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蟲月二 作品

第三百四十八章中興之策

    第三百四十八章中興之策

    王禪府邸堂屋之中,楚王居中而坐,王禪坐在右側,僅有的兩個侍女也斟好茶,擺好了水果。

    “先生一來我楚都,楚都也憑添了幾分熱鬧。”

    楚王微微一笑,此時外面的鞭炮之聲才響起,掛牌是大日子,當然少不得鞭炮慶祝。

    “是王上英明之治,楚都百姓才有安閒之日,非微臣之功,君明則民安,楚地有王上是楚國百年之福。”

    王禪也是學著奉承楚王,楚王一聽,自然高興。

    今天他賜匾於王禪,也是王禪府上第一個客人,而且王禪的表現,不論是計謀還是談吐都讓楚王十分滿意。

    “鬼谷先生出虎踞不入楚地,卻先入吳地,實是出乎人之意料。

    吳越一年,先生謀算在先,處處佔得先機,所謀所算讓人大開眼界,縱然是李相國在世,怕也會為先生拍手稱道。”

    “王上抬舉了,微臣只是依時謀勢,並沒有過多權謀,吳與越之戰,實非小子之功,而是兩國必然,吳與楚交,也是應時之勢。

    吳國強盛一時,不可能常受晉國之脅持,吳王闔閭與新王夫差都是胸有大志之人,所以與楚交好,也是吳國之需,更是吳王實現大志必須。

    若常處與楚國交戰,吳國縱然再強,也就失去了逐鹿中原之機,只有與楚國交好,吳國才有北上稱王的機會,微臣只是觀人度勢,因勢利導而已。”

    王禪淺淺一語,把一年來吳越風雲說得雲淡風輕,似乎真的沒有什麼謀算,也體現了王禪胸無功名利?的淡泊之心。

    “先生少小年紀能夠如此虛懷若谷,不計名利,不爭功名富貴,實已是超脫於普通之人,本王與先生相比,實自愧不如也。”

    楚王聽王禪自負中透著淡泊,心裡也是十分欽佩,說是誇讚王禪,卻也是說得心裡話,而且語氣之中,透著羨慕之情。

    “王上之所以有如此失意之情,是因為這幾年楚國一直受吳國疲兵之策叨擾,現在如今吳楚交好,楚國也迎來難得的中興變革之機,王上不該如此喪氣。”

    王禪還是聽著楚王胸中的鬱結,所以說話也無需顧忌,直楚王內心的憂心。

    “鬼谷先生直讓本王心中甚是寬慰,有先生回楚抱效楚國,當勝過百萬雄獅,只是楚國世代權貴,歷久不衰,若想變革實是阻力巨大,況且楚國曆經戰亂,民生艱苦,人丁零落,想中興楚國實非易事。”

    王禪一聽,面露微笑,看了看門外明媚的陽光,一點也不憂鬱,反而十分輕鬆。

    “鬼谷先生向來謀算在先,想來入楚之前已為本王想好了如何重整朝堂之法,楚國中興之策,不知先生此時可否告知一二,也讓本王添些信心,好配合先生實施。”

    楚王此時的話已是十分低落,而且十分謙虛。

    作為堂堂楚王,還要配合一個小小年紀的王禪來實現楚國中興,實也是十分罕見,可楚王知道自己的處境,楚國王族眾多,除了現在當朝的子西三兄弟之外,尚有不少王族分支,都是顯貴一時,深深影響著楚國的未來。

    “王上何出此,楚國中興也是李叔叔之志,微臣自小受李叔叔教誨,自當責無旁殆。

    王上貴為楚王,只是一時受挫而已,不可失了志向。

    微臣其實對治國之道並不專長,也無良策,可微臣有一點卻優於常人,就是善於學習。

    此次先去吳越,謀楚吳交好是一個目的,學習列國治國之道也是其一。

    吳、越兩國淵源之久,還在楚國之上,吳越兩國半百年前卻固步自封,也受世襲權貴把持,可自從慢慢與列國相交之後,從中原列國之中學習先進的治國之法,慢慢削弱權貴王族在朝堂之中的話語之權,直至吳王闔閭當上吳王,摒棄常規任用異性異國賢才,以民生為重,廣開國門,新修水利,保障民生。

    北方戰亂,諸多流離百姓、奴隸知道吳王胸懷,都紛至歸附,而吳王並不忌諱,也摒棄地域之別,反而提供良田房舍,接納異國流民,充實吳國百姓。

    如此一來,吳國也成為列國之中安居穩定之所,一時之間,不論是世家貴族,賢才良將都紛紛投奔。

    而吳王用人以賢,以信為重,先後重用楚國伍子胥、齊國孫武、楚國伯否,並納賢納諫,用人不疑,放手而為,讓這睦賢才之人,在吳國大發異彩,建功立業。

    吳國在闔閭當吳王這些年的帶領之下,已是真正的民富國強,從落後北方列國到在列國之中稱霸,也只是幾十年的光景,這是眾所周知之事。

    吳都也成為列國之中最為興旺的國都,在其附近,村落密集,良田廣播,人丁興旺,南來北往的商旅川流不息,給吳都帶來生機與商機。

    這是吳國興盛最主要之因。

    而反觀楚國,戰亂一時,禍害靈敏十年,土地荒蕪,人丁稀薄,村落更是難見興盛。

    皆因世族權貴把持人源,非奴即僕,自由百姓少之又少。

    若遇戰禍,抽丁徵伍皆得世族權貴同意,一旦戰敗,楚國廣博地域卻大部分荒蕪,人丁流離,再戰之時,兵甲無源,受制於世族權貴,無力保家衛國,這是楚國首疾,必須痛改。”

    王禪首先從人員上說起,就是要讓楚國拓荒增丁,這樣才能真正的增強國力。

    “先生所甚是,當年李相國也提過,廣開國門,引賢增民,可卻難與實施。”