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故都的秋結尾+琵琶行序

【郁達夫也為我/黨提供了許多援助,這樣的人,是民族的義士,卻是敵人的仇讎。由於漢奸告密,日本憲/兵開始全面調查他,郁達夫不得不開始流亡。




1945年8月29日,他被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此前的8月15日,日/軍已降;9月9日,於南京舉行簽字儀式。天光似欲曉,他卻無法得見。1952年,郁達夫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怎會如此?"




蘇轍不受控制地睜大眼睛, “明明已經勝利了啊!”




蘇軾亦是搖頭,語帶嘆息: “寇賊本性,即使敗局已定,也要困獸猶鬥,將那些義士趕盡殺絕。”可嘆郁達夫,為抗戰奔走半生,卻無法回到勝利後的國土。




唐朝。




李賀闔眸: “雖非馬革裹屍,亦是為國為民,死而後已。”他佩服這樣的文士。另一邊,白居易忽然起身,將房中的紙筆俱拿了出來,神情鄭重地鋪紙研磨。對面的元稹奇道: “樂天兄你這是做什麼?”




白居易一手拉著袖口研磨,一邊答道: “此等義士,當為之賦詩一首。”元稹看了他一眼,打趣道: “不怪人家搶了你的位置?”




白居易停下手,搖搖頭笑道: “戲言罷了,郁達夫有好文章,更有卓絕風骨,一介文士捐軀國難,7實是難得之英豪,令人感佩,我讓賢讓得心服口服。"




“樂天兄何必妄自菲薄,"元稹笑了笑,接著道, "不過你所言甚是,義士高古,我也來為他賦詩一首,略表敬意!"




白居易心情甚好,奉筆而上: "好,我二人同作!"




一旁的白行簡看了看兄長又看了看兄長的好友: “那,我便為他作一篇傳奇吧?”沒有人聽到這樣的事蹟能不動容,他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感懷。未央宮。




劉徹憤憤地一拍桌案: "日本寇賊可惡如斯!那漢奸是什麼意思,漢人的奸賊?"




他甚至無暇為後世自稱“漢人”而高興:“身為漢人不顧袍澤,竟幫著異族殘害同胞義士,這等小人朕見一個砍一個!"




代入以下大漢與匈奴開戰,有大漢子民暗通敵國謀害軍將,漢武帝覺得肺都氣炸了。




咸陽。




嬴政心下也略




有感嘆: “戰勝之後猶被除之後快,郁達夫為抗戰之助力,必不只楚棠話中所敘寥寥。革/命烈/士,是指那些為抗/戰犧牲之人?"




李斯道: “‘革/命’一詞,出自《易辭》;烈為火猛,又有剛直、堅貞之意,此諡倒也恰




當。”




嬴政不置可否: "後世所謂‘革命’,似與《易辭》不同。"




但他暫時無法參悟其意,只好將目光投放到另一個關注點: “新朝初立便該表彰有功,敵寇1945年便已投降,怎麼到1952年才追認?"




1945到1952,中間竟隔了七年之久,到底是因為什麼耽擱了?




【《故都的秋》裡,展現的是一個具有傳統氣質的現代文人獨特的雅俗交融的審美趣味,對秋的敘述,對秋日清、靜、悲涼的呈現,都有一種唯美的色彩,所以我們很容易認為郁達夫就是個憂鬱的文學青年。但事實上,大廈將傾的時代裡,但凡有一點良知的人,都無法獨善其身。




他曾舉起個性解放的旗幟,和郭沫若、和魯迅等人一起,向著幾千年封建思想擲下投木倉;又在國家存亡之際與無數志士共同戰鬥,無所畏懼地迎向敵人的屠刀;




他有憂鬱蕭索的情懷,又有傳統知識分子的狂蝟之氣,更有令人側目的錚錚風骨!這些都共同組合成一個郁達夫。




另外,他還是個通才,除了散文小說,舊體詩詞也寫得非常好,簡單看兩句:




“三分天下二分亡,四海何人吊國殤”, "好是陽春三月暮,沿途開邊紫藤花”, "曾因醉酒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最後一句莫名給人一種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的感覺。




五四一代文人,既有寫作新文學的能力,古典文學修養也很深厚,確實是新舊交替的一代了,大家感興趣也可以看看。】




水鏡下的文人學士眼前一亮,說到這他們可是專業對口了!




白居易停下筆細細品味著:“好是陽春三月暮,沿途開邊紫藤花。造語清新、明白如話,真是深得七言絕句之妙!"




原以為郁達夫只是什麼新文學作家,沒想到也寫古詩詞,還寫得這樣好!他覺得徹底釋然了。




“三分天下二分亡,四海何人吊國殤。真是沉痛又悲憤,郁達夫果然筆筆不忘救




時之志!”陸游對這一句實在是讚賞、感佩極了!




李白和杜甫也覺得不錯: “這幾句詩自然明暢,有以景寫情,有以情繪景,確實可以載於詩譜。"




李商隱同樣覺得喜歡: “曾因醉酒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這幾句寫得甚妙,風流之致堪比杜牧之!"




一心仰慕杜牧的李商隱又開始尋思了,之前寫的信杜牧收到了嗎?怎麼也不回信?是不是沒有看到,要不再寫一封吧?




毫無預兆被cue到正著的杜牧:..




雖然他還沒有寫到“十年一覺揚州夢”之句,但是結合上文郁達夫的詩來看,十有八九是什麼落拓子的風流韻事。




深深體會到後世對詩詞文人挖掘之深的杜牧忽然害怕,以後可不能太過放蕩恣遊,他怕在水鏡上丟臉。




未央宮。




劉徹的心情有一點複雜,平心而論,聽完全篇之後他還是很欣賞郁達夫的,能詩能文,一身血性,但是郁達夫對他們這些老祖宗好像就不是那麼友好了。




已知他們屬於封建王朝,郁達夫一代新文學人要向封建思想擲下投木倉,言下之意不就是把矛頭對準歷代帝王?




作為一個君王,劉徹當然明白思想穩定對統治的重要性,不然他也不會考慮新學說了,新文學的目標既是封建思想,那他們這些封建君主就是討伐的對象。




他輕嘖了一聲,還好,這篇文章只是寫秋。




江都。




董仲舒心下思量:個性或為個人性情,性情有壓抑,才會有解放,結合前後之句來看,後人該是認為,封建思想壓抑了人性。




“可是……”他心中困惑不已, "個性若不加以約束,豈不是天下大亂了嗎?"




【錢理群老師曾經反對過一個線性的作品分析模式:時代是苦悶的,作家必定時時處處陷入單一的苦悶之中,他寫出的每一篇作品必然充滿單一的苦悶感。




這種定勢思維當然是錯的,雖說文變染乎世情,但作家是複雜的,郁達夫悲涼、頹廢的審美趣味,自然也不全然歸結於時代。




有傳統風致的影響,又有身世心理使然,還有異國美學的滲透,更兼時勢的風雲激盪。這四點統一於一個文本之中,形成了《




故都的秋》獨特的韻味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