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佐吏 作品

第0346章 察舉、貲買、考舉

    在這個世代,凡是被舉為‘力田’的人,那就必然是能在下田種出上田的產量、在上田能種出上天的產量,且能時刻影響、教導身邊人的能人。

    至於孝廉,也必然是人品完美到無可挑剔,單是提個名字,就足以讓方圓千百里的人豎起大拇指,稱讚一聲‘這人能處,是個大孝子’的人。

    明白過來這一點,再看過去十幾年,整個漢室天下才出了七十多個力田、十幾個孝廉,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在力田、孝廉的要求都如此嚴苛的情況下,‘賢良方正’這個群體,就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甚至即便是遇到了,人家也未必願意做官。

    所為賢良方正,顧名思義,指的是‘賢良’‘方正’這兩種人才。

    其中的‘賢良’指的便是具有‘賢者’的素養,及良好的能力者;

    至於‘方正’,則是品性端正,德行優秀到聞名天下者。

    按照《史記·孝文本紀》的記載,漢室朝堂對於賢良方正的要求,是‘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單就這直言‘極’諫、‘匡’天子之不逮這兩點要求,便幾乎指明瞭‘賢良方正’這個群體的實質。

    ——國士!

    ——能一眼看出國家制度的弊端,並直言道出解決辦法的治國之才!

    這樣的人,但凡能被納入朝堂體系,起步就得是內史、廷尉這樣的實權九卿衙門副手,保底也是按照準三公的方向培養!

    而通過這個渠道獲得任用的官員,隨便拿出一個人,也都必然是垂名青史,令後世人如雷貫耳的史前巨擘。

    ——漢文帝元年,舉賢良方正賈誼,聘為博士,遷太中大夫!

    ——漢文帝四年,舉賢良方正晁錯,任為太常掌故,兼太子舍人、門大夫!

    ——漢武帝建元元年,舉賢良方正公孫弘,聘為博士!

    作為‘賢良方正’群體的代表人物,賈誼賈長沙的大名,自是垂名青史;

    《尚書》博士晁錯,以景帝學師之身,在景帝朝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更憑一己之力推動《削藩策》,一舉戳破了‘宗親諸侯’這個毒瘤,直接引發了景帝朝唯一的一件巨大政治事件:吳楚七國之亂。

    至於豬倌丞相公孫弘,更是四十歲開始讀書、六十歲才被徵辟為士,成為了武帝劉徹一朝,僅有的一位手握實權的漢相!

    從這一個個即便縱觀青史,都享有極高聲譽的人,就不難看出‘賢良方正’這個群體,對封建政權究竟意味著什麼。

    ——與後世三國時期,‘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一樣:在漢室,能被徵為賢良方正的人,只要出現一個,就能保天下三十年安穩;出兩到三個,就足以推動一場曠古絕倫的太平盛世!

    而這,也正是過去十幾年,自漢室鼎立至今,都從未曾有一個人,能被漢家朝堂徵辟為‘賢良方正’的原因。

    賢良方正的選拔條件,實在是太過於苛刻了······

    苛刻到了只要被選上,就基本能直接按‘準三公’,甚至‘準丞相’培養的程度!

    舉個非常具體且直白的例子。

    ——四年前,尚未太子的劉盈儲位動搖,為保劉盈儲位,太后呂雉託留侯張良親身前往,自商山請來了四位避世老者,也就是世人常說的‘商山四皓’。

    而這四位老者,便是曾被先皇劉邦徵辟為‘賢良方正’,點頭就可以出任二千石級別的博士,並被默認為九卿備選,最終卻委婉拒絕徵辟的人。

    在過去幾十年,經歷秦末混戰之後,有資格成為‘賢良方正’的人,不是早就成為了漢室天下的中流砥柱,便是死在了秦末戰火當中。

    即便是僥倖得存,又沒被收入漢室體系中的能人,也大都藏進了深山老林中,過起了‘隱居避世’的悠閒生活。

    甚至再退一步,便是即沒死在戰火中、又沒被納入漢室體制,且沒藏進深山老林做‘隱士’的,也未必就會答應漢室的徵辟。

    君擇臣,臣亦擇君

    對於‘賢良方正’這個群體,漢室中央不單要安車駟馬去請著、二千石以上的官職備著,同時還要隨時準備好被拒絕,以及被拒絕之後,依舊畢恭畢敬給人送回去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