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眉耷目 作品

第六百三十七章 治政於蜀

    可以說,這也算是大漢朝建國以來,案例最多、最細,也是最有實操性的一本助農實操手冊了。

    劉琦麾下的軍士,在休戰進行軍屯時,便是以此手冊來進行農忙的。

    而眼下,劉琦麾下的軍士在江州城轉兵為農,開始協助本土的豪強、門閥、黔首農耕,將從荊州所帶來的經驗傳授給他們。

    “以一畝地作為標準來看,一畝地,十八丈長,四丈八尺闊。將一畝地的十八丈長,橫斷作十五町,十五町之間,留下十四條道,讓耕作的人可以走過,每挑到一尺五寸闊,每盯有一丈六寸闊,四丈八尺長……”

    劉曄拿著劉琦給他的《荊州齊民手冊》,一邊看一邊詫異道:“竟然寫的這般細緻?”

    劉琦點頭道:“其實這些道理,就很多種田、開荒十幾年,或是二十年的老農而言,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這份經驗,他們卻無法向外廣泛的傳授,這就是弊端。”

    這是這個時代的普遍狀況,在一地有些技術亦或是優秀的發明,但想要在全國普及,可謂難上加難。

    說白了,連正規的出版機構都沒有,而且作為這個時代的主要宣傳載體的簡牘式書籍,大部分宣傳的也是經學一類的東西,發明和技術類的知識根本無人問津,更無人將其編纂成書,即使有也是少數。

    但是現在,針對農業和醫學這方面的技術手段,劉琦以官方的身份,開始對他們進行收納歸攏了。

    有利於民間農業和經濟發展的優良技術,一定要記於實處,然後廣泛普及。

    劉曄又仔細地看了一會,方才緩緩地將那份簡牘合上,嘆道:“君侯果非常人,劉曄佩服之至……學經之人,大多不碰奇技淫巧,皆視之如洪水猛獸,君侯卻不避之,真是了不得。”

    說來也是,這年頭的人,學經都學不盡,編纂評述都編不完,哪有時間學奇巧技?

    說到這的時候,卻見劉曄突然道:“其實劉曄平日裡也喜好此道,只是一直不便與其他經學之士詳談,恐為人效,然今日終於可以跟君侯深研了。”

    劉琦沒想到劉曄對於奇淫巧技還頗感興趣,笑道:“子揚想與我研究什麼?”

    劉曄興奮地道:“君侯可知拋石機?”

    劉琦淡淡笑道:“自然知道,自千多年起,諸侯彼此相攻,攻城拔寨之時,常用此物。”

    “拋石之器,乃是以人用盡全身之力,向空中拋石,但搬運費力,容易被地敵方突襲,除非是大型的攻城之戰,否則不適合使用,劉曄自思,可將其改造成車,運轉自如,用戰馬拉乘於戰場之中,往來轉圜相對容易,如此攻城拔寨,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