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作品

第446章、選錯了人?


                 深秋時節,京城已經有了涼意。

  養心殿外,十五歲的戚繼光到了門口,先見到的是站在那裡的陸炳。

  “見過陸指!”

  “先到了正好,一起等一等殿下吧。”

  陸炳點了點頭,打量著戚繼光。

  不見戚景通那傢伙有多大的本事和功績,但陛下給他這兒子的恩典當真是極大。

  王守仁的最後幾年,是這小子侍奉左右,就如同親孫兒一般,也不知學了幾成本事。

  除了王守仁,還有嚴春生教特戰,有錦衣衛和皇明大學院兵學院的好手傳授武藝。

  如今更要和張居正一起,隨太子游歷大明。

  可見陛下是把張居正和他當做太子將來的文武肱骨、左膀右臂去培養的。

  “領了旨,今年就沒去參加武舉了?”陸炳開口閒聊。

  “自當以旨意為重,不敢怠慢。”

  “武舉倒不難,你也不需要這出身。”

  陸炳要說的是,他戚家本就有武將官職可以襲替。就算如今襲替只有只是虛銜,要授職還是得考,憑皇帝對他的栽培和他的本事,又有何難?

  身為錦衣衛老大,陸炳知道的很多。

  戚繼光卻回答道:“蒙陛下隆恩,將來若不能考個武進士出身,豈不愧煞?”

  “有道理。”陸炳笑了笑,而後收斂起笑容,“你此去任務極重!定要機靈,既護得殿下週全,也要隨機應變。若你和張叔大處置不了,得第一時間找到本指揮暗中安排的人,萬萬不可託大!”

  “定謹記於心!”

  這時,朱載墌和張居正也從端本宮那邊的方向過來了。

  見了禮之後,陸炳領著他們直入養心殿。

  朱厚熜擱下了御筆,看著自己的兒子和兩個年輕人。

  “就不特地壯行了,等伱們回來,朕再賜宴。”

  朱載墌有些興奮,畢竟長這麼大,還沒有離開過京城。

  “載墌,你再說說,這回出去是要做什麼?”

  朱載墌收攝心神,恭敬地回答:“父皇命兒臣遊歷大明,體察民情。耳聞目睹,知民生疾苦,察政事繁難。”

  朱厚熜又看了看張居正:“叔大,你說說看。”

  “回陛下,此番仍是去學。陛下常常教誨,實踐出真知。殿下及臣等,定然只多聽、多看、多想,絕不出面處置什麼地方事。”

  朱厚熜點了點頭:“元敬,你的任務呢?”

  戚繼光抱了抱拳:“臣鞍前馬後做個僕役,護得殿下週全便是。”

  “看來朕不用叮囑太多。”朱厚熜再看向自己的兒子,“少年熱血,若見到什麼不平事,自然難以抑制。然而你們需謹記,世事紛繁,萬不能因一時意氣輕率視之。朕讓你去遊歷一番,不是要你們去逞太子威風,而是讓你們印證平日所學。大明的將來終歸是你們的,要儘量瞭解大明實情如何,瞭解大明官民是怎樣實實在在的人。”

  “兒臣謹記!”

  朱厚熜點了點頭,頓了頓之後就說道:“先去皇陵那邊拜別你母后,然後便從京西先往南去吧。朝中只會知道你在皇陵為母守孝,出門在外,你就以一個大明尋常的士子自處。”

  “兒臣叩首,父皇保重龍體……”

  這一天,是皇太子在恭賀了皇帝萬壽之後正式前往皇陵依“古禮”結廬守孝,同時潛心研學。

  朝野自會稱頌太子孝名,但是實際上,太子和張居正、戚繼光三人組就此穿著便服,開始了他們的遊歷之旅。

  陸炳在皇陵那邊送別了他們南下的馬車,心裡長嘆了一口氣。

  接下來的這段日子裡,心裡時刻要繃著一根弦了,每日都得關注太子到了哪、情況如何。

  除他之外,京裡還知道這件事的,就是太子的親舅舅、治安總司總長孫元,以及專門負責治安司體系下特勤隊的袁紅瑁。

  這是陸炳知道的情況,皇帝還有沒有其餘的暗中安排,他也不知道。

  太子的車駕到了良鄉,此前在皇陵裡的離別愁緒散去,朱載墌問張居正:“叔大,我們接下來先去哪?”

  張居正已經進入了角色,笑著問道:“明兄可有主意?”

  “……”朱載墌想了想,“廣東是最想去的。”

  “廣東遠,莫不如這樣……”張居正心裡早有定計,“莫不如先由直道去湖廣。去一趟安陸,再我老家。這兩個地方的事,明兄聽過一些,小弟也還記得,正好看看如今變化。接下來,再去戚兄老家山東,而後順漕河南下。到南京,再去浙江,經陸路到閩贛,再到廣東。最後自廣東到廣西、雲南,從四川到陝晉,最後經河套宣寧回京,如何?”

  朱載墌笑起來:“叔大已經做過功課,想來是不虛此行的。戚雲,你看可好?”

  “小弟聽大哥二哥的。”

  化名明潛的朱載墌,還有名喚張風、戚雲的兩人,就此開始他們的旅程。

  而此時,各省總督及左布政使都陸續啟程,趕赴京城。

  嘉靖十九年的大國策會議要於十一月正式舉行了,今年非同小可。

  此前的大察、陛下的三問,現在漸漸變為一個明確的信號,風已經吹到這些地方大員們都知道。

  今年,要立一個君臣都得共遵的憲條。而過去讓歷朝歷代皇帝都很忌諱的一件事,如今皇帝要主動地提出來:大明,要成立一個天下大同黨。

  唐順之也從歸化城出發了。

  京城裡,萬壽聖節已經過去,那運動會還在繼續。

  雖然如今也邀請了各藩國派人參賽,但大明地廣人稠,那諸多項目,當然還是大多以大明選手勝出為主。

  只是若某個小國選手偶有斬獲,縱然不是頭名,也會引得該國使者欣喜若狂。與此同時,自然是大明百姓對於本國選手不能包攬三甲的狂罵。

  這其中,朵顏部奪了馬賽頭籌的事情更引得議論紛紛。

  “以前缺好馬,現在不缺了吧?怎麼還讓韃子奪了頭籌?臉都不要了!”

  “話不能這麼講,這朵顏部如今也是大明之臣了,不算外藩。這不跟大明奪了頭籌一樣嗎?”

  “能一樣嗎?漢人奪了頭籌才算!”

  “這你們就不懂了吧?群牧監僱了朵顏騎手來參賽,實則是為了賣好馬!他們近水樓臺,好馬是最多的。這回其他各家心裡不服氣,他們的馬不就能賣個更高價格了?”

  “……群牧監不要臉!難道就不能僱個漢人好騎手?”

  “就是要大夥心裡憋著氣啊!不氣,怎麼能逼著其他各家來回報仇雪恨?他們要是還輸,咱還買不買他們的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