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一鍋出 作品

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 繁華過甚使心折(第三更)

    ()        “如此下去,怎生了得呀?”

    灞水橋頭,身穿唐裝、頭戴斗笠的伯訛盛了碗免費的燉菜,就著自己拿來的青稞糌粑吃,壓低聲音說話。

    伊辛巴不吃糌粑,他買的蔥油餅,他反感同僚的故鄉情,做作。

    糌粑難道是先抓好了,再配合著燉菜吃?

    “他們種完,還要推廣整個大唐,取來送回去。李易親自出馬,不顧海上風險,尋到的作物必然不差。”

    伊辛巴過上了拿來主義的生活,大唐有的,能拿趕緊拿。

    他重視新作物,幾年前李易名氣比之如今差距懸殊,出去過一起,解決掉太行山以東地區的蝗災。

    後才知,那次出行,多少人盼其歸來,包括大唐皇帝李隆基。

    到洛陽,離開時日尚短。

    後飛去北面,幾日便回,不作數。

    剛入正月離開,昨夜方歸,耗時過久,所取海外作物定然不凡。

    等,等大唐普及,偷摸採集,關鍵要學會種植之法。

    伯訛顯然說得是另一件事情,他強調:“李易總能找到好東西、想出好主意,長此以往,吐蕃拿什麼應對?”

    “氣候,報紙上說叫環境、氣候。大唐多數軍士難以生存。”

    伊辛巴說出來,自己先搖頭。

    太白山上的三萬軍士他早知曉,李易在提前佈局。

    三萬人加上當地習慣高原環境的,還有羽林飛騎,拿好武器攻打吐蕃,吐蕃招架困難。

    伊辛巴越想越愁:“當向天竺進兵,獲得生存和戰略要地。”

    他在考慮退路,以雪山為牆,阻大唐軍隊,跑到天竺所在,翻過去山。

    “燉豬肉的湯鹹!”伯訛猛地說了一句不相干的話。

    他話音剛落,發湯的地方有人喊:“大家別往裡放鹽啊,你們放菜就行,來來來,盛了菜的端回來,加水。”

    “果然鹹了,大唐百姓不缺鹽吃,更不缺錢。”

    伊辛巴對鹽沒有特殊需求,吐蕃鹽多。

    他看到長安百姓自己帶東西來添加,證明百姓生活好。

    以前鹽便宜的時候,百姓並不捨得給。

    最開始有免費湯,百姓多為佔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