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8 章 各行祖師av

 【要治沙就要弄清楚黃河為什麼會卷泥沙而下?而黃河又是從何而來?

 李白大大講: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我們從氣象學得非常對,水蒸發後遇冷結成冰,經大氣循環從冰變雪落於高原之上,當氣溫回暖時冰雪融化成水,匯聚成河奔流到海。

 嗯,李白一句話就總結了如此複雜的科學,厲害!】

 李白抬頭露出一張迷茫臉:啊?他的詩還有這個意思嗎?

 【但從地理學看黃河從青藏高原而來。

 它自西向東分流九個省自治區,穿過山地、平原丘陵,呈‘幾’字形嵌在華夏大地上】

 天幕貼出一張簡陋的輿圖,朱棣望著輿圖上標註,‘幾’起點在青海,字體轉折處‘乁’點出河口,最後‘乚’橫線中間點出桃花峪。

 他嘴角上揚讚道:後人還挺細心。

 【我們根據黃河地形、地貌、水文等因素,將其分為上、中、下三段:

 上游:巴顏喀拉山(青海)——河口(內蒙古)

 地勢特點:峽谷多、河道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

 中游:河口(內蒙古)——桃花峪(河南)

 地勢特點:經黃土高原、河谷深切河道又彎窄,逼得河流湍急;

 下游:桃花峪(河南)——從天津注入渤海;

 地勢特點:平原無崎嶇,河道寬淺加之河床抬高讓水流散亂,難以彙集東流】

 秦

 秦始皇微微皺眉,凝思幾許正欲說話,就聽得底下博士細聲討論。

 他語氣平緩地開口:“有話直言。”

 說小話被陛下逮到的齊地儒家博士激動啟奏:“臣建議把後人分段法附著於尚書.禹貢篇中,書中有從大河所經之處記載卻不如後人詳細。”

 禹貢篇是聖人大禹據山川地形所寫,裡面便點出大河首尾通徑之處:大河源頭為積石,然後一路流向龍門,南到華陰再往東就到了底柱、孟津.最後匯於海。

 如今大河與後世黃河河道全然不同,要將大河分段地勢記於‘禹貢’中,朝廷就要派人走訪大河源尾,歷經數年方見成效。

 秦始皇明博士立功之心,但.事有輕重緩急,如今大秦暫不用為大河煩憂。

 他掃過天幕淡淡道:“可,但勘探地勢之事日後再行計較。”

 當然有人自行前往他亦不會拒絕,記山川之勢,自古有之。

 否則他也不會知道後世大河源頭比大禹時期的積石(青海循化縣)還要遠些。

 【以上是黃河水利委員會大力查勘整個黃河流域後得出的結論,分段後咱們就能根據水利特點進行全面統籌針對整治。

 自黃河劃分成功後,其他大江大河也是依地理、水利、生態等因素來劃分河段,統籌分段進行保護治理。

 如淮河按照河道走勢,其水勢上游來水快,中游行洪慢,下游洪水出不去,被勘察隊形容:‘上游站著被水衝,中游躺著水裡遊,下游原地打轉不能走’,最後得出對淮河進行‘蓄洩兼籌’的防洪

 對策。

 而黃河的特點是什麼呢?

 上游雪山草原,中游千溝萬壑,下游田疇連綿。

 這套總結及劃分涉及水生態、水環境、地質等方面,可以說我們治黃河是動員了能動員的力量!】

 唐

 武則天一愣:黃河水利委員會?這是專管專立?

 她撐著頭幾番思索分段總結,未了笑道:“後人這套法子不錯,大唐可學之。?()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