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287章 輔弼(卅三)萬事有因



            為什麼高務實如此高興?因為這種想法在農業時代的中國幾乎是開創性的!

早在高務實前世求學階段,他就曾經有過一個疑問:為什麼中國古代的朝廷好像壓根就不關心社會經濟的發展?感覺經濟發展這個事兒,在古代的官員和皇帝眼裡完全就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

為什麼啊,經濟發展難道不是一個國家最根本的大事嗎?後來他才知道,現代社會才會認為經濟發展如此重要,古代還真不是。

有句是個人都知道的名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最重要的大事,在於祭祀和戰爭。

戰爭很重要,這個好懂,放在這裡毫無問題。問題是祭祀。

祭祀這種活動,你要說它完全不重要,那肯定不對,畢竟這似乎涉及到文化啊、精神啊之類的傳承,非要較真的話還是有點重要的。但是,放在和“戰爭”一個高度,就總覺得有點不對勁了。

確實不對勁,因為人家想表述的其實並非只是祭祀本身。這句話裡,將“祀與戎”放在同層,甚至把祭祀放在戰爭之前,是因為這裡的祭祀其實就是孔子所說的“禮”。

那麼,什麼是禮?拋開可以為你給出百萬字解釋的一票儒家經典,其實孔子所說的禮,根子從來不是什麼禮節、禮貌。這些都只是浮於表面的細枝末節,彷彿泡茶時衝出的泡沫——你要喝的是茶湯,不是那層泡沫。

孔子所謂的禮,用現代大白話來說就是:“規矩。”高務實認為,孔子要表達的意思其實賊簡單:做人啊,凡事都要講規矩,不然就全亂套了。

把這句話大而化之,再回到“祀與戎”,意思就很好懂了:針對國內而言的“規矩”和針對敵國而言的“戰爭”。

前者是為了讓國內穩定,後者是為了讓敵國不敢來犯,甚至反過來消滅敵國。那麼你看,這句話本質上就是按照“對內”和“對外”兩個角度所給出的“首要大事標準”。

為啥說這個呢?因為正是因為這樣的思維,所以古代的統治者們關於“對內”這件事,關注的焦點從來都是“規矩”——我安排你們各自幹這些活,你們都幹好了,這個國家就保得住,其他那些有的沒的,輪不到你們操心。

換句話說,古代任何一家朝廷,它對內所關心的從來都是維穩,而不是其他。

當然你可能會說,維穩雖然重要,但是你發展經濟之後豈不是國家就更穩定了嗎?嗯……未必。

在這個問題上,不確定性很大:比如你發展經濟,那麼總會有一部分人獲益大、有一部分人獲益小,沒準還有一部分人沒有獲益甚至還受損的。這就造成了不公,容易產生社會內部矛盾。

打個比方,高務實穿越之後引導大明發展經濟,看起來受益的人很多——先是勳貴,再是開明士紳(包括部分官員及家屬),再是開明商人,最後才是依靠這些經濟生產帶動著有活幹的僱工。當然,你還可以說僱工賺了錢會買糧買酒買布建房什麼的,還能惠及到普通農民。

這種情況在後世被稱之為“涓滴效應”,大意是富人賺了錢會帶動其他人跟著賺,大家都有好處。

話是沒錯,但正所謂“不談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事實是,富人賺取了絕大部分利益,而“涓滴”落到普通人手裡那就真的只是“涓滴”。

而且在整個過程中,哪怕是處於同一階層或者說生態位的人,也一定會有人賺得多,有人賺得少。這樣就會產生新的階級變動——好比你和我都是在當地薄有家資的商人,各自有一萬兩銀子的本錢,大家都去做生意。

結果呢?我最後賠光了本錢不說,還另外欠下一萬兩銀子的債務根本還不起,被迫賣兒鬻女,落了個永世不得翻身;你用一萬兩本錢賺了十萬兩,成了本地鉅富,又因此將兒子培養出來,春闈高中進士,從今往後就是官宦世家了。

這樣的階層流動在商業大發展的時代是非常容易出現的,咱們不說別的,二戰時期赫赫有名的許多企業,在高務實穿越那會兒早就完犢子了,而最近二三十年冒出來的財富新貴呢?多如過江之鯽。

這就是財富變化帶來的社會階層變化。現代人早已習慣了這種變化,所以並不覺得有什麼稀奇、有什麼大不了。但是對於“古人”而言,尤其在是中國這樣一個農本社會而言,這種變化是會讓幾乎所有人警惕的,甚至產生嚴重牴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