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5 章 安史之亂完

 【安祿山身為胡人,做到節度使已經是胡人極限,上升渠道已經被關閉,他能做的只有鞏固節度使的位置。

 偏偏宰相李林甫去世,唐玄宗讓楊國忠在朝中獨大的同時,又扶持安祿山制衡楊國忠,同時又讓哥舒翰河西節度使預防安祿山。

 但是他高看了楊國忠的能力,及自己對朝堂平衡術的把控。

 李林甫在任時完全壓制安祿山,安祿山每逢進京朝見時,都會小心打聽他臉色如何,若臉色帶笑就自己就心緒明快,若神情不悅他便汗流浹背,提心吊膽。

 而楊國忠行事卻是相反,他跟李林甫有隙,想扶持親信胡將壯大自己勢力,所以親近前任宰相的安祿山,自然成了眼中釘】

 唐

 李隆基已經不想去找誰是楊國忠,自從出生到登基為帝,再到現在大權在握,他從未有如此恐慌時刻。

 他未來為什麼會那樣?

 安祿山到底有什麼好?值得他再三保他?

 聽著天幕講述種種未來,他已經預見大唐會走向何方。

 他搖頭苦笑,唐玄宗,唐玄宗,玄字可用得真妙。

 半明半暗,奮戰一生最後一敗塗地。

 李隆基眼眸掃過殿內大臣,面上勉強扯出一抹笑意:“朕得神蹟庇佑知奸臣底細,修正神蹟所知缺陷。”

 不等群臣有所反應,他一甩袖袍,聲音猛地震高了聲:“還望諸臣助朕!”

 說著快速走下御階,對群臣深深一揖:“望君臣同心共撐大唐!”

 見陛下屈尊誠邀,姚崇等臣整肅臉色,鄭重作揖還禮:“願與陛下同心共撐大唐!”

 陛下未來怠政使大唐陷入內亂,但現在的大唐是真的在陛下手中變好。行事亦有太宗之風。

 所以他們願意與陛下共撥大唐軌跡,不使大唐內亂叢生。

 【為達到換將目的,楊國忠用了三步逼迫安祿山謀反:

 1.在唐玄宗面前煽風點火,達成三人成虎,積毀銷骨的成就;

 如歪打正著的小報告:安祿山要反,安祿山要反,安祿山要反;

 結果被安祿山反告狀:宰相楊國忠要加害於臣,臣在外守邊疆不能安心啊!

 為安撫安祿山,唐玄宗又給他加上榮譽職位作為安撫,並對他信誓旦旦道:日後誰敢說你反,朕就將他綁了交給愛卿處置】

 唐

 李世民不想再看‘陛下對臣真好’的圖像,他收回目光抬手揉了把臉,重重地嘆口氣,低頭處理起政事來。

 他已經不想再聽唐玄宗的蠢事,勉強處理完基本奏書後,還是止不住心中煩躁,於是抬頭問魏徵:“魏卿,朕哪裡有不好,你現在全權說出來,朕該。”

 房玄齡亦是接話點頭:“對對對,玄成可是進諫叭叭叭冠軍,也說說咱們哪些事情做得不好,我等皆改!”

 魏徵瞪大了眼:不是,你們君臣怎麼回事?

 你們也太欺負人了,什麼叫叭叭叭冠軍?老夫不認!

 他不想說話只想靜靜,但李世民強制讓他進諫,被逼迫的魏徵

 死板著臉,硬邦邦道:“臣謝上天讓臣身為陛下臣子,否則臣身為諫言大夫,早被貶官丟命!”

 ?南漳提醒您《秦皇漢武看我校歷史作業評選[直播]》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

 若他是唐玄宗朝臣,他定然不會做諫臣,而是權臣。()?()

 畢竟唐玄宗比陛下好糊弄多了,要不是遇上陛下,他要做的就是秦時張儀那般的攪弄風雲者。()?()

 現在只能乖乖當諍諍諫臣。()?()

 【2.朝堂排斥安祿山盟友

 如以索賄罪將安祿山在朝耳目吉溫下獄,使安祿山不敢再次入京,只好打著‘清君側,討伐國賊楊國忠’的旗號反唐;

 3.派人闖入安祿山長安府邸,逮捕他的門客,並將其殺死;

 此番舉動唐玄宗並不知情,但楊國忠此舉亦是無奈,因為安祿山上奏朝廷:要將邊境三十二位漢人將領,全部換成番將。

 楊國忠雖然不咋滴,但他勸說唐玄宗的行為卻是很正確。

 安祿山這回是真的要反,陛下不如滿足他想要做宰相的願望,等他入朝後就派人取代他節度使的職務,將邊將謀反消彌於無形。

 但唐玄宗還是不聽不信,並震震有詞:朕的山山那麼可愛,怎麼會反朕呢?

 你們不信,朕就讓宦官去打探打探】

 漢

 劉徹望著天幕上的小人影像,看到安祿山把金銀珠寶塞到打探宦官懷裡,緊緊擰起了眉:後世將唐玄宗與他並肩,是看不起他嗎?

