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生命的意義

    顏政很自信,這種自信來自於先知,來自於掌握了真理。

    所以他連刊的《顏政哲學》,包括這次寫的《鋼鐵是怎麼造就的》,他都沒有搞什麼強制學習。

    在他看來,有讚揚和非議才是正常的,他也有足夠的胸懷,去容納不同的聲音。

    假若強制學生去看《鋼鐵是什麼造就的》,看完後還讓他們寫讀後感,那就顯得顏政是神經衰弱了。

    而且這就是歷史發展的方向,文學就是該反應生活,就是該用最通俗的話寫出來。

    所以《鋼鐵是怎麼造就的》一經問世,就已經摘得一項桂冠,那就是這是華夏國曆史上,第一本純白話的文學作品。

    後世很多人或許認為,古人說話就滿是文言文。

    事實上文言文有點類似先秦時期的白話文,此後白話一直都在不斷變得通俗和達意準確。

    只是壟斷經義解釋士大夫,在書寫中喜歡繼續用著文言文。也就是先秦時期的那種表達,使得平民階級,同讀書人階級,是存在認識鴻溝的。

    這是一種知識壟斷、文化壟斷和話語權的壟斷,在唐宋時期,沒有鄉賢的話,老百姓基本不知道朝廷發下了什麼詔令。

    到了明朝,朱元章首先發現了這個問題,官府的告示被要求使用大白話,力求能讓所有百姓看得懂。

    到了清朝,稍稍退步了一些,但皇帝的硃批中,卻又有大量的白話文表達,諸如“我知道了”、“你們這些做督撫的”這樣的說法。

    只是在著作上,明清兩代除了話本小說以外,一直未能完全採用白話文,即便是一本農書,也寫的文縐縐的。

    所以為何新文化運動會以“白話文運動”為核心,本質就是打破士大夫的那套文言文話語權,使得知識和思想的普及更加方便。

    從這一點來看,《鋼鐵是怎麼造就的》這本小說,相當於一錘定音,給後邊的文學,做出了一個樣板。

    …………

    落日村,6月末颳起了大風,東秦雖有中央山脈阻隔,可風勢依舊不小。

    大風伴隨著大雨,使得生產活動陷入停滯,船隻也不敢在這種天氣出海。

    李劍就躺在船上,聽著外邊的風雨交加,看著手中的《鋼鐵是怎麼造就的》。

    他眉頭緊皺,被其中的情節所吸引,故事背景換做明國後,對他們這類明裔移民更有感觸。

    主人公金保的苦難童年及戰爭烽火,都讓李劍感同身受。

    他的曲折的經歷、愛而不得又無奈妥協戀情,都讓李劍深深遺憾和著迷。

    當讀到金保雙目失明、全身癱瘓後,仍堅持工作時,李劍頓時明白了,意志才是真的鋼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