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作品

第384章、攻守易形,眾望公侯

  居左的那個,盤上卻只是實心的圓幣。正面是大明三辰旗的圖案,周圍還有基於一圈有起有伏的弧形印紋外的三角形山紋,半圓形圍繞著三辰的,也有“大明銀元”四字。在背後,就只是“一兩”二字,再加上“大明銀行”、“嘉靖十一年制”等字樣。

  而居中的那個,盤上則是三張精美的紙。它們不像原先的寶鈔那麼大,但所用紙張顯然是重新研製的,其上更是印有更精美的花紋。這得益於近些年一直在不斷改進刻印技術,也包含了新油墨的研製。但此刻這寶票上最顯眼的,則是金紋。

  說是金紋,實則只是造這種紙上時兩層紙漿間先埋了金線進去,圍成了一個圈。現在,有的寶票上有寬窄不同三道金紋,有的是兩道,有的是一道。

  而這金紋聚起來的圈中,則是不同的繪像。面額一百兩足銀的寶票,繪像下寫著:大明太祖皇帝敕像。面額五十的,是朱棣。面額二十的,是朱厚熜。至於背面,那就都是文字。

  要用皇帝像,原因很簡單:大明的新貨幣直接和皇帝威嚴掛上了勾,後面再有私鑄、作假的,可以直接用頂格的罪名去辦,那是大不敬。

  朱厚熜等張孚敬說完了長長的奏疏內容,回答言簡意賅:“準!”

  如今市面通行的貨幣,亂七八糟千奇百怪,還有寶鈔和諸多碎銀。張孚敬要用九年的時間,先把這些年通過各種途徑收上來的寶鈔消化了,還要逐步把市面上的各種雜錢收回。九年後,從嘉靖二十年開始,市面上的每一枚銅錢、銀子,都將是定額的、統一由大明銀行奉旨委託寶源局制辦的。

  這裡面還有破損了的、氧化腐蝕了的錢不斷兌新的麻煩事,但面額十文的通寶可並沒有一文的通寶的十倍重,這是一套統一的體系,貨幣流通情況也將是大明銀行每三年需要在大國策會議上彙報的一項重要內容。

  而後,則是張孚敬繼續奏請設立大明銀行、在各省城、府城、縣城都設分行。

  在這最開始的階段,自然不可能就此放開其他商業銀行許可。先把這個體系建立起來,要做的事情就是發行、兌換。發行之事,最重要的渠道是兩個:官員俸祿從此直接折銀,採買也用新錢。而舊幣的回收,除了糧賦還是實物外,諸多稅種折銀折鈔。

  楊慎之所以之前那麼急,就是因為錢法即將推行,財稅部要承擔巨大的寶鈔回收和成色不足的舊錢回收帶來的差額稅銀壓力。

  大明銀行設立,意味著大明又多了一個新的官員序列。大明銀行雖然是企業,但卻是最特殊的企業。其內任職者,既有官品,又不受戶部乃至國務殿管轄,卻監管著即將出現的大明統一國庫。

  對此,自然要有一批龐大的、更加專業的人去任職、辦事。

  崔元這個皇帝最信任的國戚、勳臣是總裁,具體統籌辦事的,是嘉靖六年的定國安民科魁首、長平伯李默。右副都御使改任大明銀行行長,正二品,等同於一部尚書的待遇。

  這第二道奏請,朱厚熜的回答也是:“準!”

  還沒完,張孚敬又開始奏請第三事:“臣請改內承運庫、太倉庫等諸庫並立之勢,於國務殿下設大明國庫。由財稅部管賦稅收繳起運事,由大明銀行派員監管,由都察院監察。每歲各衙列支,前年末預算,次年初決算,由國務殿審定報國策會議議決,由陛下降旨統一撥付。各省府縣存留數額,皆遵此制,先報至國務殿批審……”

  這件事才是重頭戲,涉及到地方、朝廷中樞、各部衙小金庫、皇帝私人大金庫的問題。

  在前面諸多新法的基礎上,現在國務殿要有更集中、更統一的財權了。

  這財權,過去的戶部也好、乃至於皇帝也好,其實都不算捏得緊。地方的賦稅和存留,再加上起運和倉管的消耗,總讓戶部感到“國庫虧空”。而虧空的一大原因,也包括皇帝往內承運庫拿得太多。

  現在,表面上是張孚敬要從皇帝那裡也多拿一些:“依如今後宮、內臣、宗人府……”

  許多規矩改了之後,皇帝本人需要花錢的地方也清晰了很多,其中一大變化就是宗室的糧俸改由宗人府從糧儲號所獲中支付了,這過去都是由地方財政列入存留糧裡面的。

  張孚敬說來說去,朝參官們只聽出來一個意思:以後每年,國庫定額給內承運庫撥銀。若再有需要用錢之處,陛下降旨,國策會議和國務殿再商議……

  雖然過去皇帝想蓋個宮殿啥的,也是要商議。但現在,隱隱有在預算定下來後先以其他國事為重保障支出的意思,皇帝額外想花的錢不一定能滿足。

  這就有點讓某些人匪夷所思了:朝廷不就是為了滿足皇帝的需要而存在的嗎?

  大家都是能站到這紫禁城裡來參加朝會的人,他們知道還有一個皇明資產管理局存在,知道皇帝通過企業拿走了許多壟斷性的資源產業,這些企業雖然仍舊會向大明國庫貢獻數目龐大的稅銀,但它們的利潤卻更加可觀。

  但是雖然明知這些,從明面上讓皇帝“定額消費”,也算某種程度上的大逆不道了。

  然而朱厚熜的反應還是很簡單:“準!”

  一連三個準,彷彿是皇帝當著滿朝文武的面確認他對推行新法的決心,對張孚敬這個短短十一年便從名不見經傳成為總理國務大臣的“倖臣”的信重。

  “陛下聖明”的朝會之後,李全禮回到了府中。

  在他府中,李瑾的兩個兒子生活在這裡。

  “源兒呢?”他問自己的親兒子李應臣。

  “……去大賽場了。”

  整頓過之後,大賽場又重新開始經營,這一次那諸王的“彩業”被交給了民政部。

  “……胡鬧!去把他給我叫回來!”李全禮臉色不太好看。

  他繼續收拾著行裝,快中午時李源才回到府中,到了他面前有些憊賴地行禮:“義父喊孩兒回來,有什麼吩咐?”

  李全禮一言不發,打量著他。

  名震天下的赤城候之子,如今是一個錦衣玉食的貴公子。他虛歲已經十五了,卻沒有年輕小夥的英武,反倒比大戶人家的閨女還細嫩。

  “自然是去宣府之事。”李全禮皺著眉,終於開了口,“武學你不肯去,國子監你也不肯去,難道就這樣混日子?”

  “義父,我父親出生入死殞命沙場,不就是為了讓我們兄弟倆能過上安穩的好日子嗎?”李源仍舊懶洋洋地說道,“孩兒不是讀書做官的料,也不能再置身險地斷了李家香火。如今孩兒也可以定一門親事了,義父,您去宣府之前,能不能幫孩兒把這件事辦了?成了親,孩兒也好奏請承襲赤城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