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醋蝦仁 作品

第661章 “雜燴”和“雜碎”【求月票】

    炒雜碎是19世紀中葉,珠三角一帶的華工帶到美國的一種菜式。

    雖然這道菜取名為雜碎,但是用的食材卻不是動物內臟,而是一些廚房的邊角料。

    用雞肉或者豬肉跟這些廚房邊角料入鍋翻炒,炒出來的那種碎糟糟的菜,就是所謂的炒雜碎。

    這道菜中,雜碎兩個字要分開理解。

    雜,指的是食材雜。

    碎,指的是成品碎。

    這種小炒因為取材方便,做起來速度快,而且不受食材限制,價格比較低廉,所以在美國很受歡迎。

    不僅華工愛吃,連美國人也喜歡。

    紐約首家中文報社的主筆王清福,將雜碎描繪成紐約華人的主食,甚至還稱其為“中國國菜”。

    這當然是個天大的誤會。

    中餐菜品繁多,往後排一萬名也輪不到這道炒雜碎撐場面。

    但是白人嘛,就喜歡自以為是。

    19世紀末期,總理大臣李鴻章出訪美國的時候,美國的媒體一遍又一遍的書寫李鴻章吃炒雜碎的情景。

    之所以這樣寫,就是因為炒雜碎是白人唯一接受的中餐,所以他們就理所當然的認為,堂堂一國大臣,肯定要天天吃國菜才行的。

    而實際上,李鴻章訪美的一個星期,沒吃過一次炒雜碎。

    但是那些媒體卻不管這些,硬是把李鴻章跟炒雜碎聯繫在了一起。

    不過這個時候,大多數美國人對於炒雜碎這道菜,還是帶著一種調侃的態度。

    真正讓炒雜碎走近美國人的日常,併成為美國人記憶中割捨不掉的鄉愁,源自於1906年的舊金山大地震。

    當時地震突如其來,民眾住在帳篷中,沒吃沒喝的。

    這個時候,炒雜碎配米飯這種價格低廉卻搭配豐富而且味道還不錯的美食,就成了災區人的救命飯。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美國人對炒雜碎這道菜,賦予了鄉愁的氣息。

    直到現在,也有一些老美千里迢迢回到小時候生活的地方,就為了吃一口記憶深處的炒雜碎配米飯。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美國人蹭了一把李鴻章的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