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1396章 糖衣毒藥

    當然話說回來,高務實也不打算真讓薩摩藩成為京華硫磺的唯一供應地,或許他能容忍在尋常時候都從薩摩拿貨,但在臺灣等其他有硫磺產出的地方也一定會維持低程度的開發,以避免萬一薩摩或者日本局勢失控,京華出現硫磺短缺的困擾。

    不過,按照高務實的粗略估算,薩摩即便把硫磺和樟腦改革為專營體制,也不足以真正強大起來,大抵也就比原歷史上奪取琉球砂糖之後略強一點——除非京華真的到處開戰,硫磺需求量大增。

    故而在硫磺與樟腦這兩個傳統產品之外,高務實還需要給薩摩再指一條明路,同時也將其更加牢固地捆綁在京華這條大船之上。

    這一次,高務實做出了一個符合原歷史發展而又能被他所控制的產業:玻璃製造。

    原歷史上的薩摩藩後來搞出了“薩摩切子”,即純手工用金剛砂在水晶或玻璃器表面切割磨刻細膩花紋的工藝(可百度“薩摩切子”、“江戶切子”)。不過原歷史上這種技術的出現很遲,到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原因倒很簡單,那個時候玻璃才比較普及。

    但隨著京華兩洋艦隊的擴大,雙筒望遠鏡的產量迫切需要提升,因此高務實近來也在考慮將東方玻璃產業發展納上日程——之前用的都是天然水晶,原材料方面有些麻煩。

    按理說這項產業不應該放在並非本土的日本薩摩,不過高務實並不太擔心這一點,因為在這個時代的日本,玻璃工業要發展是離不開他高某人的。這個信心不是來自於技術管控,而是來自於原材料管控。

    在很多穿越作品中有一個誤區,就是玻璃等著穿越客去發明,再出售海外博取逆天利潤。但是其實玻璃很早就已經被古人發明了,約公元前3700年前,古埃及人已製出玻璃裝飾品和簡單玻璃器皿,不過當時只有有色玻璃。

    約公元前1000年前,中國就製造出無色玻璃。北宋時期已經出現了商品玻璃,並開始成為工業材料。韃清初年,為適應研製望遠鏡的需要,製出了光學玻璃。

    但是有一點很重要,即我國古代的玻璃一直是較為簡單的低溫鉛鋇玻璃。因為化學成分和燒成溫度的原因,遇到熱水就炸,因而根本無法用來做生活器皿。這與西方的“鈉鈣玻璃”屬於兩個不同的玻璃系統,後者雖然透明度較差,但卻結實耐用,遇熱不炸裂。

    因此,我國古代的玻璃只能侷限於裝飾品,而很少被用作飲食器具,更談不上製作光學玻璃了,但是很顯然,高務實需要的就是光學玻璃,也就是後世常見的玻璃。

    玻璃的原料誰都知道,無非是石英砂、石灰石、長石、純鹼。前三種原材料幾乎全世界都有,日本也不例外,但最後一樣純鹼就不同了。

    古代製造純鹼的技術有道是有,但很麻煩且不經濟,真正能用的其實只有天然純鹼,高務實的香皂生意所用的純鹼也都是天然純鹼。

    天然純鹼這東西就不那麼常見了,尤其是達到“具備開採價值”的就更少得可憐。這玩意也就是碳酸鈉,又叫蘇打、塊鹼、石鹼、口鹼,廣泛應用於印染、製革、食用。天然純鹼主要存在於鹽湖中,產量有限,古人早就使用,但在現代“人工蘇打”問世前,這是工業化生產的一大制約。

    很遺憾,日本在這方面很磕磣,天然純鹼產量可以忽略不計。順便糾正個錯誤,從草木灰製取的鹼汁不是碳酸鈉,是碳酸鉀。鹽鹼湖裡搞出來的才是碳酸鈉。

    那這玩意誰有?土默特就有。大明的純鹼主流名稱就是“口鹼”,原因就是來源於土默特:因為是從口外而來,故有此名。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巨大的產區在河南——但高務實原先不知道,他也是前不久才被劉馨告知的,所以還沒有進行開採。

    總而言之,在東亞範圍內,值得開採的純鹼產區現在都直接或者間接被高務實掌握著,他完全不必擔心薩摩掌握玻璃製造工藝之後能反過來卡他的脖子。

    況且以他高某人的謹慎,也沒打算把整個製造工藝和生產基地全部交給薩摩,他的想法是基本製造由京華來搞,後續的加工打磨等一系列操作交給薩摩。

    玻璃產業當然是利潤巨大的,精加工的附加值就更高了,所以可以預計薩摩一定會逐漸加大投入來換取這筆利潤。

    但這是符合高務實需求的,因為在這個體系之中,薩摩是魚,而京華是水。

    沒有魚的水還是水,沒有水的魚只能是死魚。薩摩在這方面投入越大,就越離不開京華,再加上之前的硫磺和樟腦,屆時的薩摩就只能乖乖呆在京華的賊船上,根本不敢跳船。

    糖衣毒藥已經備好,就等飢不擇食的島津家上鉤了。

    ----------

    感謝書友“曹面子”、“東莞光頭王”、“王孫疾”的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