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作品

第423章、人見人愛嚴世蕃


                 要築海上長城,就必須有一支強大的海軍。

  而海師提督靖海伯趙俊,加上工商部尚書,則給朱厚熜呈上了更具體的困難之處。

  路易斯還沒離開京城,他不知道皇宮裡御書房內的大明天子如今的臉色有多麼嚴峻。

  “好木材的缺口,到了這種程度?”

  朱厚熜感到難以置信。

  劉天和是能夠自己動手創新的實務派。為了治河,他研製了專門的器械來測量黃河的含沙量。如今要開始系統開啟黃淮水患的治理事宜了,他來到中樞統籌,具體事務則交給了唐樞。

  但他來到了中樞,也不能只面對治河一件事。

  “皇城休整,湖廣直道,河套、宣寧馳道,黃淮水患,大戲院,重工園……”劉天和先羅列了這些,又看了看趙俊,“允民船下海,再加上海師,如今要用木材的地方實在太多。民間,百姓還要燒火、燒炭。不光是巨木,如今尋常木材,也是供不應求。”

  兩人一起過來,說的緣由是海師擴編造艦缺巨木,但劉天和想說的不止如此。

  他認真地呈上一道奏疏:“臣到京城後,一直留心此事。陛下,歷經數百載,中原實在是早已草木凋敝,塵埃漲天。自宋元一來黃河改道,黃淮水患愈演愈烈,皆有此因。復套後,陛下令孫參政去陝西植樹,高瞻遠矚令臣歎服不已。然杯水車薪,朝廷、民間不可一日缺了木材,如今,是砍得比長得快。”

  朱厚熜認真地看起他的彙報來。這是劉天和因治理黃淮水患而開始的研究,但漸漸就不只是侷限於此。

  看著裡面的內容,朱厚熜才接觸到令人觸目驚心的事實。

  準確地說,應該是自從近千年起,北方中原的植被就已經被破壞得很嚴重了。

  在漫長的歷史中,木材既是能源來源,也是建築材料。

  劉天和舉了例子,太宗年間,就已有官員奏報“山東少林木”。這裡的山東,可不是山東省,而是崤山以東的整個中原地區。

  而唐末,篡唐的朱溫更是幹了一件事:毀長安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長安自此遂丘墟矣。

  因為他要在洛陽營建自己的新宮殿,在中原地區找不到足夠的高大林木,到了關中也找不到,於是就拆了已有的長安宮殿和民間房屋。

  同樣,北宋汴梁建造大宮殿需要的木材,是出自“秦州”。宋朝的秦州,已經是在甘肅:“市木秦隴,聯巨筏自渭達河,歷砥柱以集於京師。”

  而到了金朝滅了北宋,要重修汴京時,甘肅那邊的巨木都用完了,得到更偏遠的地方:構崖架壑,起長橋十數里,以車運木,開六盤山水洛之路,遂通汴梁。

  便是明朝,太祖朱棣曾有意遷都長安,但找不到木材。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取木材已經要去萬里之遙的長江上游:今獨材木為難,蓋巨木產自湖廣、四川窮崖絕壑、人跡罕至之地。斧斤伐之、凡幾轉歷,而後可達水次。又溯江萬里,而後達京師,水陸轉運,歲月難計。

  “蘇子瞻任關中,有《鳳翔八觀》,詩云:況當岐山下,風物猶可慚。有山禿如赭,有水濁如泔。沈存中《夢溪筆談》亦言:齊魯間山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漳水、濁水、桑乾之類,悉皆濁流。”

  劉天和繼續說道:“臣與靖海伯今日一同請見,便為直陳其事,奏請陛下總攬全局。如今海運既興,取木之事,自湖廣、四川莫不如自福建、自交趾、自南洋、自朝鮮、自遼東!”

  朱厚熜聽在耳中,終於更加深刻地瞭解到原本嘉靖大修宮觀帶來的財政壓力。

  他如今雖不是大修宮觀,但大明的工程用木只會多不會少。

  “湖廣、四川也不行?”朱厚熜問道。

  “萬萬不能!”劉天和斷然回答,“黃淮前車之鑑,若長江也步了後塵,湖廣、江南永無寧日!實則若只是材木,倒不至為患。然如今天下安定,雲南、陝西邊市大興,湖廣、四川膏腴之地,人丁定然興旺。材木之取,再加民間伐薪燒炭,縱然南方雨水充沛,也難保不是千里山禿、萬里濁流!”

  朱厚熜明白了他的意思。

  工程用木的破壞性倒還好,主要是大量人口的能源需求和民間建造需求這件事。老百姓伐木,那是喬木灌木一起上。

  經年累月地搞下去,山被弄禿了,水土自然流失,水患壓力自然增大。

  朱厚熜不由得深深看了一眼劉天和:從嘉靖三年南巡讓他負責了相關事情到現在,快十年時間,劉天和確實已經是這方面的專家了,認識相當到位。

  他知道陝西、山西的問題嚴重,但是平日裡事情多,倒沒有全面深入地考慮相關問題。

  讓孫元去種樹只能說明他有意識、有重視,但忽略了目前這個時代朝廷決策對民間的影響:這麼多的工程,必須有穩定的木材供應地。

  而一旦什麼地方成為了木材供應地,就自然而然會形成相關產業興盛的基礎。民間也有用木需求,不管是從成本考慮,還是一條線上的便利考慮,民間尋找這些大木材,也會選擇那些供應地,從而加劇源產地的木材消耗,最終造成更快速度的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