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84章 批次殲8C,交付部隊

 總共6架殲8c,很快以半圓形排開在了交付現場周圍。 

 “何工,我記得之前不是說這次只交付4架飛機麼,怎麼多出來兩架?” 

 常浩南一邊鼓掌,一邊側過頭向旁邊的112廠副總工程師何明問道——二人之前曾經有過一面之緣,聊起過關於十一號工程技術引進的不少細節。 

 這段時間他一直在埋頭研究軟性磨料的事情,並沒怎麼關注過飛機總裝的情況。 

 “還有兩架是交付給海軍航空兵的,上個月才派下來生產任務,我估計殲8c這次可能要同時裝備海軍和空軍了。” 

 經過何明這麼一提醒,常浩南才注意到距離他最遠的兩架飛機塗裝和其它4架不太一樣,並且正在入場的甲方代表中還有幾個穿著藏青色雙排扣的海軍冬禮服。 

 “海航竟然能拿出這麼多經費?” 

 實在不是常浩南看不起海軍航空兵,要知道1997年是華夏建國以來軍費佔gdp比例的最低點,總共只有不到820億元,分到每個軍種頭上就更少了。 

 尤其對於燒錢最狠,買一艘船動輒十位數的海軍來說更是不夠,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 

 而岸基海軍航空兵本來就是個比較尷尬的定位,從實際作用來講跟空軍同行並無太大區別,最大的價值是保留編制,給現在看來還比較虛無縹緲的航母夢留個念想,因此更是姥姥不親舅舅不愛,大部分情況下只能裝備一些比較老舊的型號。 

 像這樣新機交付直接就能用上的,除了專門給他們準備的殲轟7之外,基本上就沒再發生過了。 

 “也是受到去年年初那個事情的影響吧,部隊對於新飛機的需求都很旺盛。”何明推測道: 

 “另外,殲8c畢竟是完全由咱們自己設計製造的型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兼容過去老型號的後勤、維護和訓練體系,無論飛行員還是地勤轉換都比較快,戰鬥力又比傳統的二代機強出不少,雖然飛機本身貴了點,但後續的使用成本其實不高。” 

 在儀式的講話環節結束之後,常浩南再一次見到了梁卓平。 

 二人上次見面,還是在京航大學的那間小會議室裡。 

 為了決定常浩南是否有資格加入八三工程。 

 那是他兩輩子加起來,第一次單獨面對航空工業系統的掌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