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閣老 作品

第337章 沙漠裡的開荒牛 下

    有了精確的科學數據,如同醫術精湛的老中醫切準了脈,哪個地塊的水與肥料配比是多少,種什麼植物合適,土壤能被改良到哪種程度……一項項具體實施方案在治沙團隊裡漸漸成形。

    實驗室培育的紫雲英率先破土而出,給草方格披上了綠衣。

    這種紫雲英,含有多種養分和大量有機質,被證明能有效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結構,促進土壤熟化,增強地力。

    在紫雲英經過一定期間生長之後,將其綠色莖葉切斷直接翻入土中,可以節省人力,減少有機肥的運輸費用。

    按照實驗數據,每畝壓青集團培育的紫雲英鮮草1000公斤,可提供氮、磷、鉀約15公斤左右,可淨增土壤腐殖質100公斤——相當於沙地裡的有機質和有效養分暴增10倍。

    ……

    而在沙地中部,為了進一步探索沙漠開發的路徑,治沙團隊引進了一種比較神奇的植物——菌草。

    菌草,是“菌”與“草”融合產物,顛覆了已有認知。菌草可被廣泛用於栽培蘑菇、木耳等食藥用菌,解決了種植菌類產品需要成段樹木或木屑帶來的“菌林矛盾”問題。

    它神奇的地方就在於,雖然長得像甘蔗且更高,有人一見就說它費水費肥,斷難在乾旱地區推廣,但嘉穀實驗室實測發現,菌草容易成活還更省水。

    魏明就看著沙地上生長得鬱鬱蔥蔥、青翠欲滴的菌草,據說其能長到三四米甚至更高,真心覺得這是一種治沙寶物。

    行距1.5米,種下去80天左右就能固定住15平方米的流動沙地——它的根系又深,能夠有效地固定住降水和土壤,即使在氣候條件惡劣的地區,一年生菌草被收割後,根系仍然能起4到5年的固沙作用。

    最關鍵是,菌草的利用價值也挺高。不僅可以種植菌類;還可以飼養牲畜,粗蛋白含量可達15%,營養價值較高;也作為有機肥生產的優質原料……

    而不管是紫雲英還是菌草,都被一道道防風固沙的綠色屏障隔開——沙拐棗林和梭梭林。

    相比於種草,在沙漠裡種活一棵樹更加不容易。

    尤其是為百萬畝沙地“鎖邊”的外圍,遠離水源,條件艱苦,為了形成一道厚實的綠色屏障,魏明甚至親自帶隊種植梭梭。

    梭梭在生活型態上屬於大灌木,在條件較好的生長環境中,它可以長到5米多高,是典型的梭梭林。不但是防風固沙的沙漠衛士,在梭梭根部接種中藥材肉蓯蓉,還是一個朝陽產業,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