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蟲月二 作品

第五百九十三章列國之勢

    第五百九十三章列國之勢

    王禪一聽,看了看吳王夫差,臉上淡然一笑道:“王上想聽的無非是吳國是否有稱霸中原之機,依在下看來,百年之內列國之中無任何一國有機會,一統之機尚未顯現。

    欲築高臺,先築其基。

    一統中原,自然非只是兵力強盛的結果,還需有天時與地利人和之助。

    當年大周之所以能取商而代之,先有人和,後有天時,再得地利。

    而且還有一個不可缺失的原因就是商之朽梏,就像一棵樹一樣,像人到了暮得,就會衰老一樣。

    至於將來大勢,一統是必然之果,任何列國都會消滅。

    這是分合之道,也只有這樣,世間百姓也才會得以安息。

    想來如此也算是大同之勢,王上雖然是吳國王上,但也是天子臣民,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之處吧。”

    夫差一聽,有些沉默,見大家都看著他,也只能一笑。

    他並沒有聽出王禪對於吳國的肯定,也就是說就算此時不僅吳國沒有一統的機會,甚至其它國家也沒有,這對於一向雄心壯志的夫差來說,無疑也算一個不小的打擊。

    “有先生如此推斷,本王也就放心了,本王一直還在為吳國而憂,如此看來,吳國當沒有生存之危機。

    我吳國雖然是最早的大周封國,可卻一直偏居江南,少受中原影響,以致民生落後,經幾代吳王先祖努力,這才有現如今吳國之勢。

    如同先生之論,欲築高臺,先築其基,我世代吳國王族皆應以此為準則,築基夯本,或許它年也會有一統之機。”

    王禪一聽,嘿嘿一笑看了看夫差道:“王上能有此想法,實是吳國百姓之福。

    道有言,月盈則虧,水滿招損,識勢而知足,這是為人之本,也是治國之理。

    若不識勢,就會逆勢而行,不得善終,知勢知己,量力而行,知足而樂。

    當年商末之時,那時大周得天下之勢,所以可以奪商之天下,以安天下百姓,得天下百姓之心。

    現如今雖天子勢弱,可列國之中無敢有違天子之威者,都齊尊天子,復禮倡道,若不尊天子,勢必招來其它列國討伐。

    吳國將來如何,還看王上如何謀略了。”

    王禪再次解釋其理,總的意思就是識勢知足。

    這看似十分簡單,世人卻往往很難真正做到,以至於與勢相違,不合時宜。

    當年大周也只是商之諸侯,若不識勢,那麼就會妄費時機,正是當年周文王識得天下大勢,才興兵討伐商湯。

    在外人看來是不知足,而在明白人眼中,這才是知足的表現。

    而這只是十分極少的例子,大部分世人皆是即不識得時勢,也沒有自知之明,稍一取得小小成功,或者榮耀,就會自負了得,而不知足,作出有違時勢之事,反而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後果。

    這裡所講的知足,非是一味知足,而是有前提條件,那就是識勢與知己。

    就世人來言,也是一樣,許多世人謀事先成功後失敗,其原因就是因為一開妱的成功,是時與勢合,可當成功之後又會讓世人不識勢也不知己,最後不滿足於現狀,而追求不符合自己的榮華與富貴,追求更高的成功,才會因此而反而受損。

    (這裡把道德經裡的知足常樂作了一個註解,並非道家讓人不思進取,而是懂得審時度勢,知己知彼。

    許多企業其實就是因此而敗亡的,在時勢之下許多房地產賺了不少錢,可他們卻看不清形勢,以為自己真有賺錢的本事,而不知足,會盲目的擴張,結果時勢一變,最後的結局顯而易見。

    而舉大周的例子卻正好相反,是讓人積極進取,因為若時勢有利,你若滿足於現狀,那反而是有違天道之事。

    以讀書來論,若你能考一百分,你卻知足,覺得六十分就可以了,那並非道家所言的知足常樂,而若你只有考六十分的本事,你卻妄想考一百分,那就會讓自己陷入困局,最後甚至於六十分都考不了。

    許多人以為道家思想的無為是不進取,其實是一種片面的認識,並非真正的領悟道家思想。

    如同一棵樹,只要得天時與地利,若是不向上長,那才是不符合自然之道的,若是一棵歪脖子樹,那麼再長只會倒得越快。

    只是個人詮釋,僅供讀者參酌。)

    王禪之所以詳釋於此,也是對於吳國將來之勢的一點忠告,而他卻並不明說,其目的就是要讓夫差自己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