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背厚 作品

第366章 小行星帶詳解

    而這裡就不得不詳細的解說一下太陽系的小行星帶了。

    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內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98.5%的小行星都在此處被發現,已經被編號小行星有120,437顆。由於小行星帶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區域,這個區域因此也被稱為主帶。

    小行星帶距離太陽約2.17-3.64天文單位的空間區域內,聚集了大約50萬顆以上的小行星。這麼多小行星能夠被凝聚在小行星帶中,除了太陽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也影響著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由原始太陽星雲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但是,因為木星的重力影響,阻礙了這些星子形成行星,造成許多星子相互碰撞,並形成許多殘骸和碎片。小行星帶內最大的三顆小行星分別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徑都超過400公里;在主帶中僅有一顆矮行星——穀神星,直徑約為950公里;其餘的小行星都較小,有些甚至只有塵埃大小。小行星帶的物質非常稀薄,已經有好幾艘太空船安全通過而未曾發生意外。在主帶內的小行星依照它們的光譜和主要形式分成三類:碳質、硅酸鹽和金屬。另外,小行星之間的碰撞可能形成擁有相似軌道特徵和成色的小行星族,這些碰撞也是產生黃道光的塵土的主要來源。小行星帶包含兩種主要類型的小行星。在小行星帶的外緣,靠近木星軌道的,以富含碳值的c-型小行星為主,此類小行星佔總數的75%以上。與其它的小行星相比,顏色偏紅而且反照率非常低。它們表面的組成與碳粒隕石相似,化學成分、光譜特徵都是太陽系早期的狀態,但缺少一些較輕與易揮發的物質(如冰)。靠近內側的部分,距離太陽2.5天文單位,以含硅的s-型小行星較為常見,光譜顯示其表面含有硅酸鹽與一些金屬,但碳質化合物的成分不明顯。這表明它們與原始太陽系的成分有顯著區別,可能由於太陽系早期的熔解機制,導致分化的結果。相對c-型小行星來說,此類小行星有著高反射率。在小行星帶的整個族群中約佔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