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風 作品

第 143 章 143(一更)

 群臣集議將至啊……

 這僧侶拜君,絕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情。

 起碼在有記載以來的歷史上都不是。

 東晉的中書監庾冰希望以此事振奮朝堂,但還沒等將其擴大戰局到僧侶之中,就已先遭到了同僚何充的反對,兩方一番辯駁,讓這個計劃被迫擱置。

 到了東晉末年,桓玄發起沙門禮敬王者之事,卻因其在一年之後成功篡位,建立桓楚,重新下詔將僧侶敬拜禮節廢除。顯然在其中做出了交易與妥協。

 南朝劉宋也曾經試圖做成這件事,但在廢帝劉子業即位後,就將其重新撤回,因為無法壓制住僧侶抗衡之心。

 隋煬帝在此事上的嘗試直接遭到了佛教的一致抵抗,並未能夠推行。

 到了唐太宗之時,敕令僧侶致敬父母而非君王,甚至也只是維繫了兩年。

 但太宗昔年遠征高麗未能得手的情況,在方今天子在位期間終於得到了改變,百濟、高麗相繼滅國,歸入大唐統轄之地——

 李治也迫切地希望能在另一件未成之事上有所改變!

 正因為前朝天子沒能辦成,當他能打破僧侶傳統,扭轉這一規定的時候,在某種意義上,他以帝王身份所得到的讚譽也能超過在他之前的幾位。

 而要許敬宗看來,皇后也意圖推進這件事情,並不只是因為打從廢王立武、扳倒長孫無忌以來,她就始終和陛下站在同一利益立場上。

 也或許並不只是因為陛下病弱體虛,亟需以此法彰顯威儀,藉此讓籌辦此事的皇后在前朝有更多的話語權。

 還因為……這個僧侶致拜君親之中的“君”,並不只是指代的李治這位天子,也包括了皇后以及皇太子。

 這是在禮法與宗教雙重層面上的地位抬升。

 一步步看著皇后從武昭儀到今日的地位,真是讓人不知道該當說是唏噓,還是該當說是敬佩。

 但想想當年還是陛下藉著武后之口告知他該當如何去做,等同於他還欠著皇后一份人情,他也該當知道自己當下應如何辦事。

 不,這應該不僅僅是因為人情的緣故。

 陛下病弱,太子年少,皇后不得不先走上前臺來,本就是時局必然。而相比於已被流放的李忠,被丟到許地的李素節,完全沒有存在感的李孝與李上金,大唐的未來到底由誰繼承,本就是很明顯的事情。

 他這位“太子賓客”該當有什麼表現,本就不必多說。

 “按照皇后殿下所倡議的那樣,集議之事會在中臺都堂舉辦。與會之人的名單以及相應的票決之物都已盡數就位。”

 “勞煩右相了。”武媚娘朝著許敬宗頷首致意。

 確實是挺勞煩他的。

 按說許敬宗的年齡也不算小了,實在不應該像是近日這般籌備文稿和與會官員名錄,接連有陣子沒能好好休息。

 可惜眼下能擔起重責的人不多,能得到她信任的人更不多,官位最高的也就是一個

 許敬宗了。

 諸位宰相之中,任雅相病逝於遼東,去年十一月裡,還未改名的門下省侍中辛茂將病逝。

 ?千里江風提醒您《[大唐]穿成安定公主怎麼辦》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剩下的人裡倒是還有個能算關係親近些的,就是那左相許圉師。

 他在去年九月裡就得到過皇后親登府邸的問候,又在今年被選為次子李賢的老師。

 但相比於早年間有過“患難交情”的許敬宗,若真有要事去辦,皇后大概還是更屬意於交託給後者。

 更何況,明顯對於她掌權持有反對意見的上官儀,此時是以西臺侍郎的身份擔任同東西臺三品,也就是宰相之一,正好上面壓著個上司許敬宗。

 這道最開始由上官儀起草的詔令,自然是由許敬宗再過一遍手更好。

 在要事當頭的時候,陛下顯然是不會介意於這一點的。

 他現在還在為另外一件事情頭疼呢。

 就在阿菟從遼東送回來的封地邊界框定奏表送回來不久,鄭仁泰和薛仁貴也從西域戰場被調回。

 雖然鐵勒九姓的叛亂已成功平息,抵達西域坐鎮伊麗道的幾位將軍也已經將損兵折將的餘波給鎮壓了下去,唐軍在西部戰線上依然是整體佔優的狀態,但朝中御史的一封彈劾奏表,還是一點不出意外地被送到了李治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