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6 章 大唐倒計時

 聽到天幕扎心言論,李隆基.李隆基他臉又僵又黑,對天幕講述又無可奈何,總不能跳起來打神蹟吧!

 不是他不想,而是他…夠不著啊!

 而劉徹則忍不住笑出聲:後人挺尖牙利嘴啊,幾乎是指著鼻子罵人。

 見他人罵皇帝,同為帝王的他肯定不喜,但人家罵的又不是他,所以.關他何事呢?

 要生氣也該唐太宗氣,對吧?

 唐太宗.他不氣不氣,不氣才怪!

 李世民氣紅了眼,可對後代李唐皇帝無可奈何,心痛無奈,抱著才出生的小兒子吸取力量。

 稚奴,耶耶不氣不氣,耶耶真的不氣。

 可是朕好想奏人啊!

 【華夏曆史上比較著名的哭陵,一在唐代。

 二是近代戰時,四百多名國君在孫先生陵前哭訴不公,這次哭訴直接將蔣光頭的軍心哭去大半。

 而唐代臣民在哪裡哭呢?

 唐太宗昭陵。

 唐制有獻俘儀式的規定,國家將士打了勝仗要到昭陵獻俘,獻得最多的是蘇方定將軍,有三次。

 而唐制同樣有規定,臣民有冤屈者,可以在昭陵跟前哭訴】

 唐

 唐初君臣驚愕地瞪大了眼:哭陵?

 難道…後代皇帝讓臣民受了很多委屈?

 這…一時間群臣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開口。

 李世民一拳砸在案上,怒氣衝衝道:“朕的子孫到底幹了些什麼?”

 竟然讓哭陵被後人所知,難道那皇帝比唐玄宗還昏聵?

 房玄齡斟酌著語氣,小心翼翼猜測:“或許沒那麼嚴重?”

 他抬頭看著天幕上第二次哭陵事例,無法說服自己,在昭陵前哭訴的人沒受到冤屈。

 天幕語氣深沉:【為什麼會在昭陵跟前哭訴?

 因為唐太宗在唐人心中形象,就跟圖書管理員在我們心中的地位一樣。

 我們受委屈時會想:要是他在就好了!

 而唐人委屈了,他們也會想要是太宗陛下在就好了!

 所以晚唐詩人李洞寫下:公道此時如不得,昭陵慟哭一生休;

 李商隱望著昭陵方向長嘆: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馬來;

 到宋朝時陸游亦嘆:積憤有時歌易水,孤忠無路哭昭陵】

 啊!

 程咬金瞪大了眼,怎麼回事?

 大唐人哭訴也就罷了,你們宋人怎麼也來哭?

 你們不是看不起我們大唐嗎?

 原本心中憤懣的李世民突然卡殼,原的哭訴…是這樣的哭訴!

 就…很突然,有點開心又有點小赫然。

 大唐歷代群臣看著天幕上出現的宋明清各代的昭陵詩句,拜謁者有,借古悵意者亦有,頓時心中升起自豪感:嘿嘿!咱們太宗陛下可是提劍定江山的頂級帝王。

 而大唐後期的臣子,則望著詩句出聲:要是太宗陛下能顯靈該多好?

 大唐定能重開山河,重返貞觀治世,而不是山河破碎,民生哀嚎。

 而朱元璋的手,擺得跟朱棣一樣快:別拉扯咱大明啊!

 那是大宋哭訴,跟咱大明無關係。

 大明挺好的,不需要向幾百年前的唐太宗哭訴腹中委屈。

 真的,天幕上的詩句都是遊歷所寫,跟大宋不同。

 大宋丟人大明不丟人。

 【為何唐太宗會引來各代文臣追捧?

 很簡單,除了能讓良將得用,直臣有為外,還因為唐太宗自己很強!

 軍事:有事他先上,戰前不退縮,與軍卒共披甲,結束隋末亂世一展天下太平。

 政治:他有主見的同時,也善於納諫,兼聽則明;

 性格:寬容有人情味,真性情又接地氣的同時,又有毅力克己復禮,顧念舊情。

 ……

 用現代的話講就是:唐太宗就是個六邊形戰士!】

 漢

 劉徹默默地猜測著六邊形戰士含義,順便把唐太宗與自己比較。

 用人方便,他自詡不比唐太宗差,甚至能更勝一籌。

 他撐著下巴,眼角撇過不作聲的群臣,對他們臉上流露出的嚮往並不在意。

 自己定期更換朝中重職,才能激勵朝中眾臣更進一步,在身居高位的引誘下,他們才會努力施展才能,為大漢效力。

 他的做法難道不對?

 明明很對!

 唐太宗雖好,但他走的是小朝廷,人數精簡職位偏少,不利於官員升遷。

 而他空職行為就很貼心了,人人都有機會當丞相。

 他摩挲著下巴自我判斷:用人還是朕厲害。

 只是…劉徹微微掀起眼皮,自己唯一短板就是:沒有親身上過戰場!

 不過…他眼眸落到衛青霍去病身上,臉色露出一絲笑意:朕有帝國雙壁,不缺武功!

