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371章 公侯優遊享富貴 勢賈食租死安逸

    “首先,我們必須要清點隱戶,保證大明的丁口,在朝廷的知曉範圍之內,所以要推行大計,要清田,要制定田冊和魚鱗冊,減少佔據勞力本身。”

    “其次,我們要儘量將勞動資料,控制在朝廷的手中!減少勢要商賈的依靠勞動資料對勞力形成朘剝和朘剝式積累!”

    “最後我們要完善大明律,給各州府縣官員在核定此類案件的時候,以鬥斛權衡印璽仁義的支持!”

    “對,這就是臣想到的三點。”

    李賢覺得自己說的條理極為的清晰。

    朱祁鈺頗為贊同的說道:“你講的都對。”

    李賢疑惑的說道:“臣愚鈍。”

    陛下並沒有對他的這三條諫言有任何展開性的描述,是對這三條諫言,不滿意嗎?

    朱祁鈺想了想,平靜的說道:“洪武年間就已經做過了大規模的清田和計丁,並且歷時十年才完成了黃冊和魚鱗冊。”

    “掌控勞動資料,在宋朝的時候,全都以官辦專營為主,無論是鹽鐵煤礬等等,甚至連糞便都選擇了官辦專營。”

    “這些官辦專營的出發點都是極好的,比如王安石變法的青苗法,在制定政策時候,曰:本息隨二稅償還,各收息二分。”

    “但是最後都變成了青苗貸,和我們大明當下的青稻錢。”

    “二分利,變成了五分利,甚至變成了十分,五成利。”

    “朕以為太祖高皇帝是英明的,在洪武年間廢除了官營官冶所等事兒,定鑿山伐石之禁,勸農重桑,本身並不是昏聵的決定,甚至是英明的。”

    時代不同,矛盾不同,所需要執行的政令也各不相同。

    洪武年間廢除了官冶所,其背後的思考,是那時候元末失綱,群雄蜂起,庶民朝不保夕,人口極度凋零。

    朱元璋是一個很英明的君主,他制定的許多政令,或許在他們這些後人看來,是略顯有些笨拙,但是在當時,卻是最合適不過的。

    “你說的這些,朕都在做,這個思路並沒有錯,相反,朕非常認同你的想法。”

    朱祁鈺笑著說道:“但是我們還是要實事求是的做事,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

    李賢的思路朱祁鈺是非常認可的,他沒有展開描述。

    是當下的生產力達不到,需要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才,更多的知識,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最終才能夠做到這一點。

    李賢俯首說道:“陛下聖明。”

    朱祁鈺喝了口茶,笑著問道:“所以這就是你的第五問嗎?勢要商賈和勞力之間的矛盾的本質嗎?”

    “這個矛盾是錯綜複雜的,就和你之前的所說的四個矛盾是相互映襯的,我們需要長時間的去思考它的本質。”

    “比如,北宋年間的官辦專營,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時候,出現了一斤煤炭兩百文錢現象。”

    “臨安糞霸宋高宗趙構,甚至讓一斤糞賣到了六文錢。”

    “換個說法,官冶所,依舊是以朘剝和朘削式積累,以生產和朘剝剩餘價值為目標,私權藉由囤積貨幣、土地和勞動,侵佔公權的能力尚在,且不受約束。”

    “我們組織起來的工匠、軍士、百姓和朝廷調控組織生產,一定出現自我朘剝,是不是說明這條道路,就是不對的呢?”

    朱祁鈺說的是北宋,但只是拿宋朝舉了個例子。

    大明正在走向李賢所說的那個道路,石景廠、勝州廠、馬鞍廠、江淮廠,正在逐步的組織工匠、軍士、百姓去生產。

    勞保局正在京畿、山外九州、福建保障大明所有人的勞動報酬,大計、京察、考成法,清田和計丁也在同步進行著。

    那麼,如果腐化了呢?

    李賢變得呆滯了起來,他以為自己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他以為自己找到了方向,當他撥開迷霧之後,才發現,後面是更多的迷霧在等待著他。

    學海無涯,書山無路。

    “陛下,那該怎麼辦呢?”于謙有些好奇的問道。

    朱祁鈺含笑不語,他沒有深入回答這個問題,這需要大明的生產力達到了足夠的水平,他才能去解釋,也僅僅是解釋,而不是解決。

    于謙無奈,陛下應該是有一些的思路,但是陛下不開口,他只能自己去想了。

    李賢思考了許久說道:“陛下,那勢要商賈是通過勞動資料,進而控制勞動力,朘剝剩餘價值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