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閣老 作品

第198章 冤家路窄 4/4

    從去年開始,國家為了解決農民“賣糧難”等問題,實行託市收購政策。執行這一政策的主體就是國儲糧。

    國儲糧以託市價從農民手中收購糧食,留下戰略儲備糧之後,再將剩餘部分以市場價格銷售給各類糧食企業,糧企再向市場銷售。

    嘉穀要啟動主糧戰略,國家的政策不可忽視。針對糧食託市收購政策是好是壞,嘉穀內部還專門討論了一次。

    最後的討論結果是,糧食託市收購政策對農民來說是好事,但對糧食企業來說,就不見得是好事了。

    “託市”,顧名思義,即把糧食價格“託”起來,穩定糧食價格。

    首先,託市收購政策毫無疑問會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促進了糧食增產。

    由於託市價格高於市場價,大部分農民和糧販子就更願意將糧食賣給國家糧庫,糧食便源源不斷地進入了國儲糧體系。

    而在嘉穀這樣的糧食企業看來,這樣的託市政策無疑是干擾了市場,使價格不能反映價值。

    “最初制定最低收購價,是因為市場價格比較低,為了防止穀賤傷農而制定。不過這個價格說是最低收購價,但從一開始執行就成為了市場的最高收購價,這實際上是把價格拉起來了。”王昱業習慣性地直指本質。

    “雖然這樣調節了市場,但是已經沒有市場了。”鍾華志補充道。

    齊政自是最清楚不過了。

    確實,因為市場價格的扭曲,託市十多年後,“賣糧難”再次成為了社會性問題。

    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現在的政策目標,是確保糧食安全,保障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為了保證農產品的增產。

    但增產後的糧食,一方面價格不斷走高,另一方面,市場主體都不收了,只有國儲糧來收。“後果就是嚴重扭曲了市場,商品流通部分的糧食也進了國儲糧的糧庫。”

    這樣一來,嘉穀這樣的民營糧食企業,就要和國儲糧發生事實上的“搶糧”了。

    當然,如果比庫存量,嘉穀拍馬也比不上有國家支持的國儲糧。

    國儲糧到底有多少糧食庫存,沒有公開信息披露。但有消息稱,“全世界最龐大的庫存已經建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