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1294章 朝局變化(上)

    王直出閣後擔任禮部侍郎,隨後於正統八年(1443)升遷為吏部尚書,並一直任職到天順元年(1458)。任職期間,楊士奇於正統九年(1444)病逝,而內閣馬愉、曹鼐、陳循、苗衷、高谷等人的地位和威望均無法與其並列,且自景泰二年(1451)開始,由於王直年老體衰,先後任命何文淵、王翱為吏部尚書輔佐管理部事。

    可以說,王直入閣的所有阻礙已經基本清除。但實際情況是,王直此時仍舊擔任吏部尚書之職,與宣德時期的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元吉解部事以備顧問大體相同,也就是說,此時的官員若先升尚書,則無入閣之機會——因為此時的內閣,整體上來說還是“秘書”這個屬性更重。

    王直晚年對此也曾感嘆道:“西楊不欲予同事內閣,出予理部事,當是時不能無憾。”結合王直的仕宦經歷,這種遺憾在針對楊士奇的同時,顯然也與當時的政體阻斷其迴歸內閣之路不無關係。

    此外,內閣在正統時期獲得的“票擬”之權,與六部尚書的行政權也具有很強的制衡性,對此解釋最為精闢的要屬高拱。

    高拱在《三乞天恩辭免兼任疏》中提到:“我國家之事,皆屬部臣題行,閣臣擬票。或未當,則為之駁正;或未妥,則為之調停。不嫌異同,務在參伍。所以事多得其理,而人不敢為奸,是閣之與部不容混而一也……

    春芳既解任去,而臣又忝居二輔之先,若仍領銓務,則自所題行,自所擬票,駁正調停終為未便,是謂以水濟水,誰能食之……

    今內閣平章重事,吏部進退百官,皆權所在也。臣既忝閣臣之先,而仍總吏曹之職,則操權不亦太重乎?權太重,非惟臣難以居,而國體亦非所宜。”

    這是高拱第三封請辭兼任吏部尚書的奏疏,其中非常明確地指出中樞權力結構中內閣與六部職權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這也是朝廷在廢除丞相制度後,精心設計的外廷運行和制約機制,如若兩者歸於一處,則操權太重,嚴重威脅皇權的穩固和國體的穩定。

    當然,這裡也有點特殊,即吏部尚書到底與其他尚書有別,高務實如今這個戶部尚書到底不如吏部尚書那麼敏感。

    “萬事開頭難”,高拱以首輔兼任吏部尚書之後,無論是閣老身兼尚書,或以尚書位進閣老,都變得常態化了。

    換言之,內閣與六部不再如早年那般涇渭分明,現在不僅是開始融合,甚至出現了上下級之分:內閣統領六部。

    當然這個並不絕對,原歷史上在萬曆朝時,一旦首輔性格軟弱,亦或者得不到皇帝的強力支持,六部也可能反過來架空內閣。

    戚繼光等人之所以不敢對高務實有絲毫不敬,一則是高務實入閣可期,這一點人盡皆知;二則此時戶部、兵部都是實學派的主場。

    在高務實頭頂管著他的閣老是張學顏,其為實學派大佬,同時也是高務實一直以來的重要支持者,可想而知會絕對支持高務實在戶部的展布。

    而兵部方面雖然戎政侍郎暫時缺位,但戚繼光料定這肯定是因為此次內閣與七卿的變動來得過於突然,實學派本身也有些措手不及,所以還沒來得及推舉人選。

    戚繼光認為,這個新任戎政侍郎大概率還是會從實學派中產生,而且很有可能皇上會召見高務實,讓他推薦繼任者——這也算是個傳統,就像當初潘晟把徐學謨推上來一樣。

    有了這樣的判斷,戚繼光等人自然繼續恭恭敬敬,而朱應楨、張元功等人也自然還得趕緊投拜帖求見高務實。

    於是,高務實最後一次在兵部接見了他曾經麾下的禁衛軍諸將,面授機宜。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系統崩潰”、“asolsf”的月票支持,謝謝!

    ps:下一章或者說下半章會把新的內閣、七卿名單列出來一下,以免大家看得不記得了——我還是記得的,而接下來要“換副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