 【在胸懷、能力及性格魅力組合下,

讓唐太宗對自身充滿自信,他能做大唐領頭羊!

 正如他自己所言: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

 這種強烈自信,給予了臣子極大的安全感。

 你有才學,可以在朝廷上提筆安社稷;

 想要君臣佳話,可以學魏徵做個名垂千古的諫臣;

 身為武將可以在戰場上建功立業,成就赫赫威名,卻不用擔心被‘莫須有’的罪名折了性命。

 就算你喜歡抬槓如機槍掃射朝堂,被同僚厭棄,也會有明君看穿你的本質,贊你‘疾風勁草,板蕩誠臣’。

 在他手下不用鬱郁不得志,被迫寄情山林(陶淵明);

 也不用擔心立下功業,卻被冤斬南門(于謙)。

 無論是那個階層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達成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宏願】

 秦

 聽著天幕滿滿的讚揚,秦始皇輕笑:後人真是愛唐太宗。

 唐太宗用人之能,甚有獨到之處。

 不過…他亦不差!

 只要能為大秦出力者,即便是六國遺民,他亦能接納!

 他半垂眼眸,輕輕掃過殿內群臣:“朕維初在昔,要四夷八蠻盡皆臣服,讓民遮蕃息,天祿永得。

 是以除了爾等從協外,朕需安邦賢才,諸位若有賢者當可舉薦,朕重重有賞!”

 群臣齊齊躬身應承:“諾”

 武將並無多少心思,而各家博士在躬身瞬間,餘光與身旁同僚悄然一陣刀光劍影。

 有天幕洩出的科舉和造紙術,他們能預見未來朝堂上有大變。

 而這次舉薦,便是填充自己朝堂力量的最後時機,他們怎能放過?

 只是…有博士心中暗歎:神蹟洩出太多歷代朝政,對於大秦…不知是福還是禍?

 他的擔憂並不能傳到秦始皇心中,他指尖摩挲著竹簡上的‘造紙術’三字,眼眸亮得驚人,只要他掌握了造紙術,天下游士盡在他手中,如此一來大秦定不會出現二世而亡!

 只是…他抬起頭望向天幕:神蹟何事能細講造紙術?

 天幕沉默幾息才慢慢道:【對於民眾,貞觀一朝大體上是有奔頭的日子。

 就如我們現在有時懷念八〇九零年代,不是因為它物質多麼豐富,而是它積極向上,富有朝氣的精神氣。

 所以圖書館管理員說他:太原公子褐裘而來。

 指他身為高貴的太原公子,卻穿著底層百姓的衣服深入群眾,瞭解民間疾苦,與百姓休慼與共。

 因此唐人愛他敬他,像咱們杜甫太太以詩明志:玄宗陛下可以不讚,但是太宗陛下一定要大讚特贊】

 唐

 李隆基望著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等詩句…嘴角一抽,講太宗就別扯上朕行不行?

 至於不給他寫詩的杜甫…算了,他抬手摁了摁額角,好歹是出現在他這朝的詩聖,也算為他掙了臉面,就當沒聽見天幕之言。

 兩耳一捂,他說沒聽見就沒聽見,誰敢反對?

 姚崇等臣子:…啊…你是陛下你說了算!

 【還有與李白杜甫並列的詩人大大白居易,亦是對它誇誇誇:

 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

 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

 太宗意在陳王業,王業艱難示子孫。

 就連立志改革大宋的王安石也道:

 願為五陵輕薄兒,生在貞觀開元時。

 鬥雞走狗過一世,天地安危兩不知。

 這樣老子就不用費心拯救這稀巴爛的大宋,也不用勞心費力行改革之事,落得鬱鬱而終】

 宋

 看著天幕上‘老子放棄了擺爛吧’的圖像,趙頊默默地對尚還年輕,剛露出鋒芒的王安石發射眼波:愛卿,你難道要放棄大宋嗎?

 而全身注意力都落在‘鬱鬱而終’上的王安石,並沒有接收到官家的眼色問話。

 自己會鬱鬱而終,那…他垂在身側的手指下意識地蜷縮,他的改革之舉失敗了?

 為什麼?

 趙頊見臣子拒絕接通眼波對話,只能暗自思索:垂下眼簾默默聽天幕講述,同時又印證大宋

 他要改革必然越不過宰相,但宰相權柄過重,是改革阻力。

 大宋核心政治機構是中書門下,它是中書省和門下省合併的衙府,其最高職位是同平章事,即同等宰相,掌行政大權,協助他處理事朝廷務。

 旗下兩省官員平日無行政自主權,除了自己可以令他們幹活外,平日只聽宰相命令。

 若自己政見與同平章事相左時,三省官員多半偏向同平章事。

 該怎樣削弱同平章事呢?

 趙頊迅速地把天幕所將帝王回想一遍,如秦始皇強硬手段?

 額…不行,他默默地叉掉始皇方法,自己

沒有那麼大的功績威嚴。

 學漢武帝直接撤職,讓同平章事下獄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