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 作品

五百四十三、古科學精神

    其實理智的說,那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為明朝根本沒有科學精神的支撐。明朝舉國上下信的也是天人感應,而不是荀子的“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這樣具備科學精神的思想。

    所以,哪怕他們短時間內,偶然的在某一科技領域取得成就,也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科學精神的指導而走向歧途。

    所謂科學精神,往往比具體的科學發現和探索更加重要,有科學精神支撐的科學事業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否則就是曇花一現。

    西方的近代科技崛起,離不開文藝復興之後的科學精神支持從而衍生科學原則,像奧卡姆剃刀原理之類為基礎科學墊基的理論,如此,才可能產生科學的豐碩果食。

    ......

    想到這點,李星洲其實心裡非常遺憾。

    因為古中國可以作為科學精神支撐點的思想理論誕生如此之早,早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

    結果卻是被人們遺忘,流逝在歷史長河之中。

    荀子作為先秦儒家學說集合大成者,結合孔、孟之道,填缺補漏,加以發展的出最早科學思想:“天行有常”,所以“人可制天命而用之”。

    卻從未被後人提及,人們說起儒家,多提孔子,孟子也不敢多說,因為孟子是個性子直的革命派。

    而荀子......更是幾乎沒有,說荀子,就相當於把當時皇帝宣揚的皇權的合法性都否定了。

    畢竟“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嘛,既然天自有規律,跟誰是皇帝沒關係,人們要做的只是發現規律,順應規律,利用規律就能活得更好,那皇帝意義何在?

    皇帝是老天的兒子這點從何證明?

    於是董仲舒說了天人感應,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皇帝的德行作為會得到上天回應,以此解釋各種自然現象,也讓皇帝是老天的兒子這點得到證明。

    之後這種觀點延續千餘年,就再沒什麼荀子的科學精神。

    李星洲嘆口氣,所謂人定勝天有時不假,但是人定卻勝不了人。

    如果當初荀子之學深入人心,那麼將是另外一幅局面......

    人們將崇尚於發現、尋找自然界的規律,然後順應之,加以利用造福人類自身。而不是把什麼天災**歸結為皇帝德行。

    而因為這種探索深入人心,科技必然會飛速進步,從而衍生各種探索的經驗總結,發展出科學原則,就如奧卡姆剃刀原理之類的,整這科學體系會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