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253章 空警200,楔尾天線

 雖然梁紹修說的也不算錯,但這個劇情展開是常浩南萬萬沒想到的。 

 似乎在航空工業內部人士的口口相傳之下,自己名聲擴散的速度和範圍都有些超出想象。 

 這也算是好事,他的聲望越高,就越容易達成重生之初定下的目標。 

 況且,作為一個正常人,在聽到別人對自己做出這樣的評價之後,常浩南的心情也自然而然地跟著好了不少。 

 至於王曉模的問題麼…… 

 對於他來說,這甚至不算是個問題。 

 畢竟前世的空警200就是在運8三類平臺的基礎上設計的。 

 而如今經過一輪額外改進之後的運8f-400在各方面性能,尤其是安全性和低速操縱性上還要遠遠超出前者,自然更合適作為包括預警機在內的特種機平臺。 

 當然,如果常浩南之前在丁高恆那邊設計出來的規劃能正常完成的話,那麼進入新世紀之後,華夏應該就能完成對圖204/214客機的設計改進和國產化,到那時候也就不需要運8這位老兵繼續挑大樑了。 

 所以最終使用三類平臺的型號應該不會有前世那麼多。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目前還是隻能考慮在運8這個螺螄殼裡面做道場。 

 以馬後炮的角度看,空警200的設計並不算完美,還有不少可以完善的地方。 

 而這也正好給不滿足於單純復刻前世設計方案的常浩南留出了發揮空間。 

 他唯一需要確定的事情是,眼下華夏的雷達技術到底是一個什麼水平。 

 電子產業這東西發展速度本來就快,2002年的電科14所能造出預警機雷達,不代表1997年的電科14所也一定可以。 

 因此,短暫的猶豫過後,常浩南還是沒有大包大攬,選擇了相對謹慎的應對方式: 

 “雖然我很感謝梁工和王院士您對我的信任,但這種事情我肯定需要一些更詳細的信息才能下判斷。” 

 “搞預警機的核心終究還是搞雷達,運8平臺從結構和氣動角度上確實有不小的改裝潛力,但具體能否成行,還要取決於電科集團方面能否拿出足夠緊湊的雷達。” 

 說到這裡,他先是停頓了一下,又補充一個例子: 

 “比如像您剛剛說的圓環工程那種十幾米直徑的圓盤型天線罩,肯定就沒辦法裝在運8上面,太大了。” 

 儘管並沒有直接獲得什麼保證,但王曉模還是從常浩南的語氣和態度上察覺到了十分積極的意味。 

 說明改預警機的事情在後者心中的可行性其實很高。 

 只不過出於工程人員本能的嚴謹才沒有直接給出結論。 

 這讓常浩南在王曉模心中的評價又增高了不少—— 

 畢竟是電科集團的院士,並沒有像杜義山等人那樣直觀地感受過對方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