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一百零三章,候小林的玄幻旅途

    侯寶林:……

    得,侯寶林的四兒子,不是謝東,是侯小林。

    幾人聊天的時候,登月飛船的第三級已經燃燒完畢脫落,飛船達到第二宇宙速度,三天的地-月旅程開始了。

    在指揮中心的屏幕上,能看到登月飛船指令艙裡的情況。本來坐三名航天員的指令艙現在坐了兩個人,比以前寬敞,但航天員還是一樣不能動。按照北京時間,到早上航天員睜開眼睛,和地面中心通話,口頭彙報飛船情況、自己身體情況——雖然儀器發回的數據也能判明登月飛船狀態,但讓航天員開口說說話有好處。

    整個白天航天員都會有一些事情要做,還有進

    食和飲水,到北京時間晚上9點,指令艙關燈睡覺。

    唐華:“老候,你看,把機器人運到月球,比把活人運上月球簡單。”

    侯寶林:“有道理,機器人不用吃飯喝水。”

    唐華:“就是這侯小林現在還不夠聰明,不過嘴皮子倒是很犀利。”

    ……

    卡納維拉爾角。

    在“蘇三”發射之後14個小時,土星-5號SA-504飛上了太空。

    第四枚土星-5號,是阿波羅計劃重啟之後發射的第二枚。重啟的第一枚SA-503完成了近地軌道環繞飛行,第二枚SA-504還是無人試射,但是飛行軌跡是從地球到月球,環繞月球幾圈後再從那兒返回來。

    “中國和蘇聯的火箭也發射成功了。在這個時刻,有兩艘人類製造的飛船一先一後在向月球進發。”

    威廉·皮克林感慨了一句。

    馮·布勞恩:“中國那一艘是搭載了宇航員的,我們的還是一艘無人驗證飛船。”

    “為什麼你們都把目光聚焦到那兩名中國和蘇聯的宇航員身上,你們應該注意那輛月球車。”艾薩克·阿西莫夫說。

    馮·布勞恩:“中國人上一次在月球軟著陸的時候就釋放了一艘月球車。”

    艾薩克·阿西莫夫:“但這一次,中國人沒有稱呼它為‘月球車’,而是叫它‘智能探索機器人’。”

    威廉·皮克林:“這就是你對它如此關注的原因?”

    “潘恩局長把我邀請到這裡來,就是想拜託我向公眾解釋什麼是機器人,什麼是人工智能。……或許會讓我失望吧,現在人類應該還無法制造出擬人的機器人。”

    艾薩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說家。1963年、1966年兩屆雨果獎獲得者(基地三部曲)。他1950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我,機器人》是讓NASA選中他來解讀中國智能機器人的主要原因。

    “阿西莫夫先生,”皮克林說,“唐華有一次評論過您的‘機器人三定律’,他說,在現實中,第一臺全自主的人工智能機器,運行的目標很可能是消滅人類。”

    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原則只是我對未來的一種設想……我現在是一個作家,而唐華是科學家和工業部門領導人,其實他說得對,最先進的工業技術、計算機技術一定是首先被小範圍用於軍事,智能機器人是一臺優秀的戰鬥機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先想著讓它來融入人類生活。”

    ……

    文昌。

    “飛行一切正常,明天就要泊入月球軌道了。”任新民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外找到了在曬太陽的錢學森和唐華。

    唐華:“這兩天飛船都是在慣性飛行,不會有什麼意外發生。美國跟在我們屁股後頭那艘飛船怎麼樣了?”

    任新民:“也一切正常。美國花了10個月時間從頭再來,阿波羅計劃重啟之後,他們的火箭是靠譜多了。”

    錢學森:“兩次無人測試飛行成功之後,他們就要轉入載人試飛了,載人試飛取得可靠數據之後,才能載人登月。猜猜看他們的載人試飛要進行多少次?”

    任新民:“完全的測試流程要5次試射,兩次無人三次載人,但如果略微激進一點,可以兩次無人兩次載人就走完。”

    錢學森:“如果再再激進一點,他們或許可以省略掉第一次載人試射,也就是航天員不在近地軌道繞飛9天測試了,直接進行環月試飛。”

    任新民:“這樣可就不是激進一點點了,如果飛船在途中出了故障,航天員可能都不一定能飛回地球。近地軌道繞飛,飛船出了故障隨時可以返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