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沫但不甜 作品

第一千八百二十三章 海派菜系

    不提楊振興深夜還要加班,第二天,他和錢以斌錢師傅、王海威王師傅,開始蒐集各菜系中那些中西融合後,現已成為傳統中餐的菜餚。

    前文曾經多次提及過類似菜餚出現的時間和原因。

    大部分基本出現在晚清時期,最早則是在明朝中後期。

    當時西方已經開始了大航海時代,不斷探索地球上的未知區域,在美洲等其他大陸,發現了許多作物,並開始隨著航程不斷傳播。

    辣椒、番茄(也就是西紅柿)、玉米、土豆、花生等作物,都是在明清時期傳入中國的。

    嚴格說起來,現在中餐裡大多數菜,應該都屬於西料中烹的產物。

    不過這些三四百年前的歷史,楊振興他們仨並不打算關注。

    他們關注的,是民國到現代時期,那些融合了西方特色的中餐菜餚。

    最廣為人知的例子,便是海派本幫菜,和海派川菜。

    這兩個特殊的海派菜系的出現,都跟滬市這座城市離不開關係。

    最早國內出現海派概念,還要追溯到鴉片戰爭之後的‘五口通商’不平等條例簽署後。

    1843年,滬市開埠,華洋雜處,打破了本地菜一家獨大的局面。

    對現如今本幫菜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是蘇幫菜、寧波菜,以及前身是原來鹽商追捧的徽菜的淮揚菜。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咪咪閱讀!真特麼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裡可以下載    】

    常見的紅燒划水、醃篤鮮,都是來自徽菜;響油鱔糊,祖籍蘇北;大湯黃魚和酒釀丸子,來自寧波;生煎包,滿口都是蘇白的味道。

    但又因為被迫開放,大量洋人居住在租界,他們自然帶來了大量西式菜餚。

    不少腦子靈活,自認為自己實力可以廚師,開始學習西餐,專門為洋人服務,賺他們的錢。

    自此也就出現了諸如滬市炸豬排等海派本幫菜的影子。

    第二次大的發展,當屬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制定改革開放戰略。

    滬市作為國內百年對外開放的窗口之一,再次成為中西方交流的前沿陣地。

    而錢以斌這些當代的海派本幫菜代表,就是在這個時期裡出現的。

    楊振興安排他加入自己小組,專門負責蒐集菜系中有西餐相關的菜餚,也是出於這一因素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