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井烹香 作品

676. 橡膠業初成氣候(1) 雞籠島.徐長虹……

“那,用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下刀不能太深了,也不能太淺,太深就割到水囊了,這棵樹要長不好的,出來的膠乳也太稀,收購站要給你講價錢。若是太淺,一天出不了多少斤膠乳。”




“貨來咯!大家讓開,來稱重了!”




午後兩點多,正是天氣最熱的時候,不過雞籠島的天氣,大概比南洋要略微涼快少許,便是在七月裡,只要太陽沒有直曬,至少人還能做一點事情,不像是南洋,午後兩個多小時,大部分人都只能躺著躲涼,哪怕一動不動都有可能中暑。




此時,在雞籠島橡膠林場前方,人聲馬聲、機器聲那是一片熱鬧,各種人亂哄哄地都擠在門口,有來收購膠乳的商人,也有林場自己的工人——這裡又分了臨時工和老工人,還有從南洋各地林場來學習割膠的學員,此時都是一邊聽著林師傅的講解,一邊望著眼前的熱鬧——吆喝聲中,一個個馬口鐵打造的大水桶,被工人們掛在挑擔兩頭,小心地維持著平衡,不讓一滴膠乳灑出來,仔細地送到了大臺秤前頭。




“我看看!”




收購站的幹事,居高臨下站在臺秤上方的一塊大石頭上,手裡拿著一根木棍,眼神銳利如鷹,望著被逐漸歸攏過來的那一個個鐵桶,專注地觀察著在其中微微盪漾的膠乳,時不時拿木棍在桶中攪動一下,“可以,濃稠合適,色澤潔白,上等品,稱重!”




他回到秤頭,開始仔細地調整砝碼,將其歸零,“第一桶,毛重30斤!第二桶,毛重29斤!”




如此大約稱重十次之後,眾人再把桶中的膠乳,刮到拖拉機後方車斗裡的大翁之中,隨後進行桶重稱量,到最後,十桶膠乳是二百五十多斤,這時候五六個工人又去挑了擔子回來,還好檯秤有四臺,如此反覆稱量,也足足花了兩個多小時,才把林場一天的出產清楚地計算了出來:“這一次是三千六百五十四斤,給,這是收條,月底憑條,帶廠長印信去收購站結支票!”




“結出支票來,還要去銀行結賬。收購站那邊是沒有什麼現錢的。”




和橡膠林有關的一切事物,都是張阿定這樣的南洋林場主要學習的東西,一個橡膠園的建立,植樹、養樹只是開始而已,後續還有許多竅門是需要仔細學習的,就說割膠吧,時間、方法,都不是外行人隨意揣摩就能掌握的:橡膠必須在低溫、潮溼的環境下割膠,膠液產出還多,因此,割膠工人是兩兩結伴,在凌晨出發,交替照明——一人手持火把,一人下刀,下刀的分寸也要掌握好,什麼時候割得淺,什麼時候割得深,該如何從樹叢的情況來判斷開割,什麼時候停刀,又該如何判斷一株橡膠樹的出產量是否達到預期……




“按照衙門的說法,橡膠樹頭兩年的產量都不會太高的,一棵樹大概一天能產半斤膠乳,是以出膠是否符合預期,計算一下就明白了,首先要計算出林場中有多少橡膠樹,然後對其進行分組,比如說我們林場,第一年是栽了兩萬株橡膠樹——”




“兩萬株!”




這個數字對於習慣了小打小鬧的百姓來說,是十足震撼的,而且兩萬株還只是第一年而已,可見這林場的範圍有多麼令人駭然了,而被推舉出來做林師傅,同時也是林場東家之一的徐長虹,則面有得色地點了點頭,道,“便是兩萬株,橡膠林以籬笆、地壠和棕櫚、椰子樹進行分隔劃區,這一區是兩萬多株,以兩人一組來計算,一組人一天能割900株,那就把這900株劃分為一個樹位,再把四個樹位編為一個循環,這組人便分到這個循環,以四日為一循環,輪流在四個樹位之間割膠。”




這樣下來,很容易就能計算出,一個循環可以產出多少膠乳,而兩萬株的林區,在割膠期每日能有多少膠乳入賬,東家不用身臨其境,只需要看賬本,就能明白產量是否符合預期,若是不符,又是哪個循環出了問題,再細查下去的話,還可以查到是哪個樹位的樹情出錯,再來設法解決——通常這種情況,往往是割膠工人手藝不好,深淺不當所致,因此便可看出,對割膠工人進行培訓,激勵他們學習割膠技巧,也是林場管理很重要的一環。




“我們這裡是有獎金的,若是一等品的產量多,那也是多勞多得。”徐師傅仔細地介紹,“這橡膠的行市價,對外都是公開的,甚至膠樹的產量,也都寫在教材上,我也就不瞞大家了,如今膠乳行市價是五文錢一斤,這是上等膠乳,若是雜膠——從地面上收集的落地膠,還有膠桶裡的餘膠凝固了的,要便宜些,大概是兩文錢一斤,便暫且不計算。如此,便可計算出一個循環四日的產出——”




對大多數學員來說,算數還不是非常的擅長,在這時他們便更迫切地感受到了算數的好處,鼓起了學習的決心,他們只能抓耳撓腮地掰著手指,用豔羨的眼神看著別人訝異的低呼,“450斤,四日便是九兩!這不是彎腰割膠,這是彎腰撿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