游主河槽進行全線沖刷,將6071萬噸泥沙衝入海中,待汛期一到黃河水流向流,一路無淤泥相阻順利注入大海】

 民間.宋

 真好啊!

 蘇軾聽著天幕講每年調水調沙,沖刷下游河道2億噸-4.02億噸的泥沙時,忍不住提筆記下調水調沙四字。

 他大宋能做到這四字,是不是就海晏河清了?

 蘇軾眸色透出渴望,後人用二十年時間,就把含沙量下降超過八成,這是何等偉業?

 【現在我們敢拍著胸脯說:

 我們今後很難遇上清朝(道光時期)那類千年一遇的大洪水!

 因為我們有植被控水、有大壩束水調沙,水利工程和自然之力會讓預計洪峰降水量與實際降水量出現偏差。

 2021年黃河進入超長秋汛期,持續四十多天秋汛,小浪底配合中下游水庫調沙放水,最終安然無恙!

 這就是我們治河的成果!

 我們改善了黃河‘水少沙多,水沙時空分佈不均衡’的自然狀態,暫時實現了‘水與沙量的平衡’】

 天幕放出一段小浪底調沙的影像,把黃河衝沙萬象展現在天下人面前,轟轟轟萬馬奔騰,濺起陣陣黃煙。

 這就是黃河衝沙?

 劉恆下意識地抬臂遮臉,怕自己捲入黃沙巨流中。

 半息後才發現黃沙並未自天而降,只是看向唬人罷了。

 聽了許久的治河道理,許多人第一次看到黃河泥沙威力。

 有人訥訥道:“這根本不是河,而是泥塘!”

 【而黃土高原又該如何進一步治理呢?

 我們放棄建大型水庫,改為生態環境整治,黃河環境脆弱,我們就重塑生態環境!

 唐克麗院士提出退耕還林控制水土流失,並定下退耕上限坡度標準和黃土高原治理方案;

 退耕還林方法看上去可行性極大,但人口和糧食該怎麼辦?

 黃河要治,國人不能缺了耕地,發現黃土高原再次出現矛盾,該怎麼辦?

 朱顯謨院士在此基礎上又提出的黃土高原‘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米糧下川上塬,林果下溝上岔,草灌上坡下坬!】

 元

 郭守敬訥訥地念著把降水就地入滲攔蓄?

 後人想把水量投入地下河中,然後投取地下河水?

 如何抽取他不知,但他看懂了第二條:把糧食種在高原兩溝間的川道和塬上,他低頭思忖如何種時,同僚問他:“後人是建淤泥壩來種糧?”

 郭守敬點點頭,這倒是個好方法,溝間種糧,溝道和溝岔裡種果林,既能給農人增豐,又能保持水土不失。

 同僚眺望天幕,對最後一句非常好奇:“後人為何在坡地上草灌?”

 不等郭守敬解釋,旁人忍不住道:“沒聽見仙蹟講土中黏粉皆失,泥土化沙哪能種樹?”

 草灌能存已是邀天之幸,你當後人不想種樹嗎?

 他大元對黃河沙泥亦有分類法,只是不如後世詳細徹底。

 但後人治河的淤泥壩他們可以借鑑使用,成本低操作簡單還能增加耕種田地。

 【此法能成嗎?

 耕地涉及國本,稍有不慎會不會又是一出‘三門峽工程’?】

 天幕的話讓人提起心,即便明白後朝農業必然無恙,還是忍不住擔心。

 那是國本,是糧食啊!

 所幸天幕給了他們定心丸:【以目前黃土高原的整治效果來看,我們打贏了這場水土保持仗!

 為了勝、仗我們把治理黃土高原的工作做到更加細緻科學:

 將灌區渠系進行改造:把黃河配套的引水灌溉系統,改為節水配套工程。

 改變農人改變傳統灌溉方式,為其推廣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措施,力保每滴水都不浪費,讓水土保持量大於蒸發量,全面節水保水】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什麼叫噴灌、微灌?

 後人你詳細說

說,咱們沙地能用得上!

 【大面積建造淤地壩:淤泥壩可以防止地質崩塌,農耕區用淤地壩保土又造田,還能兼顧環保和經濟效益。

 可謂是基建成本低,既能讓農人有田可耕,保證糧食豐收,也能達到涵養水源,防沙保土的目的。

 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在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起人工護林,簡稱‘三北護林’。

 整個工程歷時73年,要造林5.35億畝,要將森林覆蓋率將由1979年的5.05%提到14.95%。

 ……

 從前是沙進人退,現在是人進沙退,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黃河九曲泥沙的河道,在我們手中終於呈現‘俟河之清’】

 天幕感嘆:【這是黃河第44次變清,前43次皆是大自然的偉力,而這次是我們的努力才讓母親河重生!】

 天幕貼出一段影像,有黑白有色彩,歷代看著竺可楨牽著驢在黃沙中行走;

 聽到朱顯謨擲地有聲:“黃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望著垂垂老矣的黃秉維,在病床上無法說話,顫著手寫下“楊勤業同志請來一談”的便條…

 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各單位出力,更多的是一張張平凡不過的臉。

 會舞著鋤頭挖掘土地,栽培種樹…

 畫面一轉,熟悉的水壩再次出現。

 有士子認出驚呼:“小浪底怎麼變清了?”

