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越嶽 作品

第442章:黥人的天理,大明的天理

    另一個時空,有一場非常著名的筆談,被看作是王陽明思想昇華的體現。

    據載,諭泰和楊茂是王陽明的兩個聾啞人弟子,王陽明和聾啞書生楊茂曾經有一次筆談。

    楊茂當時是泰和縣的一位聾啞書生,雖然又聾又啞,但他好學上進,當他得知大名鼎鼎的學界泰斗陽明先生巡撫泰和縣時,便主動登門求見。

    陽明見他是個聾啞人,便寫字和他進行交流。

    王陽明認為:“你嘴裡雖然不能說出是非,但卻省了多少閒是閒非;你耳朵雖然不能聽到是非,但也省了許多閒是閒非。凡是嘴裡說是說非,便生出許多是非;耳朵聽是聽非,便增添許多煩惱。”

    一開始寫道:“你嘴巴說不出是非,耳朵聽不到是非,但你的心還知道是非嗎?”

    楊茂見字,趕緊寫字回答:“知道是非。”

    陽明見了,接著寫道:“這樣的話,雖然你的嘴巴不如別人,你的耳朵不如別人,但你的心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差別啊!”

    楊茂點頭表示同意,並拱手作揖表示感謝。

    陽明見狀,又往下寫道:“凡是人,都是一顆心在起作用。這顆心若能存天理,是一顆聖賢的心,即便嘴巴說不出話,耳朵聽不到聲,也是一個不能說不能聽的聖賢。如果這顆心不能存天理,是一顆禽獸的心,那麼就算嘴巴能說會道,耳朵靈敏好使,也只是一個花言巧語、耳朵好使的禽獸罷了。”

    楊茂看了之後,非常激動,用手敲打著自己的胸脯,又用手指著天,表示自己這顆心是一顆存天理的良心。

    這是王陽明思想上的閃光點,即只要心存天理,那麼就是聖賢。即便未曾懂得聖賢的教誨、未曾讀過聖賢書,只要心存天理,那麼就堪比堯舜。

    倘若不存天理,那麼遍讀聖賢書、滿口仁義道德,也不過是一個禽獸。

    這在陽明心學中,佔據了很高的地位,進步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本主義思想的萌芽。

    明末這麼多五花八門的思想家,不得不說也是陽明心學薰陶幾十年的結果。

    而這個時空的王大爺,多了黥人這個參照,顯然萌芽生根的更快。

    ……

    兩天後,身體已經無恙的王陽明啟程回家。

    途徑慈溪的時候,他特意去明溪鎮一探究竟,發覺此地果真立著一塊碑。

    上邊刻有一首黥人詩詞,他從這首詩中,讀出了一種睥睨天下的氣概。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這句詩同樣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他通過走訪詢問,瞭解黥人在此地的事蹟,看到老百姓立的生祠時,不禁頗為感慨。

    一夥黥人,由於在大明境內做了救苦救難的好事,同樣受到了老百姓的感激與擁戴。

    香火繁盛的黥人大夫生祠,就是民心的體現,在訴說著百姓對仁義的尊崇。

    王陽明原本對黥事並不上心,對朝廷“師黥”的爭論,也不願過於摻和。

    可這些天的見聞,讓他內心頗為的好奇,覺得黥人能夠跨海擊敗大明,不一定是仗著器勝,他們也存有“天理”,這“天理”是黥人的天理,或許與大明尊崇的“天理”不一樣,但觀他們行事,怕也是殊途同歸。

    這讓王陽明難掩心中的疑惑,若是“天理”不同也可殊途同歸,豈不是說“天理”本身就早已存在,聖賢們也只是發現天理,然後將其說出來。

    而黥人也發現了“天理”,用的卻是另一種話語將其表述了出來。

    王陽明越想越納悶,又伴隨著一些激動,他索性在回家前,準備去拜訪在老家賦閒的謝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