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880章 決戰沙城(十九)

    萬曆一式火槍之所以拖了近十年才搞出來並正式開始列裝,主要是因為此槍相比於過去的火槍,出現了兩大技術革新。

    其一是刺刀的加入,這個之前已經提到過。刺刀這個東西,對冶金的要求在這個時代來說,可以用“極高”來形容,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搞定的事。

    事實上,原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裡,火槍上配備的刺刀大多都不是匕首式刺刀,而是著名的三稜軍刺型刺刀。

    在火器還沒有誕生的時代,冷兵器作戰的主流招式就是刺。

    刺,按照戚繼光的練兵理念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簡單易學,適合新兵,卻難格擋,十分實用。而且“刺”這個動作殺傷力極大,很難止血縫合傷口。

    所以在戰場上,以刺為主的兵器佔大多數,即便是在熱兵器時代,軍刺也是肉搏戰的主流裝備,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三稜軍刺是步槍上的常客,衍生出很多說法,後來甚至被推上神壇,成為了所謂最完美的武器。

    至於是不是真的,那就得從歷史上三稜軍刺的使用說起,三稜刺刀在軍隊中的應用算是相當久遠了,是歷史上第一款最廣泛應用的刺刀,18世紀初的套筒和之後的套環刺刀基本上都是三稜的。

    巔峰時期英國紅衣軍的褐貝斯燧發槍的刺刀就是三稜刺刀,這就給很多人一種錯覺,似乎三稜刺刀的殺傷效果是遠超匕首刺刀的。

    其實不然。

    匕首刺刀反而是19世紀下半葉才出現,而且他的出世就是用來淘汰三稜刺刀的,在那個時期,拼刺刀仍然是戰鬥的重要方式,軍方肯定是用性能更好的刀來代替落後的刺刀。

    而三稜軍刺之所以能夠如此流行,完全是因為它的製作工藝簡單,成本低廉,在那個冶金工業並不發達的年代,三稜刺刀就是性價比最高的近身武器,因為三稜刺刀截面呈現三稜形,很結實,用力刺的時候不容易變形。

    這個特性就決定了即便用質量很差的材料,也可以湊合滿足刺刀的需求。而劍型刺刀本身就是一把劍了(而且偏細),要做好的話,成本不會比劍差多少。

    而燧發槍時代鋼材都是摺疊鍛打加滲碳淬火搞出來的,很多工序都只能靠純手工反複製作完成,這樣算下來,價格當然非常的高,若是每個士兵都裝備匕首刺刀,那成本可能比裝備燧發槍還要高,所以為了最佳性價比,各國都統一的給軍隊裝備三稜刺。

    到了近代,尤其是平爐和轉爐鍊鋼出現後,各大工業國的冶金技術得到質的突破,但凡是工業實力強的國家都會採用匕首刺刀,就連日本的工業化後的新式軍隊,都是清一色的劍型刺刀。

    只有二戰末期的蘇聯軍隊裝備比較落後,為了量大方便還在主打三稜刺刀。由於歷史原因,建國後紅朝也有樣學樣照搬不誤,但是後來自己搞的時候,也很快就換成劍型了。

    軍刺,一般呈稜型,帶血槽,可以直接安裝在單兵長管槍械上,可以摺疊收起也可拆下來使用。軍刺的重點在於刺,所以前端非常鋒利,以及前端接觸面都會很窄,便於捅刺。因此被稱為“刺”而不是“刀”。

    刺刀,又稱槍刺,日本人稱為銃劍,也是安裝在單兵長管槍械前端的刺殺冷兵器,用於白刃格鬥,也可作為戰鬥作業的輔助工具。刺刀由刀體和刀柄兩部分構成。

    按形狀分為片形(刀形或劍形)和稜形(三稜或四稜)兩種;按與步槍連接方式,又分為能從槍上取下裝入刀鞘攜行的分離式和鉸接於槍側的摺疊式兩種。分離式刺刀多呈片形,有的刀背刻有鋸齒,並能與金屬刀鞘連接構成剪刀,具有多種功能。

    所以軍刺和刺刀還是有些許差異,軍刺一定是刺刀,但刺刀並不一定是軍刺。

    古代戰場上,有“三箭不如一刀,三刀不如一槍”的說法。當然你非要說人均哲別神射,個個都是恰臺吉,彎弓就是一箭斃命;或者人均劉綎,上去就是一刀梟首的,那就當我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