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閣老 作品

第540章 可以但沒必要 1/2

    從見到馬定文的第一面開始,齊政就在仔細觀察他。未來的嘉穀林業板塊將掌握投資數以百億計資金的項目,眼前這個雙目有神的男人,能不能撐起這樣的事業,齊政也無法確定。

    馬定文似乎並不在意齊政的觀察。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異國他鄉的德國,每天都要面對觀察,善意的、好奇的、惡意的,不一而足。

    不過,齊政的第一個問題還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我看到你在德國留學的專業,是林業經濟學專業?怎麼會想到就讀這個專業的?”

    馬定文一愣,但很快反應過來:“大概是受家族影響吧,我從小就對林業感興趣。德國的林業經濟學專業,雖然在國內沒有多少知名度,但在國際上其實是熱門留學專業。這一專業不僅要求能解決生物、生態方面的問題,而且還要具備技術和企業管理的理解力,以及法律知識和商業頭腦。”

    齊政微微點頭,又問道:“我聽說,德國林業是世界林業發展典範?”

    馬定文認真地回答道:“很多人對德國的印象,不是汽車工業就是電氣工業,但事實上,在德國,林業是非常重要的大規模產業。根據最近的統計,德國的林業產值僅僅略遜於汽車工業,佔國民生產總值的5%……”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以國內林業作對比,德國森林面積只有1.6億畝,相當於我國森林面積的二十分之一,但是他們不僅滿足了國內木材需求,而且每年出口優質木材達600萬立方米以上;我國擁有31.2億畝森林面積,不僅沒有實現木材的有效供給、形成應有的財富,而且林業自我生存發展能力非常有限。

    有意思不?我國18億畝耕地基本上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而31.2億畝森林卻不能滿足全國的木材需求。

    而在木材供需結構上的矛盾更加突出——我們盲目地追求速生林,導致大徑材林木和珍貴用材樹種少。在德國,一棵直徑80釐米的優質楸木可以換一輛寶馬車;而在國內,通常十幾畝地的木材也換不來半輛寶馬車。

    對此,馬定文並沒有一昧指責國內現狀,而是冷靜分析道:“雖然德國的林業經營理念和技術是比國內有很多先進之處,但我們沒有必要妄自菲薄。在200年前工業革命時期,德國也因木材上的大量需求砍伐了很多森林,不過此後調整了森林開發措施,採取只採伐森林生長量部分的永續利用方式,一百多年才形成如今均勻的林齡結構和可持續的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