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624章 375代航發的測試準備

 “主要是相比以前,這次測試多了很多備份的氣液動作機構需要連接,不光我們,就連624所的技術人員也是第一次弄。”

 後者抬起頭,看著操作型架上面的現場工程師開始對照著圖紙,小心翼翼地把一根根管線安插在發動機的各處要害位置上面。

 全權數字控制對於發動機和飛機來說屬於極好的升級,但相應地,在測試過程中就會麻煩很多。

 因為電控系統一旦失控,無法像純機械設備一樣簡單地應急關停,甚至可能危及到高空臺本身的安全。

 尤其渦扇10還是華夏第一個從設計之初就計劃採用該技術的型號更早些時候在渦噴7上進行過測試。

 而現在往發動機上面連接的那些管路,就是起到一個“外置應急備份”的功能。

 儘管在通過出廠測試的前提下,發生這類嚴重事故的可能很小,但終究還是要以防萬一。

 “這個無妨。”

 常浩南擺了擺手:

 “我在前面的設計任務裡摳出來的時間,本來就有一部分打算是給生產和測試環節留餘量。”

 “理論和計算層面的內容,總有辦法提高一些效率,但落實到物質層面,還是要以小心謹慎為主,尊重客觀規律。”

 “況且,在正式開始測試之前,還得檢查一遍經過改進之後的臺架系統控制規律,這個也得花上幾天功夫。”

 “也不能太拖你的後腿啊……”

 海誼德雙手背在身後,有些感慨地說道:

 “以前跟國外比,覺得咱們的發展速度其實已經不慢了,但是這兩年跟你一起做過項目之後,總感覺背後有一股勁在推著,不停往前走。”

 “說這些就見外了,都是負責同一個項目的同志,哪有什麼拖後腿的說法,正常的取長補短罷了。”

 常浩南擺擺手,緊接著揉了揉因為長時間仰視而有些痠痛的脖子,重新把目光投向海誼德:

 “對了,海總,這段時間,十一號工程那邊的情況怎麼樣了?尤其是給咱們準備的驗證機?”

 雖然不是一個體系,但好歹601所和606所都在盛京,也算是兄弟單位,而且太行項目實際上也算是十一號工程的一環,所以一些基本的消息還是能打探到的。

 他雖然有時候也會和幾乎常駐盛京的姚夢娜通電話,但於情於理,都不可能在裡面聊項目的事情。

 “已經快把散件組裝的部分給造完了,後面就是從第七批次開始逐步提高國產化率,然後換新的國產機載設備。”

 海誼德回答道:

 “至於換髮驗證機,112廠會專門給咱們留出一架雙座的殲11As配額,用來進行裝機實驗,這次來涪城之前我還特地去看過一眼,機體結構已經造的差不多了,但主要的子系統都還沒安裝。”

 “主要是考慮到渦扇10是用數字電控,所以在管線佈置,還有飛控程序這塊跟目前的量產型會有少許差別,得等到我們把下一批次的B0201號樣機送過去,才能繼續生產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