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雄起 作品

第1715章 俠義

    李忠信的武俠情結一直就很重,因為李忠信十分喜歡這種俠義,喜歡這種俠之大氣,他自己覺得,他本性就應該是那樣的一種人,無論到什麼時候,所做的事情都和俠義、情義有關。



    中國人的武俠情結,怎麼說呢!其實說白了,就是人們對公平、正義、自由、幸福的渴望,也可以說是對理想人格、理想愛情、理想社會永不停止的追求。



    而俠客身上體現的正義、善良、誠信的品質,也恰好吻合了當代人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寄託。



    其中金庸和司馬翎兩人的文筆均臻達圓熟無暇的境界,魅力十足。



    金庸對人物的描寫栩栩如生,一下子就能夠印入人們的心中,而司馬翎則對人性的刻畫入木三分、大膽直接、卓見哲理、俯拾即是……



    他們都各自創造出一個能夠自圓其說、有血有肉的武俠天地!



    這個時候有這樣的一個說法,說武俠小說的雛形出現於戰國晚期,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那個時候出現了兩個中國人比較認同的人物,那就是著名的有聶政、荊軻等人。



    他們並不全都精通武藝,大多是民間下層的豪傑或遊俠,受到權貴的賞識和敬重,為報答知遇之恩,捨生取義去行刺這些權貴的仇人。



    這些俠義武士大義凜然,扶危濟困,不畏強權,不畏殘暴,大為人們所敬仰。



    正是這樣的一個原因,最初的武俠精神體現了中國最早期的武俠人格特徵和倫理價值取向,那就是我們所說的士為知己者死。



    這一新型觀念對民間社會影響重大,知恩圖報,從此成為中國大眾的行為規範,和積澱於文化深層的古老民族傳統。



    而到了兩漢時期,遊俠興盛,那個時候,最多的就是遊俠。



    遊俠之中,高尚者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一諾千金,存亡生死,惡劣者呼朋引類,招搖過市,武斷鄉曲,稱霸一方。



    由於遊俠有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它從而漸漸演變成一種心態,一種生活追求,併成為一種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