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繽紛旗幟

 1972年,“繩系衛星”計劃轉變,有人建議其與航天飛機結合。

 1974年,此方案演化為航天飛機垂下一根纜繩,在圍繞地球飛行時切割地球磁感線,用於航天器供電的測試。

 1992年,“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進行了第一次測試,繩纜在釋放200米後卡住。

 1996年,“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進行第二次測試,繩纜釋放了整整19.3公里,獲得了幾十伏的電壓,然後斷裂。

 進入新世紀,隨著碳納米管材料的突破,太空電梯再次成為了熱議話題,然而具體計算後結果還是讓人大失所望。

 即使是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假如建設一根直徑2cm的空心碳納米管纜繩,每立方厘米僅1.7g,這樣一根長長的纜繩也有7.6萬噸重。

 這就意味著要往同步軌道以上發射差不太多質量的配重,也就是約7.6萬噸的空間站,根本不是人力能完成的。

 這還僅僅是一根,按照理想模型太空電梯至少需要100根,那也就是760萬噸,相當於70萬立方米的鉛塊。

 現代碳納米管材料再次進步,也僅僅在每立方厘米1g左右徘徊,計算下來怎麼都不可能實現太空電梯。

 要想做到人力能達到的水平,材料密度必須降低2個、至少1個數量級,強度再提升1個數量級以上,也就是綜合起來百倍、千倍的提升。

 所以正是因為鍾成系統研究過這種技術,才對太空電梯的前景比較悲觀,相比起來靠著珠穆朗瑪峰建設1000公里的加速軌道都顯得如此容易,至少只要拼命花錢真有可能實現。

 鍾成明顯不信,但林炬也沒有多解釋。

 基地擁有“赤仞”全套技術資料,並已經完成了全面解析,根據幾位前沿物理學家的判斷,等太空弱力/超強磁約束實驗室建成,小批量製造“赤仞”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以“赤仞”作為太空電梯材料,36000公里長度的質量只有600噸,且最低6根就可以滿足實際需要,也就是要求同步軌道空間站質量要在3600噸以上,完全在可行範圍內。

 而如果只是用於前期的驗證測試,5噸材料就足夠了,雖然基本沒有實用意義,但只要能從同步軌道連接地面還不斷裂,就已經能證明它那優良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