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越嶽 作品

第443章:劉大夏的隨時因革論

    王陽明在歷史上,堪稱是一位特立獨行的猛男子!

    從他出生那一刻起,彷彿就註定了這個男人的不尋常。

    他的出生帶有神秘色彩,還違反了生物學規律!

    根據記載,他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又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他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

    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

    王陽明在五歲的時候,就帶著這些神秘的光環,名聲顯於鄉里。

    十二歲時,正式就讀私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喪母,這是王陽明早年的最大挫折之一。

    但他並未因此消磨志氣,心思也不同常人,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

    當時朝政腐敗、戰亂四起,王陽明立志學好兵法,要為國效忠。

    十五歲時就開始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同年,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

    十七歲時,他跑到南昌,同諸養和之女諸氏履行婚約,可在結婚的當天,他閒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將嬌妻忘在了閨房,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

    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回到餘姚,經過廣信,王守仁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

    王守仁甚喜,不走尋常路的他。通讀朱熹的著作,開始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問。

    並下定決心要窮竹之理,一個人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七夜,屁的感悟沒有,人卻因此病倒。這讓他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懷疑之心,這個犯二行為,也給中國哲學史,留下來了著名的“守仁格竹”段子。

    縱觀王陽明的少年時期,都能從他身上看出一股子獨特的氣質。

    他的思想轉變和學問成就,卻都將發生在這番貶謫龍場驛的時期。

    之所以如此,就在於這兩年,王陽明的人生遭逢的變數有些多,身體和精神上折磨,更加的錘鍊了他。

    他之前經歷的二十餘年的苦思,撞上自身之遭遇,才讓他的思想在這兩年漸漸飛躍,最終成就了龍場悟道。

    而這個時空,黥人在沿海的影響無處不在,他難以避免的沾惹了一些。

    在同謝遷一番洽談後,他帶著黥人出版的經史子集,回到了家中。

    心中的疑惑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是更多。

    天賦人權這個道理,也讓他頗為的震撼,人生來平等這句話,能不能同“人人皆可為堯舜”相當?

    王陽明覺得若不承認在人格上平等,那麼人人皆可為堯舜就是一句空話,如此說來的話,黥人“人人生來平等”雖簡單,可卻也蘊含世間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