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落無白 作品

第七百一十二章 看的還是寫字的人

    而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秦朝不過二世而亡,可見,法家之嚴刑峻法雖然適合統一天下,但是卻不適合治理天下,以至於後來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便選擇了與法家相比,相對擅長調和的儒家思想。通過將儒家定為主流思想,來教化天下百姓,維繫國家之長治久安。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亦屬大勢所趨。王朝之穩定,有時候確實需要一個主流思想,而這個主流思想不能太霸道、太冰冷,如法家,也不能太溫和、太隨性,如道家,儒家剛好調和法家的冰冷與道家的隨性,一方面緩和階級矛盾,一方面又以教化維繫社會安定。

    所以,百家爭鳴也好,獨尊儒術也罷,只不過是當時社會環境下大勢所趨的產物罷了。

    事實上,不管是百家爭鳴還是獨尊儒術,都是有好有壞。

    百家爭鳴的好處很明顯,那就是推動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與思考,並最終促成了體系相對完善的社會制度之形成;缺點就在於,百家爭鳴的盛況意味著觀點對立,觀點對立容易激化矛盾,激化戰爭。

    獨尊儒術的好處自然就屬方便國家統一思想,對維繫社會之長治久安有巨大幫助;壞處也不難分析,大抵就在於儒家獨大確實對其它學派思想之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為何說百家爭鳴和獨尊儒術都有好有壞呢?因為事物必然具有兩面性,當一端達到巔峰的時候,必定會向其對立面發展。就比如春秋百家爭鳴,百家之盛況達到了極端,就要長驅直下,許多學派便會漸漸銷聲匿跡。不是說百家爭鳴這一點不好,但根據事物轉化規律,必定會出現一種文化採百家之所長成為社會主流。這就是漢武帝時期的儒家了。

    可能很多人要說了,獨尊儒術非常極端,讓其他學說銷聲匿跡,哪裡好了。

    事實上,漢朝時期的“獨尊儒術”雖然以儒家思想為主流,但是並沒有打壓,或者說完全消滅其他思想的意思,例如,道家思想和佛學文化一樣以各自形式燦爛罷了。所以,雖然明面上聽著是“獨尊儒術”,其實還沒到舉國上下只講“儒家思想”的地步。對於文化,古代歷屆君王還是有一定開放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