 還有…唐玄宗是多喜安祿山?

 都這樣了還偏袒呢?

 他父皇廢劉榮曾言:吾不愛一人謝天下!

 就在表示帝王不能因愛他人而危機江山,這是帝王基本準則,難道唐玄宗讀書不看漢書?

 他單手

撐在地上,放鬆背脊輕嘆:那時的唐玄宗已失了基本的判斷能力,沒有安祿山造反,也有方祿山、林祿山。

 而殿內的張湯等人,聽著天幕上唐玄宗開解楊國忠:“朕以心待安祿山,他定不負朕,朕保證安祿山不會反,你們放心。”

 不由得嘴角一抽.同情大唐臣子,有這樣的陛下實在是太難了!

 主上昏聵而下必靡之,唐玄宗身為人皇無半點警惕之心,又無唐太宗的納諫胸懷,國運折損早已註定。

 與他們陛下相比.張湯等人快速地掃過御首上的陛下,除了老年時在求仙和太子路上摔了跟頭外,大體政事是非常清醒的。

 難怪陛下能進階‘龍鳳豬’三人組,還是有原因的。

 就是做他的臣子太過危險辛苦,不過與大唐比起來,似乎好很多…

 【安祿山原本想等唐玄宗去世後,再起兵反唐,在朝廷的刺激下,於天寶十四年從范陽反叛。

 為了這次謀反,安祿山做了小小的七點努力:

 1.謀求馬匹:安祿山向唐玄宗請求擔任閒廄使、隴右群牧使。

 這兩個職位是專為國家掌管馬場,其中大唐在隴右的養馬場約有八個,屬於大唐牧場集中區,有了職位上的便利,安祿山私蓄馬匹,以作軍備。

 2.籌集軍費:籠絡絲綢之路上的主要商人粟特人,為自己籌集軍費。

 3.鑄幣:在上谷郡設五座鑄錢爐,為三鎮財政源源不斷鑄幣,保證自己財政充足。

 4.儲存糧食及打造武器:安祿山在范陽以北建築了一座雄武城,作為自己的反叛大本營。

 5.收養子:在羅人、奚人及契丹人中,收養假子八千人,並培養百餘人的精銳家僮作為護衛隊。

 6.人事:俗話講: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秀才跟武人、軍閥搭配,特別是失意文人,對王朝產生的影響是核彈級別。

 自幼苦讀,期望能一展所長,結果出了社會發現:偌大的天地,沒有一塊屬於自己的立足之地,那我讀那麼多年書是為了什麼?

 所以安祿山的叛軍成分非常明顯:

 士卒以突厥、契丹、奚及阿布等昭武九姓為主;

 文臣核心謀臣全以漢人為主:高尚、嚴莊等人皆為漢人主,安祿山稱帝后朝廷官員幾乎全為漢人;

 武將是胡漢對半,甚至在主攻城池時將領仍以漢人為主,如至德二年,史思明攻打博陵、蔡希德從太行起兵,高秀巖從太同出發,牛延玠從范陽攻打太原,這四路人馬中僅史思明是胡人。

 但最後河朔三鎮的節度使除李思嗣外,全部落到胡人手中】

 唐

 武則天皺眉,隴右養馬場並不屬於安祿山三鎮範圍,唐玄宗居然同意他跨地域管理?

 不過…她眸色深深地掃過殿內大臣,看到某些臉色她就知道他們所想。

 唐玄宗到底是誰?是不是她的繼任者?

 武則天閉上眼,漠然地勾了勾嘴角:太子可沒這個能力做唐玄宗。

 盛世啊!

 想必諸臣也是舉棋不定,盛世與亂世相併,他們該怎麼選呢?

 【7.利用宗教:河北等地信奉拜火教,也叫‘祆教’,起源於波斯。

 它是□□教誕生前在西亞最有影響力的宗教,是河北慄特等胡族的信仰宗教。

 安祿山稱自己是祆教中的至高神‘光明之神’。

 他在河北各地建立襖寺,群胡中親自主持祆教祭祀活動,把自己變為胡族宗教領袖,利用神的旨意來號召民眾,讓番兵胡將追隨他起兵反叛。

 安祿山失敗後,河北等地的胡兵也會在襖寺中時時祭奠光明之神。

 這也是為何網上稱安史之亂後,河北人懷念安祿山,為安祿山史思明建聖廟的由來】

 宋

 祆教?

 趙匡胤揉了揉頭,幽州那地現在還存在祆寺,香火不斷呢?

 他知曉歷史上幾次滅佛舉動,更多地是從政治角度看帝王行為。

 當年周世宗毀佛像鑄錢,朝野對此議論紛紛,他立宋後前往大相國寺祈福賜宴,除了向世人宣示普天同慶外,也是為了讓佛教為自己所用,引導百姓向善。

 想到當初他進佛殿,猶豫是否下跪拜佛時,僧錄贊寧出言解困:現在佛不拜過去佛,從此帝王入寺不拜佛成了定例。

 而如今在天幕特意講述下,他終於察覺到教派的恐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