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關公子 作品

第710章 斬龍(萬字大更)

    聖上可知,臣這一退,天下亂局便要拖延多久?

    大江南北有多少百姓因兵禍變為流民,又有多少百姓因災荒橫死荒野?”

    言辭激昂,雖有不敬之處,但卻說道了朝臣的心坎裡。

    從正月初一開始,滿朝文武眼睜睜看著正處於繁華盛世的大玥,在四起的狼煙中變的千瘡百孔。

    整個天下陷入戰火泥潭,強徵壯丁糧草,每天都有無數人餓死,各地起義的聲音也越來越多,不速速平叛,每拖一天對大玥來說都是元氣大傷。

    作為這個天下的父母官,豈會不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若是連百姓安危都不顧,頭上的官帽子,乃至皇帝的帝冕都戴不穩。

    滿朝文武沒日沒夜的討論局勢,便是為了先安內部,再退外敵,把大玥恢復到戰前安居樂業的狀態。

    眼見局勢有點起色,宋暨忽然就在後面拽著了韁繩,群臣心裡豈能沒有怨言?

    天子宋暨也明白這個道理,也從心裡想攘外安內,想讓百姓減少死傷。

    但為君者,皇權重於一切!

    天下平定後,若宋氏沒了,要這天下太平何用?

    這不是自私,而是君主本該如此,沒有誰會慷慨到,為了百姓安危,連皇權都讓給其他人。

    聽完許不令的言語,宋暨只是平淡到:

    “西涼百姓,也是朕的子民。北齊左親王蠢蠢欲動,調兵回防,並無不妥之處。關鴻業帶著兩萬西涼軍和府兵,足以平定四王。”

    許不令上前一步:“那聖上,為何讓臣遠離前線,退守南陽?”

    宋暨坦然以對:“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調度比衝鋒陷陣更重要,你年紀尚輕,不能只憑匹夫之勇衝鋒在前,亦要多磨礪這方面的本事……”

    “聖上只是怕我許家造反!!”

    宋暨正在解釋,昂首而立的許不令,忽然朗聲大呵,壓下了宋暨的言語。

    聲若雷霆,在空曠大殿中極為響亮,認真聆聽的臣子都被嚇的一哆嗦,繼而便是滿眼錯愕。

    關鴻卓嚇了一跳,反應過來後,怒目而視:

    “許不令,你放肆……”

    許不令沒搭理關鴻卓,轉過身來,面向滿朝文武:

    “所有人心知肚明,何必在這朝堂上遮遮掩掩!

    西涼軍奔行三千里,來到武關拋頭顱灑熱血,為的是大玥的太平。

    只因為我能征善戰,連克南陽和襄陽,忽然就強令西涼軍滾回西涼,能是什麼原因?

    我許家坐擁十二州之地,手握二十萬重兵,兵強馬壯、功高震主,早已遭人猜忌。若我再平滅四王,收攏兵馬樹立威信,關中軍便壓不住,聖上怕我許家造反!

    除了這個原因,還有什麼能讓聖上,下這道近乎荒唐的聖旨?”

    怒聲呵問群臣,文武百官卻是吶吶無言,不太敢回答,畢竟這就不是該擺在檯面上說的話。

    關鴻卓臉色憋的通紅,怒聲道:

    “你胡說八道!聖上豈會……”

    許不令雙眸帶著鋒芒,掃視滿朝文武: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此理自古有之;但我要問一問你們,我許家可曾造反?

    甲子前開國,我祖父許烈屠戶出身,征戰數十年官拜大將軍,統領大玥兵馬近百萬,如今的遼西軍、關中軍、西涼軍,皆是我祖父手下兵馬。

    我問問你們,我祖父當年可曾愧對孝宗皇帝分毫?”

    群臣默然,對於大將軍許烈,天下三國,上到帝王將相、下到市井百姓,沒有一個不服氣的,人家就是為天下開了太平,還不貪權勢當了一輩子大玥臣子,未曾愧對朝廷半分。

    許不令掃視群臣:“我祖父功高震主,朝野無人不服,當年想要篡位,不過是開個口的事情。

    但我祖父沒反!自己解了兵權,領下孝宗皇帝封賞,帶著幾萬親兵出關門,跑到兩千裡外的蠻荒之地吃沙子,給大玥守國門,至死都沒有半句怨言!”

