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544章 庚辰春闈(一)

    中了舉人可以脫貧,中了進士則可致富。根據高務實這些年的瞭解,一個塾師要年收束脩五十兩,才能維持其家在京一年的生活(讀書人標準)。而非一個留京為官的新中進士,一年的花費卻最少也要一百兩銀子,一般需要三百里左右,甚至多一點的花個六七百兩也不少見。可是這其中有很多人是原本家資微薄的貧寒人家出身,哪來這麼多錢呢?

    實際上,這些新科進士從高中開始,車馬、跟班、衣服、用具、吃喝花費,就都有人支應了。甚至哪怕是不做官,也有送錢送房上門巴結的人。因為但凡靠上個進士老爺,就等於靠上了一棵好乘涼的大樹。

    譬如某商人犯了點事,自己去衙門求情,花上千兩也未必辦得成,但如果有個進士老爺幫忙,他一張二指寬的紙條就可以解決問題。

    而決定一個人能不能鯉魚躍過龍門的考試,便是會試。

    明制,舉人在京應禮部之試者,叫會試,乃集中會考之意。會試定時為三年一科,於鄉試的此年進行。由於鄉試都是在子、午、卯、酉年進行,所以會試則都在辰、戌、醜、末年進行。鄉試常在八月,而會試則在二月。

    與鄉試的辦法類似,都是在當月初九日考第一場,三日後考第二場,再三日後考第三場。

    會試既然是禮部主持,考試的地點當然是京師的貢院——明初在南京,永樂十三年後改在北京。

    明代的會試與宋代有所不同,凡鄉試中舉的舉人,都可以無限期地參加會試,這一方面可以省卻不少士子的麻煩,少費冤枉勁、少花冤枉錢,但同時也造成了一些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會試參加考試的人數特別多。

    其實早在正統元年、弘治元年時,朝廷曾兩次規定舉人三次會試不第便不得再參加會試,但由於此舉斷送了大多數舉人的前程,窒礙難行,所以都沒堅持多久,朝廷便扛不住壓力而取消了。

    所以春節剛過,京師裡便湧入了大量前來應試的舉人,高務實雖然不可能派人去數,但估計至少也是數以萬計了。

    而現在,這數以萬計的舉人都在等一件事,等皇帝公佈本次會試的主考官和副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