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624章 375代航發的測試準備

 當常浩南在測試車間見到海誼德的時候,後者正手持對講機,面色嚴肅地指揮現場技術人員把B0101號原型機從專用的發動機托架轉移到高空臺的吊具上面。

 相比於過去以液壓機械式為主、輔以部分模擬信號式的航發控制系統,有全權限數字控制能力的渦扇10在外形上看起來要簡潔很多。

 因為大量原本用作控制和動作功能的液壓和氣壓管路被取消,變成了分佈在飛機周圍的幾個發動機控制單元以及電纜線。

 除了能減小這些複雜機械結構本身帶來的可靠性問題以外,也能順便給發動機減少不少重量和成本。

 再結合相比第三代航發本就更加簡潔的2級風扇+7級高壓壓氣機結構,最終把這臺發動機的國軍標自重降低到了相當驚人的1560kg。

 作為對比,f110和AL31f兩種典型的第三代發動機,按照國軍標計算的自重都在17501800kg範圍內。

 當然,1560kg仍然不是終點。

 之所以管渦扇10叫3.75代發動機,就是因為雖然它的結構已經幾乎無限向四代靠攏,但大部分材料和生產工藝仍然是第三代發動機的水平。

 畢竟對於華夏航空工業來說,在此之前連生產第二代的渦扇9都頗有些費勁。

 因此,為了保證項目的時間表不會受到材料問題的影響,常浩南在進行總體設計時並未在機匣和葉片等部分採用特別激進的減重手段。

 典型的第四代發動機,如f119,甚至可以把重量控制在1450kg附近,從而實現接近11的海平面理論推重比。

 不過,這就是以後要追求的部分了。

 而且,以黎明廠目前的能力來說,即便經過了一次全方位的工藝升級,製造渦扇10的速度仍然不算樂觀。

 在吊裝步驟結束之後,海誼德才聽到身後傳來一陣略顯嘈雜的腳步聲。

 回過頭,剛好看見正帶人走進來的常浩南。

 “浩南同志,好久不見。”

 二者握了握手。

 根據任務分工,在部件級測試結束以後,第一臺發動機的製造和總裝任務,是由他這個總工程師負責的。

 這也是為什麼常浩南能騰出時間,跑到蓉城待上兩個月。

 所以算下來,倆人已經有將近一個季度都沒見過面了。

 對於一般的項目來說,總工和總師輪流上線且動輒幾十天不見面,那大概率是要出亂子的。

 但渦扇10的情況畢竟比較特殊。

 在目前幾乎所有的測試內容都能順利通過的情況下,身兼數職似乎並沒有給常浩南帶來太大的負擔。

 自然也就不會有誰不開眼地對此提出異議。

 “我們還在熟悉改進之後的測試臺架,預計兩到三天之內可以把B0101號原型機整備到可以開始測試的狀態。”

 完成了指揮任務的海誼德把對講機掛回肩膀上,然後一邊帶著常浩南一起來到近處,一邊說明著目前的工作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