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1708章 戰後波瀾(三)選擇

    兩個商業集團自然會形成競爭,而北方商業集團原本底子不如南方商業集團,可現在由於有京華這個開掛的存在,反過來壓制了南方商業集團,那當然會引起南方商業集團的反抗。

    這,其實才是實學派和心學派鬥得如此激烈的根源:理念或許可以商榷,利益堅決不能妥協。

    文官集團如此,武臣勳貴又何嘗不是?武將集團也分兩類,一類是勳臣集團,他們靠著祖先餘蔭而掌握著大量的利益——比如天量的軍屯、無數的軍戶等等;另一類是戰功集團,他們憑著自身努力提高官階,並且掌握了一支理論上只聽從於他們本人的核心武力,也就是武裝家丁。

    前者擁有世襲的地位和經濟實力,後者擁有朝廷必須倚仗的武力,合在一起便是武將集團,理論上站在文官集團的對立面。

    不過,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他們事實上很難真的與文官集團對立,相反還要向文官集團靠攏,選擇文官集團中的某一派系作為自己的後臺。

    之所以會弄成這樣,其中的道理在前文中多次說過:代表武將集團利益的五軍都督府在土木之變後被徹底閹割。由此,五肢不全的武將集團找不到、也推不出自己的代言人,那自然沒法爭取自己的利益了,只好各找各媽,紛紛去抱某一派文官的大腿。

    但此時有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出現了:皇帝本應該是超脫文武集團的仲裁者,在文武力量不對等時,難道他不應該抑強扶弱麼?

    這個問題就很複雜了,但一個政權進入穩定期肯定會是文官集團強於武將集團,這是古往今來最常見的趨勢,否則就會變成****。

    明朝因為太祖皇帝的“不徵之國”原則,本質上就是從制度上反對了****,也就是限制了武將集團的上限。這樣一來導致的結果就是文官集團的強大不受制約,而武將集團稍微反彈就會遭致猜忌,再疊加一個土木之變的debuff,武將集團的衰落大勢已成。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皇帝沒有感受到武將集團衰落給其統治帶來巨大危險,自然也就不會有動力去給武將集團站臺——畢竟在皇帝看來,大明朝的文官體系不足以威脅他,所以文官集團權力擴張總好過武將集團權力擴張。

    然而高務實需要力量來支持他的改革,首先拉攏的就是最容易被他拉攏的武將集團。武將集團原本就需要強力文官支持,高務實不僅能提供政治支持,還能帶他們發財,那自然一拍即合,但這下子就為將來埋下了隱患。

    至於紅利,那自然是必須的,任何一個領導者想要順利掌握名下的勢力都有前提:基本前提是你能保護他們的利益,更進一步的則是你能為他們帶來更大的利益。

    武臣勳貴和掌兵武將能夠二十年如一日拜倒在高務實門下,顯然不會是因為受到高務實的人格感召,而是高務實既能保護他們的利益,又能為他們帶來更大的利益。

    勳貴集團加入海貿同盟,不僅在高務實的幫助下甩掉了京營亂攤子,可以丟掉作戰責任專心用生產建設兵團賺錢,還能在海貿活動中大賺特賺,自然會全力支持高務實的一切行動——或許只除開造反。

    戰功武將集團因為高務實的軍改,一邊獲得更多的軍餉,一邊為自己的軍隊尤其是家丁換裝更強的武備,顯然也是獲利極大。前者讓他們在軍中更有號召力(也許還能抽成),後者讓他們更有實力獲得更多戰功,然後提升地位。於是,戰功武將集團也乖乖聽命於高務實。

    李如松明明因為他爹的關係而與高務實不在同一個戰壕裡,但依然能夠執行高務實的軍令,歸根結底不也是因為高務實能保證他獲得新的戰功麼?

    最後,關於持續動力,這一點現在還的確說不準,某種程度上而言最好是高務實能繼續掌權,讓實學改革形成慣性,當更多人享受到了改革紅利,這改革便能滾滾向前。到那個時候,改革就進入了良性循環,有沒有高務實本人坐鎮就不那麼重要了,高務實也就算是完成了歷史的使命。

    不過這都還是將來的事,現在說倒也沒那麼要緊。

    現在的麻煩在於還沒發展到良性循環,而之前的隱患已經開始凸顯。成田甲斐提到高務實“現在的局面就像是在日本要做徵夷大將軍之前的樣子”,本身可能只是無心之言,但在劉馨聽來就不啻一聲驚雷。

    連她一個剛從日本來大明沒多久的妾侍都能感受到高務實在朝廷的力量如此強大,難道朝中袞袞諸公就感受不到?難道皇帝就感受不到?顯然不可能,他們都不是傻子,朝臣和皇帝肯定都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