    群臣乃至宋暨,都無言以對。

    許不令停頓了下,繼續道:

    “再說我父王。我西涼軍兵強馬壯,要攻關中,就憑郭顯忠和十幾萬關中軍,也想擋住我父王麾下勁旅?

    十二年前鐵鷹獵鹿,東海陸氏不聽朝廷調令,朝廷討伐。東海陸氏是我孃的孃家,陸家家主是我父王岳丈,我父王擁兵二十萬,在那種情況下反沒反?”

    百官吶吶無言,肅王許悠確實也沒表現出反意,唯一的一次,還是出秦州奇襲北齊,人家兵行詭道為大玥收復疆域,你總不能說人家有反心吧?

    許不令在龍椅前的臺階下,來回踱步:

    “我父王不僅沒反,還親自請命帶兵,前往陸家大義滅親,致使我娘鬱鬱而終。我問問你們,我許家忠烈至今,哪點對不起朝廷,哪點對不起天下百姓?”

    宋暨緊緊攥著拳頭,和百官一樣,說不出一句話。

    因為這些都是事實,哪怕是帝王,也辯駁不了半句。

    許不令眼神掃過群臣,見無人應答,繼續道:

    “我許家從未對朝廷有半分不忠,只因為我許家能征善戰,便引來猜忌。

    我入長安求學,鎖龍蠱是何人所下,所有人都諱莫如深,但你們心裡面真不知道是誰?

    我在襄陽血戰,這兩名刺客跑來刺殺我的家眷,聖上說是投敵的叛徒,他們是何人安排,你們心裡難道不清楚?

    猜忌我能忍,害我一人、害我家小,我也能忍。

    但現如今,我領命帶兵五萬出西涼,令是聖上下的。

    攻南陽死了多少人,攻襄陽又死了多少人,我許不令可曾有過半句怨言?

    關鴻業胡亂用兵,我不聽調令強行進軍,是為了給朝廷平叛,是為了大玥百姓不受戰火殃及。

    聖上只因為猜忌,便不顧百姓萬民生死,讓我強行撤軍,我心裡如何忍?

    為君者,用毒計構陷忠良、派殺手刺殺前線將領家眷,在天下動盪之際,只因猜忌,便胡亂調兵打壓將領。

    如此愚不可及之輩,何德何能敢稱君主?敢稱百姓為子民?!”

    語氣越來越憤怒,最後一句話出來,順時在太極殿內引起軒然大波。

    ‘如此愚不可及之輩,何德何能敢稱君主?敢稱百姓為子民?’

    這是臣子能說的話?

    文武百官都是面無人色,有焦急有惱怒有錯愕,直愣愣的看著許不令。

    關鴻卓氣急敗壞,抬手指向許不令:

    “你放肆!敢直言聖上不配為君,你想造反不成?”

    宋暨站起身來,怒視許不令:

    “朕配不配為君,朕心裡自有定數,你許不令何德何能,敢評價朕的功過?”

    許不令巋然不懼,轉眼望向宋暨:

    “聖上功過,聖上心裡清楚,但臣還是要數一遍。

    聖上繼位十餘年,鐵鷹獵鹿矯枉過正,致使數萬百姓無辜喪命。

    只因猜忌我許家,便在千陽關內陳兵十餘萬,耗盡財力養一群閒人,結果蜀地旱災,朝廷拿不出賑災米糧,讓我父王去籌糧賑災。

    江南水患,明知吳王入不敷出,依舊強徵錢糧,致使江南流民千里。

    年前,派遼西軍下江南平叛,只因為我出現在幽州,便派狼衛封鎖幽州,把我當逆匪緝拿,還把關中軍前調去西邊;結果中部兵力空虛,致使北齊三十萬大軍入關,如今都打到了黃河沿岸!

    四王彈劾聖上是大逆不道,但四王所列罪狀,有哪一條是假的?”

    滿朝文武聽的心驚膽戰,卻也知道這些都是真的。

    大玥變成現在這樣,和宋暨削藩、打壓武將密不可分,雖然他們也猜忌許家會造反,但終究是猜忌;宋暨卻付諸於行動,行動還失敗了,這幾乎是四王起兵的導火索。

    “你……”

    宋暨根本沒法回答,他就是猜忌許不令,此時已經撕破臉皮,也沒有再遮遮掩掩:

    “朕豈會無端猜忌你許家,你許家,特別是你許不令,敢說自己心中無反意?”

