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閣老 作品

第697章 吃過豬肉

    對傳統農業生產主體而言,從線下批發變成網絡零售,最難轉變的是思維。

    舉個簡單例子,農產品的外觀標準化。

    過去的農產品是大堆賣,一五一十拉走,然後把外觀標準化的問題交給了終端零售商,由他們進行大小分級,顏色分類,然後按不同的價格出售。如果是搞電商,就要把這一個環節前置,在田間地頭完成分級,至少要做到大小分開、顏色分開、品種分開、成熟度分開等。只有這樣,才能讓消費者拿到農產品的第一刻有良好的體驗感。

    但嘉穀體系已經有這樣的習慣了呀,這也是為什麼上到商貿超市,下到農貿批發市場,都喜歡加入嘉穀農產品供應鏈的一個原因——在tob領域,簡單的商業模式才是好的商業模式。嘉穀的工作做得太到位了,誰都省心。

    這亦是齊政說嘉穀完全可以自己來的底氣。只要稍作調整,別的不說,嘉穀的倉儲物流體系,太適合做生鮮電商了。

    “但你怕電商業務留在嘉穀體系內,會與傳統業務的利益發生衝突。”齊政一針見血地指出。

    閆超抿抿嘴,默認了。

    這麼說吧,嘉穀體系的打法,就像大規模的陣地戰,是個系統工程,哪個部位都需要集團作戰,考驗的是鬥志、紀律和領導者調兵遣將的戰略眼光。

    而電商的打法,更像是叢林游擊戰,大家可以儘量分散,最重要的是“神槍手”產品經理。

    當然,陣地戰的壁壘和護城河遠高於游擊戰,但組織架構不一樣,就不合適混在一個鍋裡吃飯。

    閆超也不驚訝齊政能看到這一點,能帶領著嘉穀這一艘鉅艦穩打穩紮走到今天,沒有清醒的認識是不可能的。

    “說說你的計劃吧,包括融資、流量獲取、培養用戶……”齊政不多糾結,話題一轉道。

    閆超頓時精神一振,有門。

    “……我是這樣想的,國內很多農產區,尤其是貧困地區土地資源分散,個體農戶為主導種植模式下,產銷鏈條狹長,至今仍然無法做到有產有銷。一是線下需要團隊深入產區認識痛點,結合市場需求,在源頭上進行品種升級,這毫無疑問需要嘉穀的扶持;二是線上需求的精準匹配,讓農產品有產就有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