 天幕上的小浪底推動清水,如同捲起千堆雪,白雲飛騰仙氣渺渺。

 真美啊!

 王安石哆嗦著嘴唇,淚水刷的一下流了出來:“他們的黃河清有平,真好啊!”

 他從未見過如此清透的黃河!

 王安石扯起衣袖匆匆往臉上一抹,哽咽著說出那句期盼已久的話:“黃河清聖人出!”

 看到了嗎?黃河能治,能治啊!

 【黃河現在雖清,但黃土高原根本問題還是未解決。

 即便有小浪底調水調沙,但黃河灘中有許多水利工程。

 泥水在工程之間小範圍流動,堆積河底不斷抬高河槽,使河灘形成橫河、斜河、滾河,不僅威脅堤壩,也讓其它支流無法與之匯合,增加黃河水量;

 而且進入21世紀後,黃河天然年徑流量在持續衰減,從580億立方米降到459億立方米,未來治理黃河形勢仍非常嚴峻。

 如何增加黃河降水量、如何清沙成了現在及未來的重要解決問題,但最直接的改善還是優化水資源分配及繼續植樹造林】

 漢

 劉邦聽了半晌琢磨道:“後人是在說築建的大壩成了他們的拖累?”

 蕭何默默點頭:“觀那大壩建造,想要拆除怕是艱難。”

 對如何拆劉邦並不在意,實在不行後人還有炸藥嘛,轟的一聲水壩就不見了。

 他在意的是黃河無論怎麼整治,永遠都有大患。

 張良看了他一眼,突然道:“陛下怎麼知道黃河水患根治是最好呢?”

 萬物有陰陽,天有黑白,氣有清濁,說不得根治後對後人反而不利。

 劉邦一頓,隨即笑道:“子房說得是,乃公想岔了。”

 【中國是世界上人工造林最多的國家,世界上最大面積人工林‘塞罕壩林場’,140萬畝由幾代人接力創造的奇蹟;

 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的毛烏素沙地80%已被治理;

 中國第七大沙漠成為國際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

 我們的人工林業生態工程已造出3014萬頃,相當於三個江蘇省面積,植林造林系統性工程靠國家隊,但河水流碧水,赤地變青山我們還是能出一份力!

 在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植樹,無法植樹可以捐款支援植被前線,實在不行咱們還能網上收能量種樹,蚊子再小也是肉!】

 天幕顯出一樁樁環境改善成果圖,但都沒有黃河水清來得震撼,街頭巷尾都在議論如何讓黃河水清。

 只有部分認真看著天幕,王守仁看著原本沙丘之地變綠林,望著布衣郭成旺全家治沙改善4.5萬畝沙地…

 他靜靜道:“郭成旺先生已通達心理,發明本心,我等當以先生稱之。”

 【傳說大禹治水把山川分九州,再根據山川地勢進行疏導治水,歷經十三年重整大地水系,讓洪水馴服地往東流去,從此蒼生築室而居,過上安穩日子!

 而我們目前討論的就是重定天下水系!】

 秦

 好大的口氣!

 秦始皇眉毛微挑,原以為後人統治黃河流域已是驚偉業,沒想到他們還想重定天下水系!

 不過…大禹治水何時成了傳說?

 【南水北調是圖書管理員在視察黃河時提出的方案,分東、中、西三條線路,目前已完成中線一期工程。

 相比已開工的南水北調工程,我們更關注的是另一項更加宏大的水利設想——紅旗河工程!】

 南水北調被天幕匆匆掠過,讓人遺

憾不已,但眾人好奇之心卻被勾了起來。

 紛紛堅耳朵聽天幕講述。

 【紅旗河工程是南水北調衍生出的思想計劃。

 此工程目前是水科院、高校等院士的課題研究,並未上升到國家戰略位置,簡單講紅旗河工程就是藏水入疆!

 我們要把世界第二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改為綠洲!】

 ???

 後人別說大話,沙漠吃水不生水,根本不可能變綠洲!

 【靠什麼來補充水源?

 靠世界第二大冰川聚集地——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是亞洲七大河發源地,亦是黃河長江發源地。

 在紅旗河工程設想中,我們以中國水塔雅魯藏布江為起點,聯通目前尚未完全開發的怒江、瀾滄江做河水供水源。

 接著串聯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白龍河渭河,最後穿過黃河,經河走廊進入藏到塔木裡盆地。

 此工程相當於圍繞青藏高原半周,經數江發力供水,咱們每年能調動600億-1000億立方米水量,既能讓新疆不再荒涼乾旱,也能增大黃河水量,增加下游淤泥沖刷能力】

 唐

 對於後人的設想,李世民被震驚得回不過神。

 先前南天門計劃離他們太過遙遠,只是聽聽就罷,但紅旗計劃不同。

 農業、水系,那樣不與他們息息相關?