    “臣對大玥忠心耿耿,未曾有半點愧對朝廷,愧對百姓!”

    許不令坦然以對:“家父為臣取名‘不令’,意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聖上若行為得當,即便不下調令,我許家也會為朝廷拋頭顱灑熱血。

    但聖上繼位短短十年,便毀掉了孝宗和先帝近一甲子的休養生息,窮兵默武又無大能,導致整個天下狼煙四起,若仍由聖上繼續胡來,大玥的江山遲早分崩離析!

    我許家隨孝宗皇帝開國,如何能再聽從聖上的調令,親眼看著大玥在聖上手中滅國!”

    許不令面向宋暨,抬手躬身一禮,怒聲道:

    “臣,許不令,懇求聖上退位,以平東部四王、滿朝文武乃至天下百姓之憤!”

    話語落,太極殿內瞬間陷入死寂!

    文臣武將、王侯公卿,皆是不可思議的看著許不令。

    他們知道許不令是來要說法討公道的,卻沒想到許不令直接開口請宋暨退位!

    宋暨站在龍椅前,雙拳緊握,如同暴怒的雄獅,死死盯著許不令:

    “你許不令狼子野心,逼朕退位,安的什麼心,朕豈會不知,滿朝文武豈會不知!”

    洪亮嗓音在太極殿內迴盪,可與往日不同的是,這次並沒有群臣的應和。

    就好似當前局面,只是兩個男人站在臺階上下爭吵,大殿中百餘人都是看客。

    君主之威不容絲毫詆譭,廢帝向來都不是小事,但有時候也不算大事。

    只要滿朝文武都不聽宣,皇帝也當不成了,宰相或者太后權勢太大,也能廢帝。

    群臣對宋暨確實有怨言,但往日積威太重,一直都不敢去想這個,也沒人敢開口。

    此時許不令開了口,群臣反而不似方才那麼錯愕震驚了,低著頭默然不語,等著前面的人先表態。

    太尉卓怒火中燒,抬手指著許不令:

    “許不令!你就是狼子野心,意圖篡位!來人,來人!”

    大殿外,殿前衛士小心翼翼的跑了進來,卻不敢靠近。

    宰相蕭楚楊已經弄清楚了許不令的目的,此時上前一步,躬身道:

    “許不令此言有理。聖上繼位以來,政令雖無大錯,卻有隱憂;如今東部四王集結兵馬百萬,中原大地民不聊生,北方強敵又咄咄逼人,若繼續拖延內政不穩,我大玥朝,恐就此分崩離析。

    臣蕭楚楊斗膽,懇求聖上禪位於皇長子宋玲,以息東部四王之兵禍,穩內政,御外敵!”

    蕭楚楊一開口,依附於蕭氏的朝臣,便全部站了出來,躬身請命。

    大司農陸承安緊隨其後,正準備開口,三公之一的崔懷祿,忽然給跳了出來,躬身道:

    “臣附議,還請聖上為天下萬民著想,禪位於皇長子,以息東部四王之兵禍!”

    崔懷祿這一跳出來,把滿朝文武都給驚到了,連許不令都疑惑了下。

    在朝臣眼裡,崔家可是宋暨的死忠,本來他們還以為崔懷祿低著頭在醞釀如何扭轉局勢,沒想到開口就站在了許不令這邊,這簡直是……

    “臣附議!”

    有崔懷祿帶頭,崔家一系的朝臣,雖然還在發懵,但還是跟著崔懷祿一起躬身。

    陸承安和蕭楚楊穿一條褲子,本就站在許不令這邊的,此時自然也上前躬身。

    少府李思重軍伍建設,向來對宋暨‘重文抑武’的執政風格不滿,見蕭陸崔都表態了,當即也上了前。

    五大門閥,四個表態,太原王氏的郎中令王棋安,還有點發懵,看了崔懷祿兩眼,雖然不明所以,但是逼宮的時候站錯隊,下場一般都不怎麼好,遲疑了下,也抬手躬身。

    大玥五大門閥,基本上已經代表滿朝文武,剩下零星的臣子,如齊星涵之類的清流,根本就沒什麼話語權,即便沒表態,也沒法左右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