灃水森 作品

第311章 新世界計劃

    紅壤資源的取得,為人類大規模地改造大洋洲西部地區的大沙沙漠、吉布森沙漠和維多利亞沙漠的土壤結構,奠定的堅實的基礎。

    為此,人類開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聲勢浩大的沙漠改造計劃,這一計劃被稱之為“新世界”計劃。

    根據三處沙漠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徵,也基於地球不同的氣候帶,“新世界”計劃將改造出農田區、森林區、草原區、溼地區和山地區等6類相對應的氣候及地形特徵。

    6類區域分別承擔著人類對糧食作物、森林資源的需求以及對大氣候的調節和水源涵養等方面的作用。

    “新世界”計劃由聯合國環境署與聯合國科學與技術署共同負責,總負責人為科學與技術署總幹事劉翰洋。

    儘管人類僅僅分得了戴森球所產能源的5%,但依託於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量能源供給,5%的能源配額,足以負荷起如此大規模的沙漠改造工程。

    雖然6類區域的地形特徵和所承擔的作用不盡相當,但均需要將沙漠的流沙和礫石替換成可供植物生長的紅壤。

    這一工程量相當的龐大,其範圍幾乎囊括了分配給人類所有的沙漠地區,面積近乎230萬平方公里。

    三處沙漠地帶成了一片巨大的工地,數以萬計的各類工程機械和數十萬人參與了這場規模浩大的流沙替換成紅壤的工程。

    根據環境署和科學與技術署的要求,從沙漠地表到其地下約1米的流沙和礫石必須全部被清除掉,然後再鋪上厚約50釐米的紅壤。

    整個改造計劃最大的難點就是在於這1米左右的流沙及礫石的挖掘工作,相當於將23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區域整個翻一遍。

    它將佔到整個工程量的65%,耗費整個工期的80%。

    為了儘快地完成挖掘工作,由劉翰洋牽頭組織了一批以工程機械、機電、材料及自動化控制、人工智能等眾多科技人才為骨幹力量的科研公關小組。

    科研公關小組的目標就是研製一種集測量、挖掘、轉運流沙和礫石的大型自主式工程機器人。

    在逆向研究了暗河公司的飛行戰鬥機甲後,經過近3個月的奮戰,劉翰洋團隊終於研製出一種具備上述功能的大型自主式工程機器人並很快投入了批量的生產。

    大型自主式工程機器人的投入使用,大大加快了工程的進度,它們不需要加註任何燃料,僅需提供豐沛的電能驅駛,就可以夜以繼日地完成流沙和礫石的測量、挖掘和轉運工作。

    原本需9個月的工期被壓縮至3個月。

    1個月後,施工面積達數百萬平方公里的沙漠地帶被硬生生地採掘出一個深約1米的巨型嵌入式地坑,所挖掘的流沙和礫石堆積成了數千座巨大的山體。

    山體的高度超過了800米,有的甚至突破了千米。

    根據整個改造計劃,除了保留部分山體使其形成一條條延綿的、不同海拔高度的山脈外,這些巨量的流沙和礫石所堆積起來的山體被轉運到了大洋洲的南北海岸。

    整個轉運工作耗費了整整近2成的工期。

    它們被成規模、成批地傾倒進了碧波萬頃的大海,所傾倒的數量大得驚人,直接將大洋洲南北近2000公里的海岸線向大海推進了5公里!

    在轉運這些巨量的流沙和礫石的同時,在被挖掘過的近3百萬平方公里的沙漠上開始了鋪陳紅壤的工程。

    該工程進展相對較快,也易於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