 李世民望著水系圖,胸腔跳動得非常劇烈,他忍不住往前走出半步,伸手想要觸碰這份宏偉計劃。

 “陛下…”

 房玄齡等人激動不已,即使這份設想對大唐太過遙遠,但並不妨礙他們心生嚮往。

 如果水系真成,那華夏大地處處都是五穀豐登,祥瑞顯世。

 多好的計劃啊!

 所有人心中都在感嘆,後人將它實現那刻,天下便是真正的大同世界吧?

 【在此線基礎上,根據地勢又延伸出三條支流:

 1.甘肅-穿過六盤水-陝西連接延河,滋潤黃河以南大部分區域;

 2.內蒙古-穿陰山-正鑲白旗;

 3.甘肅玉門-新疆哈哈盆地;

 三條水系貫穿後,其水系蜘蛛網能網蓋到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及吐魯番盆,解決國家近四分之一旱地。

 這就成了藏水入疆、藏水入蒙新大西線綜合性基礎工程,這個工程是理論上可以讓黃河水清的方案。

 為了加大水量供應,有水利專家建議在雅鹿藏布江的支流帕隆藏布、易貢藏布上建設2-4個超級大水庫,使中國水塔全力供水,讓水庫年輸水能力達到1000億立方米】

 民間

 隨著天幕講述,所有百姓都沸騰起來,水,到處都是水。

 有了這三條水渠他們就不怕地旱了。

 就算洪水來他們也不怕,後人不是會控水嗎?

 水大控小,水少開大多好?

 越想越興奮的百姓們指著輿圖興致勃勃地討論:“你們說後人修水會不會修到咱們這?”

 “哎喲,真羨慕以後的傢伙,不愁吃穿朝廷還把水給送上門。”

 “但…修水要服役吧?”

 “你沒看到仙蹟上的器具嗎?後人都能上天還怕修渠道?”

 “哎喲,後世傢伙可是泡在蜜罐裡。”

 至於天幕說的紅旗河工程是設想,老百姓表示:不聽不聽,後人敢想就一定能修成!

 【設想都很好,但是各江汛期不同該如何執行調水方案?

 按照王浩院士及相關課題組建議:全年12個月連續調水。

 這個建議完全不可靠!

 按全年平均值,枯水期的調水量將佔江河的七成,江河流域生態環境和生活、生產區還要不要活了?

 並且紅旗河中下游冬天會有冰凍,期,根本調不了。

 第二個方案:3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進行調水,避開結冰期。

 有可行性,但不多。

 調水流域春旱季節需要用水怎麼辦?

 水給其他地方那我自己咋辦?】

 劉徹抽了抽嘴角:後人別忘了黃河斷流教訓。

 別亂來!

 【第三個方案:汛期的3~4個月調水。

 水多的時候我調水,水少時不與調水流域爭利,而且還能減少發生洪水災害的可能。

 豈不很好?

 可行性很大,但是修建特大型大壩非常費錢,不符合工程目的】

 劉滿頭問號:你說了半天一個可行方案都沒有啊?

 你這計劃不能動工?

 他想看成果。

 【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蒸散發值、土質結構、氣候變化、國際形勢等等;

 每一樣問題裡又有若干細節及實際問題。

 又如水系穿數江會不會影響到長江?不能因救黃河而毀長江吧?

 這項工程設想已

經研討二十餘年,未得清楚呢?

 要知道三峽大壩計劃也討論了三十餘年呢!

 如果這個計劃真的能實施,那真的就是傳說中的重定水系,利當代利在千秋!】

 作者有話要說

 我沒弄懂我為何麼要涉及黃土高原,資料真的把我搞蒙了;

 我高估我自己了,更晚拖了一天,但好歹把這小篇幅結束了!

 紅旗河工程可以看作南天門計劃,有構想但能不能實現不知道,但理論上設計說得通;

 參考書籍:新中國70年的黃河綜合治理

 參考文獻: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黃土高原氣候變化與植被恢復

 小浪底工程修建對黃河河口淤積影響

 黃土高原歷史時期地貌與土壤侵蝕演變

 擬建紅旗河對中國氣候的影響淺析

 五江一河的洪水特徵及對跨流域調水量的制約感謝在2024-02-0523:59:49~2024-02-0722:32:49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鳳梨蝦球qwlx1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彩虹或霧的影法師218瓶;冉默45瓶;曉知、獵柯犬叉、藍瑟30瓶;吃貨鹹魚少女20瓶;九和、一口一個松月丸子、丹、姜玵、雲亭10瓶;鹹魚今天暴富了嗎?、吾王路飛5瓶;li、zxjean、千鶴4瓶;抹茶蛋糕、烤股雪茄、鳳梨蝦球qwlx3瓶;半夏微涼、星垂曉霧~、明澤優2瓶;王也的水杯、人之初、昨天的昨天、嫿靈、白日夢製造商、柱佳銀、alice112、forever、司嵐麥外敷、我心裡苦、永不放棄磕c的喵$¥、45657631、玥曦、presence、心有尺素、69640947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